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四次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四次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四次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四次联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 -Q和 +3Q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 r的两处,它们间库仑力的大小为 F,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固定距离变为 ,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 ) A B C D 答案: C 在用落体法 “验证机械能守恒 ”的实验中,某同学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显示重锤增加的动能略大于重锤减少的重力势能,则出现这一问题的可能原因是( ) A重锤的质量测量错误 B用公式 C交流电源的频率不等于 50Hz D重锤下落时受到的阻力过大 答案:( 4分) BC 如图所示,一物体 m在沿斜面向上的
2、恒力 F作用下,由静止从底端沿光滑的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 t力 F做功为 60J,此后撤去恒力 F,物体又经 t时间回到出发点,若以地面为零势能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回到出发点时的动能是 60J B开始时物体所受的恒力 F=2mgsin C撤去力 F时,物体的重力势能是 45J D动能与势能相同的位置在撤去力 F之前的某位置 答案: ACD 如图所示,一轻绳通过无摩擦的小定滑轮 O与小球 B连接,另一端与套在光滑竖直杆上的小物块 A连接,杆两端固定且足够长,物块 A由静止从图示位置释放后,先沿杆向上运动 .设某时刻物块 A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小球 B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3、,轻绳与杆的夹角为 .则( ) A B C小球 B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物块 A增加的动能 D当物块 A上升到与滑轮等高时,它的机械能最大 答案: AD 如图所示,质量为 m的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轻弹簧,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上移 H,将物体缓缓提高 h,拉力 F做功 WF,不计弹簧的质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做功 -mgh,重力势能减少 mgh B弹力做功 -WF,弹性势能增加 WF C重力势能增加 mgh,弹性势能增加 WF-mgh D重力势能增加 mgh,弹性势能增加 FH 答案: C 如图所示,一物体从光滑斜图 AB底端 A点以初速度 上滑,沿斜面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设下列情境中物体从 A点上滑的初速度仍为 )( ) A若把斜面 CB部分截去,物体冲过 C点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仍为 h B若把斜面 AB变成曲面 AEB,物体沿此曲面上升仍能到达 B点 C若把斜面弯成圆弧形 D,物体仍沿圆弧升高 h D若把斜面从 C点以上部分弯成与 C点相切的圆弧状,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有可能仍为 h 答案: BD 水平光滑直轨道 ab与半径为 R的竖直半圆形光滑轨道 bc相切,一小球以初速度 沿直轨道向右运动,如图所示,小球进入圆形轨道后刚好能通过 c 点,然后小球做平抛运动落在直轨道上的 d点,则( ) A小球到达 c点的速度为 B小球到达 b点时对轨道的
5、压力为 5mg C小球在直轨道上的落点 d与 b点距离为 2R D小球从 c点落到 d点所需时间为 答案: ACD 提高物体(例汽车)运动速率的有效途径是增大发动机的功率和减小阻力因数(设阻力与物体运动速率的平方成正比,即 , k是阻力因数) .当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 P0时,物体运动的最大速率为 ,如果要使物体运动速率增大到 ,则下列办法可行的是( ) A阻力因数不变,使发动机额定功率增大到 B发动机额定功率不变,使阻力因数减小到 C阻力因数不变,使发动机额定功率增大到 D发动机额定功率不变,使阻力因数减小到 答案: CD 关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其中一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河南省 许昌市 五校高 一下 学期 四次 联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