2011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卷.doc
《2011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卷 选择题 秦峄山刻石中说: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 ”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为使 “兵不复起 ”所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答案: C 1986年 1月 6日,有世界性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为首期封面人物 (见图 )。邓小平当选可能是基于以下原因 他推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在中国深得人心 他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他的南方谈话改变了中国 他在改革的同时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 A B C D 答案: D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
2、说: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材料中 “新的革命策略 ”是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实行党领导军队的策略 D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答案: B 对下列几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信息概述最准确的是 A中国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B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冲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正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 答案: C 雅典民主政治创造了古代希腊辉煌文明,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主要是因为 A公民大会是最高
3、国家权利机构 B雅典公民享有 “观剧津贴 ” C雅典草创行政、立法、司法制度 D十将军委员会由选举产生 答案: C 图是美国邮政总署 1942年发行的二枚邮票,其中采用了孙中山的照片,这透露出它追求的国家理想是 A自由民主独立 B人民民主专政 C君主立宪政体 D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 A 全球通史中写道: “l7世纪和 l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 “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B 有学者用三个 “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
4、动机,即上帝 (God)、荣誉 (Glory)、黄金 (G0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开发土地资源 弘扬骑士精神 或因功封爵 A B C D 答案: C 霍克海默 阿道尔诺说: “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 ”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 B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 C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 D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 答案: C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
5、了。 ”“消失 ”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答案: C 图反映了我国自 1、 949年到 l960年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一五 ”计划的实施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 “左 ”倾错误的危害 中苏关系的恶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B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 (即无产阶级 )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
6、命的失败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人 D中国共产党的影畸 答案: C 明太祖朱元璋说: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消除地方割据 B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C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 B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A B C D 答案: B
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 ”,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 “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 A 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 “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 ” 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盂 答案: B 下列 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 “出路 ”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
8、的是 A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 D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答案: C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赶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 “节制资本 ”的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答案: D 某人征婚广告称: “(一 )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 )男子不娶妾;(四 )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 )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
9、19世纪中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中期 D 21世纪初期 答案: B “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专著故自负, (顾 ) 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 ”对梁启超描述的这本书理解错误的是 A此书是指顾炎武的日知录 B其议论的核心在于限制君权 C其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些相似 D其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答案: A 综合题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
10、秋繁露 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 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置相 “天子
11、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其实质是什么 (2分 )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与 材料相比有何进步性 (2分 )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迸步性 (2分 )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3分 )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 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分 ) 答案:( 1)君权神授( 1分)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1分)( 2)君权天制(天人感应)。( 1分)进步
12、性:警戒皇帝,限制君权。( 1分)( 3) “天下为主君为客 ”,或: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 1分)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 极作用。( 1 分)( 4)君臣平等共治;置相,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以 “学校 ”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 3分)( 5)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 1分)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主思想萌生。( 2分) ( l2 分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江苏省 徐州市 高三上 学期 阶段性 检测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