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 A选拔人才的制度 B奴隶制的中央集权制 C权力继承制度 D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的制度 答案: A 1971年,第 31届世界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班车,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上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礼物。这样的举动 A是卖国的,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 B是可笑的,置民族尊严大义于不顾 C是得体的,民间交流有利于两国关系改善 D是正常的,中美关系已经亲密无间 答案: C “族谱连两岸,乡情续五缘 ”, “客家祖地 ”上杭多年来通过客家族谱的研究和对接,追溯并印证了两岸客家人亲密的血脉渊源。
2、该县以客家族谱为载体,深入挖掘内涵,开展族谱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内外客家人特别是台湾地区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进行族谱对接,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下列对客家人重视族谱文化研究原因 分析错误 的是 A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B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C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D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答案: C 对下边两幅示意图的叙述, 正确 的是 图一是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一中的相 权相对分散 图二反映了明朝中央政治的组成情况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不断走向衰落 A B C D 答案: C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 “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
3、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 “盗贼 ”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 ” 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 错误 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答案: A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4、 C该日记是记载圆明园遭劫 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D该日记应该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 B 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 “两个过程 ”,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依据其观点,可能会对 1840 1912 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A B C D 答案: D 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突出特点是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有广泛群众基础 采取武装斗争方式 有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 A B C D 答案: B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 “
5、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只依靠政府军队抗战 D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 答案: D 1936年 8月,中国足球队参加第 11届柏林奥运会,成为第一支亮相国际赛场的中国国家足球队。这支号称 “中国铁军 ”的足球队却是在特殊的背景开始其奥运之行的。这 “特殊的背景 ”表现在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 “西安事变 ”,国民党面临重新陷入内乱的危险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掀起的抗日救亡
6、运动走向新高潮 A B C D 答案: B 中共 “二大 ”在宣言中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成本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 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C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 “大迁移 ”是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革命
7、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 答案: C 导演想创作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历史新纪元 开国大典 以和平代替武力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不结盟 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 B C D 答案: A 图反映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美关
8、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的发表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B 2007年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在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周年的贺电中说: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工作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里所说的 “伟大创举 ”是指 A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由当地民族进行自我管理 B中国各少数民族中蒙古族最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内蒙古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就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C 2006年 11月 3 5日,在北京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次部长会议,这是中非关系
9、史上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 在过去的半多个世纪中,中非高层互访达 800多起,迄今,中国已同 4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新中国领导人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万隆会议 B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 C日内瓦会议 D建立联合国 答案: A 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 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提出了 “求同存异 ”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同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答案: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和平发展两大主题,我国提
10、出了 “不与任何大国结盟 ”的新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 A平等互利的原则 B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C独立自主的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C 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 云贵地区 西藏地区 岭南地区 东北地区 A B C D 答案: B 韦伯说中国在 “长达 12 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决定,而不是由其财富决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 ”形成这种局面的制度保障是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下列哪个举动违背了元朝对行中
11、书省职权的规定 A发生灾荒要呈报中书省 B军队操练呈报枢密院 C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述职 D自行合理调整农业税收 答案: D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最主要体现在中国 A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开始向西方学习 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 答案: B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 ”第 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地大规模抗击外国侵略时的一段话,它反映的历史事件
12、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新疆人民警告俄国侵略者 答案: A 罗家伦在凯歌写道: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满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涨,热泪如狂。 ”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标志着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帝斗 争的完全胜利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B C D 答案: C 1912年之所以成为中国政治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年份之一,是因为这一年 A北洋军阀取代了满洲贵族统治 B立法机关由临时参议院发展为国会 C政治中心从南京迁往北京 D共和制度取代了君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浙江省 余姚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