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8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8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8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 8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彳 亍 /叱 咤 伉 俪 /引 吭 高歌 着 落 /卓 越 骋 怀 /成 绩斐然 B 匕 首 /裨 益裙 裾 /鞠 躬尽瘁砥 砺 /訾 詈 目 /瞠 目结舌 C 翌 年 /肄 业 鹰 爪 /义愤填 膺溘 死 /做 客当 年 /长歌 当 哭 D里 弄 /卖 弄籼 米 /删 繁就简 蕈 菌 /潭 柘寺 魂 魄 /混 混沌沌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近字、生僻字的字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按照 “粗读找明误,细读辨真伪 ”的思路来判断取舍。
2、速读一遍,可排除明显错误的。 A项,伉 kng、吭 hng,骋 chng、成 chng读音不同; B项,匕 b、裨 b, chn、瞠 chng读音不同; D项,里 弄 lng ,卖 弄 nng等全不同。所以选 C。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戮力殒身不恤锭子指手画脚 B莴苣偃苗助长干禄挥斥方遒 C茎叶正襟危座 饣 饔鞍卟 /td D婆娑不可估量万倾桀骜不驯 答案: A 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B项固定词语错误,偃 -揠; C项固定词语错误,座
3、-坐 D项,固定词语错误,表量度单位,应为 “顷 ”。所以选 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有人指出,对李天一几次 罚不当罪 的处理无形中助长了官二代、富二代对社会现行法律的蔑视。 B高中阶段枯燥繁重的学业负担不但没有消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反而让许多高中生 甘之如饴 ,品味到了奋斗的乐趣。 C美国政府对于本国公民斯诺登的 危言危行 ,最终迫使他同意停止损害美国的利益。 D曾经 炙手可热 的苹果手机正逐渐失去市场,许多人已经对它失去了兴趣。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整体感悟大体内容
4、的情况下,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思考分析词语的大体意思,然后判定是否正确。 A项,罚不当罪指多指处罚过重,意思相反; C 项,危言危行是褒义,褒贬失当;D项,炙手可热是修饰不当。所以选 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的一批音乐家。当时中欧、东欧和北欧一些国家, , 。 , , 。 随着西欧民主运动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在这些国家中日益增强 先后出现了一批立志于发展民族音乐的、被人们称作 “民族乐派 ”的作曲家 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缓慢 逐步掀起
5、了争取民族独立或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 由于长期遭受异族侵略和统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主语一致,紧接在 “一些国家 ”之后,并有关联词 “由于 ”和 “因而 ”连接, 均涉及 “民族民主意识 ”。 中 “随着 ”和 “逐步 ”是 出现的条件。所以选 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与国内的音乐教育不同,梅纽因音乐学校教学的重点不是基本功的训练,它注重的是音乐知识、音乐理解能
6、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B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 C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者说,是面与点的一种特殊的并列关系。 D重阳节怎么过并不重要,也未必非得抽出时间登山,重要的是不能让延续了千百年的节日所传递的精神信息丢失。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 的基础上,把分析思考的着眼点放在句子成分的运用、搭配等方面,要反复的琢磨。 A项, “知识 ”与 “提高 ”不搭配; B项句式杂糅,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杂糅在一起,或去掉 “对 ”,或去掉 “被
7、”。 C项,语序不当, “文化 ”与 “语言 ”应换位,以与后文照应。所以选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关于名著导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说 “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君子必须具备道义、礼仪、谦逊、忠诚等多种品质,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论语 B大卫是一个 “遗腹子 ”,他在母亲和女仆的照管下长大。母亲改嫁后,继父把他看成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女仆的哥哥坡勾提先生家里。 大卫 -科波菲尔 C卡西莫多在艾丝美拉达被执行绞刑后失踪了,后来人们发现他们紧紧连在一起的尸骨,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 巴黎圣母院 D冯乐山在高老太爷 66岁生日宴会上提亲
8、,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马上答应,但是觉新和觉慧坚决反对,并且帮助觉民逃婚 。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甄别选项与原作品中的内容及文学常识的细微差别。 D项, 描述不准确,在原作品家中,觉新左右为难,没有帮助觉民逃婚。所以选 D。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1分)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 1)朱清时,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 2)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朱清时说: “我也时有加入
9、,但很快就感到空虚。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 ,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 ”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 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 3)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 4) 1979年,朱清时
10、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 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也听不懂。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 5)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 “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出了一些漂亮的 结果。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
11、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 ( 6)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 “博士后 ”研究员。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 7)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 8)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 9)担任中科大校长的 10年里,朱 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 “扩招 ”政策。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但扩
12、招却要付出代价 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 10)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的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 11)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朱清时觉得,英国的剑 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要求将学生按照专业来管理,要把学生管
