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直到 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 “思想的天空 ”。德国在拥有 “思想的天空 ”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雪莱创作西风颂 塞万提斯写出唐吉诃德 薄伽丘创作十日谈 康德创立 “批判哲学 ” A B C D 答案: D “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答案: A 一位哲人说过: “这(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
2、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巨人有 但丁 马丁 路德 米开朗琪罗 达 芬奇 伏尔泰 A B C D 答案: A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答案: A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 “哲学家 ”“中庸之道 ”“逻辑学 ”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答案: D “双百 ”方针是指 A艺术上 “百花齐放 ”,学
3、术上 “百家争鸣 ” B在全国办好 100所大学,建 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C在全国重点帮助 100个特困生,建 100所希望学校 D文艺上 “百花齐放 ”,科技上 “百家争鸣 ” 答案: A 嫦娥奔月 ,千年飞天梦成真。我国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步最关键的科技成就是 A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B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C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安全返回 答案: C “两弹一星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 26个部委, 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 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
4、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开发 “两弹一星 ”,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 “两弹一星 ”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 “两弹一星 ”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 “两弹一星 ”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答案: A 有人说: “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 (邓小平 、袁隆平)。 ”这句话说明: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答案: A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 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
5、 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 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答案: C 2008年 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 世纪末的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 “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 ”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人民主权说 三权分立说 因信称义论 天赋人权观 A B C D 答案: C 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说明: 任何科学成就都是 “站在巨人肩膀上 ”的发现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
6、界认识客观规律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A B C D 答案: B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同一首歌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电视的 A把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的功能 B直接购物功能 C传播资讯的功能 D娱乐功能 答案: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优胜劣汰的思想影响着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 为中国的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A B C D 答案: D 英国小说哈里波特长期不为中国读者所了解,但自从把它搬上银幕之后,这部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了 A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小于电影 B电影作为大
7、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答案: B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 18世纪 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 52家, 1809年 64家, 1830年 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答案: B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 “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 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 17世纪初期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8、 20世纪初期 答案: C 14-16世纪的西欧文学与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都体现了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下列作品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 B C D 答案: B 有人认为 ,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 “三大定律 ”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 “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二大定律是指 A人文主义思想 B启蒙思想 C自由主义思想 D马克思主义思想 答案: B 1938年 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
9、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答案: B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答案: C 表 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
10、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 D 宋人邢 m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 C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B C D 答案: B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 ,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
11、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答案: B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 ”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 “仁政 ”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
12、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B “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 “仁爱 ”思想 B墨家 “兼爱 ”思想 C儒家 “礼治 ”思想 D墨家 “非攻 ”思想 答案: B 西晋杜育的 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福建省 晋江市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