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
《2010年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 ”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人对自然只能任 (顺从 )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答案: B 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 “不对称性 ”主要表现在 A意识形态的不同 B经济水平的差距 C军事力量的失衡
2、D国家利益的冲突 答案: B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 “福利国家 ”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答案: C 下表是 1913年 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 1913年数字是按 1939年 9月 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3、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 B C D 答案: A 在 20世纪 30年代,美国 “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 8000美元上升到 2000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 150 00美元升至 25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000美元跳到 75000美元。 ”(转引自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A美国房地产业存在较多的发展泡沫 B美国房地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高峰 C房地产业是美 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D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答案:
4、A 卢梭说: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答案: D 英语在 19、 20世纪迅速传播到全球,原因不包括 A全球迅速西方化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美国的快速崛 起 D英国的海外扩张 答案: A 十二铜表法第 9 表公法中规定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这能够体现
5、 依法治国思想 自然法的基本原则 保护平民的利益 城邦的民主化治理 A B C D 答案: A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 是美女说: “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 ”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答案: B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复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这主要是指中国 A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C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一
6、 D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 C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 “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 ”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 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 答案: C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答案: C 杜牧上李 太尉论江贼书
7、记载 “(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 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入 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 B C D 答案: C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 “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答案: B 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
8、 “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答案: D 日本统帅部修改的大正时期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 “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一 二八事变 B华北事变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一 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答案: D 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
9、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他还用心的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 一个地方(见下图)。据其行程路线判断,他参加了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C 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 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日常生活用品短缺 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城乡差别逐步扩大 A B C D 答案: A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 出现了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的局面。 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
10、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 ”的措施。 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 由于隶 书笔划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 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 乔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
11、,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钱玄同中 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请回答: 【小题 1】据材料一,促使秦统一后实行 “书同文 ”措施的因素有哪些?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3分) 【小题 2】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 “书同文 ”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分) 【小题 3】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三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目的。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
12、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 态度?( 6分) 答案:【小题 1】文化交流传播;巩固国家统一。( 2分)由繁到简。( 1分) 【小题 2】不认同。( 1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华 文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学生答具体内容,同样赋分) 【小题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尊孔复古逆流。( 2分,任意 2点 2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思想启蒙。( 2分)抛弃民族虚无主义(抛弃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珍爱传统文化等也可)。( 2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苏北 四市高三 第二次 调研 考试 历史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