13、理得严格一点。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 12)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 去行政化 和 教授治校 。 ”朱清时说。这些在 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 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 13) 2009年 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 “全球海选校长 ”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 14)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
14、所未有的大学,以机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 15) 2010年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 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 【小题 1】从文章前半部分来看,是什么造就了朱清时的成功?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2】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6分) 【小题 3】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
15、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5分) 【小题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中,作者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 “第一个吃螃蟹 ”的校长的形象。 B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C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D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得教育部的批准,但在 2010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
16、式选择了认可。 E “去行政化 ”和 “教授治校 ”,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答案: 【小题 1】 随时做好准备,祖国需要人才,自己能有所作为。这从他平时坚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上可以看出。 能够抓住机遇。这从他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急需物理人才时朱清时前去自荐可以看出。 对科学研究孜孜以求,全身心投入,有一种拼搏的力量。这从他初到美国从事相关研究时的表现可以看出 【小题 2】 为保证教学质量,中科大实行不扩招政策。 在治校期间,提出“去行政化 ”和 “教授治校 ”传统,拟在学校实施 “书院式 ”改革。 在任南科大校长任上,未
17、经教育部批准,自主招生。 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提出放弃行政级别。(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 3】观点一:朱清时是学者。 学识与治学方面: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翘楚;具有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努力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展现出学者的本性。 为人方面:主动放弃省部级待遇,体现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的清高操守,具有书生气质。 做事方面:秉持知识分子的良心,把匡正中国教育积弊当做终生使命,敢于坚持真理,具有学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观点二:朱清时是理想主义者。 拥有崇高理想,一心想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断付诸实践。 在教育方面,他总是特
18、立独行,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并能忠于理想不退缩。 他的理想并不完全契合中国教育实情,有理想化的一面。 观点三:两者都是,两面兼顾,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4】 AD 【小题 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从题干 “文章前半部分 ”中获取信息,节省时间。此题分析的着重点是朱清时成功的原因,所以要从文章 前半部分去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如文章第二段 “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 ”可概括为坚持学习,随时为祖国服务做准备;文章第三段“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 ”,可理解为他善于
19、抓住机遇。文章第五段 “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 ”可看出他对科学研究孜孜以求,全身心投入,有一种拼搏的力量。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 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抓住题干要求,围绕着要求从文中筛选并整合出相符合的信息内容。如本题关键是要找出朱清时的 “不按规则出牌 ”这一特点。文中第一次出现 “不按规则出牌 ”是在第八段,所以要从第九段开始进行找寻并概括。如第九段 “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第十一段 “提出 “去行政化 ”和 “教授治校 ”传统,拟在学校实施 “书院式 ”改革
20、”;第十五段 “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 ”这些都是他不按规则出牌的内容,可以简洁的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题时首先要回答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结合着文章内容,通过描述朱清时的做法和精神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即可。如要认同是学者,就要从他在学术研究、为人处事方面进行分析。如要认同他是理想主义者,就要从他的人生理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及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等方面进行阐述。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基
21、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取舍。 B项表述不准确,应是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 ”。 C项理解错误。 “实施书院式管理制度 ”只是一种设想,没有实现。 E项中的 “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说法绝对化,不符合文意。所以选 AD。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9分,每小题 3分) “道不远人 ”: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所谓 “日用即道 ”,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 “域中有四大 ”之说,所谓
22、 “四大 ”则指道、天、地、人四项 ,其中既包括广义的 “物 ”(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 “道 ”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 “道 ”和 “人 ”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 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
23、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 “道 ”,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 “不远人 ”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 “日用即道 ”。所谓 “日用即道 ”,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 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西省 南昌 中高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