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商海沉浮,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在商业世界的惊涛骇浪中,迷失自己航线的企业不计其数,而奇迹般地穿越风暴 起死回生 的,却屈指可数。 B虽然眼下还是一派春日严寒,但追逐潮流的时尚人士,纷纷身着 奇装异服 ,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美,酝酿出春季的风情。 C改革换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有一天,人们 司空见惯 了绵延不散的雾霾,那我们还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D每次医改都会历经一个反复论证的过程。步子迈大了,要提防摔倒;步子迈小了,又体现不出
2、改革的意义。这种 患得患失 的谨严态度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患者负责。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起死回生,使死人复活,多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也比喻把处于毁灭境地的事物挽救过来。 B项:奇装异服,与现时社会上一般衣着式样不同的服装(多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C项: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不能带宾语。 D项:患得患失,指对于个人的利害斤斤计较。不合语境。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 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欣赏趣味也随之改变。 。 。 。 。 。 。不是吗 如今观众看戏颇有观赏古董之感,台下 T恤短裙,台上黄袍马褂。 否则,即便是美玉黄金,失去了时间的浸润,也不过是昂贵值钱的东西而已 对于人们的偏好,他 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人们对旧剧情有独钟 著名戏剧家李渔就尝试改编过不少旧剧,并成功地将其搬上舞台,这些剧目红极一时 而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更得 “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 其实,这并不难回答,观旧剧
4、“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世,眼对前朝 ”,就像今人欣赏古董一样 年代久远的东西总能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才能被称为古董而受到追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先谈人们的欣赏趣味在戏剧上发生了变化,之后列举李渔的例子加以证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们喜好旧剧的原因。分析原因时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切入。这样就可以断定答案:为 C。高考语言表达 “简明、连贯、得体 ”这一考点反映在试卷上,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是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
5、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 考点:语言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雨人 ”周炜引发的热议,让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大火。该节目表面上是 “科学真人秀 ”,而它的本质在于大脑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知识训练大脑,开发潜能。 B马航 MH370航班 3月 8日失联后,各种消息充斥舆论场。有网友甚至表示,马方每日的例行记者会几乎成了 “辟谣 ”专场。这种情形下,我们既不能偏信,也不要妄加指责。 C 2012年,韩城市政府与陕西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投资 60亿元建设 “
6、史记韩城 风追司马 ”文化景区,韩城沉寂多年的文化环境终于被打破了。 D在很多人印象中,眼镜是从国外传入的 “舶来品 ”。 1972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水晶放大镜,经鉴定,属于东汉后期,中国人已在享受眼镜之益了。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成分残缺,改为 “而它的本质在于运用大脑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知识训练大脑 ”。 C项:搭配不当, “文化环境 ”被 “打破 ”,应该为 “沉寂 ”被 “打破 ”。 D项:结构杂糅,成分残缺。 “属于东汉后期 ”前补充 “放大镜 ”, “中国人 ”前加上 “当时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
7、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闲话红烧肉 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 从食品技术的角度, “红烧肉 ”有两个基本元素: “红烧 ”和 “肉 ”。这里,我们先说 “肉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 “纯天然、有机、野生 ”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
8、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 “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 ”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 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 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 “先天 ”的了。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
9、、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来源。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 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 “低温烹饪 ”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 “肉味香精 ”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 “肉香 ”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
10、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 “营养过剩 ”比 “营养不足 ”更受关注的时代。 “不天然、不野生 ”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 “物极必反 ”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 “肥而不腻 ”,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 “坏胆固醇
11、”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 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选自 “果壳网 ”,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 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 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 好或许是一种 “先
12、天 ”的习惯。 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 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 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小 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
13、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 B “肥而不腻 ”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 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 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前后无因果关系。原文第一段说的是 “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 ”A 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 C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 D项信息在原文第三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14、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由原文第四段后半部分可知, “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与原文信息不符。 A项信息在原文第四段。 B项信息在原文第四段。 D项信息在原文第四段结尾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D项太过绝对,原文结尾处表述为 “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 A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 B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 C项信息在原文第六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15、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分) 尼采 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 ,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
16、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 。 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 “ 反基督徒 ”。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 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
17、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 年,尼采二十五岁, 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
18、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 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 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 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
19、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 “超人 ”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 “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 ”,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 “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 ”。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 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 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
20、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年 8月 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 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 1844 1900)德国著名
21、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 “权力意志论 ”、 “超人学说 ”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 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小题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
22、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 “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 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小题 2】本文题目为 “伟大的漂泊者 ”,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 6分) 【小题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 “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 ”,结合
23、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 8分) 答案: 【小题 1】选 D得 3分,选 C得 2分,选 E得 1分,选 AB不得分。 【小题 2】 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 2分) 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专著悲剧的诞生等。( 2分) 地位影响方面: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分) 【小题 3】 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
24、采一 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 2分) 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化主旨;( 2分)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 2分) 【小题 4】 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 2分) “在摧毁中创造 ”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 2分) “在孤独中思考 ”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 与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创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黑龙江省 哈尔滨 第三中学 第二次 高考 模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