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省太原市徐沟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西省太原市徐沟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西省太原市徐沟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西省太原市徐沟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对于违反通知规定,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不按规定代购、从代购教辅材料中收取回扣的单位和个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B营养餐计划成了一块唐僧肉,大家都想分着吃,却少有部门和人员从孩子们的饮食安全把关的角度,解决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真正把财政资金变成安全、营养的餐食送到孩子们口中。 C去渔寮不全是为了那金沙滩,还为了那被誉为 “天下第一鲜 ”的文蛤和甜美多汁的 “四季柚 ”,据说,品尝这两样美食
2、最好是在秋末初冬较为合适。 D张老师今年搬到了钓鱼台小区,上班路远了,我问他从家到单位得用两个小时吧,他说两个小时到不了。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选项, “从孩子们饮食安全把关的角度 ”,状语成分残缺,应该为“从为孩子们饮食安全把关的角度 ”; C结构混乱,两谓 “最好是在秋末初冬 ”和“秋末初冬较为合适 ”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删掉 “较为合适 ”; D表意不明, “到不了 ”意义不唯一,一是 “不到两小时 ”,一是 “两个 小时的时间到不了地方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
3、谣言也 不翼而飞 ,这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损害了政府形象,整治网络谣言已是人心所向。 B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一致好评,启示我们在饮食文化建设方面要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让美食产业 源远流长 地发展下去。 C他把工作向大家做了交代,万一有个 山高水低 ,就有人代理他的职务。 D这只羊小腿,新郎要等到晚上和新娘一起在洞房中将其吃掉。羊小腿上的毛,除了 “婆家娘家好得分不开 ”的寓意之外,还有新郎新娘好得 难分难解 的意思。 答案: B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4、选项 A“不翼而飞 ” 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此句用于谣言合乎语境;选项 B“源远流长 ” 比喻历史悠久,此句似是而非;选项 C“山高水低 ”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用于此句,合乎语 境;选项 D“难解难分 ” 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此句也合乎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
5、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 “骑龙升天 ”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6、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 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 “人从哪里来 ”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 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
7、,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 ,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 “鳞虫之长 ”,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 “玉猪龙 ”,头部似猪首,身体呈 “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 ,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
8、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 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 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
9、繁衍的 “功劳 ”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西水坡墓葬中的 “骑龙升天 ”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
10、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生存曾 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有学者认为 ,猪是龙的起源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C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
11、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 :仰韶文化中的 “鱼龙 ”和红山文化中的 “玉猪龙 ”,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 衍
12、。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前半句 已经说是 “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 ”,只能证明有 “超常的
13、能力 ”,而不能说明保护氏族的作用,何况这一摆塑是否 “原龙 ”还不一定。选项强加因果。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原文中 “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 ”一句,被改成 “玉猪龙和鱼龙 ”“ 相互渗透 ”,偷换概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1段中 “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中的 “其 ”指的是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 ”,再对照第 段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的话来看,应该还有 “象征着氏族
14、的生存、繁衍 ”以外的意义。选项以偏概全,混淆范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杨 绛 杨绛先生 102岁了。 一百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 “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 1911年,杨绛生于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原名杨 季康,小时候,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 “不好
15、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 ”她答: “一星期都白活了。 ”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1935年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 “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 痴人痴福。 ”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 “灶下婢 ”,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
16、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闲时,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不料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 “杨绛 ”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讽刺幽默,流畅俏皮,颇有英式戏剧的风格。 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 一新,说: “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 1958年, 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决心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 “九死一生 ”,终得出版。 1978年 10月,邓小平将其翻译的堂吉诃德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1986年 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 75岁的杨绛一枚 “智慧国王阿方索
17、十世十字勋章 ”,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成了 “牛鬼神蛇 ”,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 ”。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 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 “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管锥篇,
18、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巅峰之作 八卷本的堂吉诃德。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自沈复的浮 生六记。这本书自 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 “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 写于 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 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 “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 从 1994年开 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1997年,被杨绛称为 “我平生唯一杰作 ”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 “你放心,有我呐! ”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 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 家称赞: “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20、。 ”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 “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 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 178册外文笔记, 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也将面世。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 “好读书 ”奖学金。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 ,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 “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
21、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杨绛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喜欢读书,性格沉稳而刚强,在小说、戏剧、散文、翻译几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文学神话。 B干校六记写一个时代的荒谬与残酷,胡乔木的评价和钱瑗 “芳香沁人 ”的说法截然相反,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因为惧怕造反派的迫害,杨绛把社科院污垢重重的女厕所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因此争取到了造反派的同情。 D杨绛翻译堂吉诃德长达 20多年,期间历尽劫难最终收获成功,证明了逆境成才,苦难是
22、人生的财富。 E本文撷取杨绛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宠辱不惊、淡泊豁达、坚强从容的个性和潜心学问、与世无争、关爱亲人的事迹。在展现人性美好的同时也暗含对丑恶与野蛮的批判。 【小题 2】在人品方面,杨绛一生有哪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请分条陈述。( 6分) 【小题 3】杨绛一生 “好读书 ”体现在哪里?( 6分) 【小题 4】作者说, 100多岁的杨绛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 “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AE( E3 分 A2 分) 【小题 2】 作为妻子,在工作、生活上全力支持丈夫,甘做 “灶下婢
23、”,辅佐钱钟书完成杰作,尽到了贤妻的责任。 在重大的磨难面前,乐观豁达,坚强自尊,以柔弱之躯展示了人性的高贵与美好。 晚 年,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离世,内心罕见地沉稳和强大,以百岁高龄,勤耕不辍,仍然有重要著作问世。 在如今喧嚣躁动的时代淡泊宁静、不慕名利,将大笔的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 3】 小时候,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 陪钱钟书游学西方,她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 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 文革期间,社科院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还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
24、在上面掏出书看。 在干校时期,杨 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 (答出1点得 2分,答出 2-3点得 4分,答出 4-5点得 6分) 【小题 4】 这句话是对杨绛一生的崇高评价。杨绛的一生,不论是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还是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每一个角色都堪称完美,足以垂范后世。 当今时代喧嚣躁动,人很容易失去平衡、失去自我,而杨先生百年如一日淡泊宁静、坚守心灵一方净土,不受各种诱惑,在贫瘠的土壤上开出丰硕的花朵,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杨绛在她的生命的各个阶段都活出了精彩,尤其是在蒙受灾 难时,也没有失去内心的追求,乐观豁达的气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西省 太原市 中学 第一次 调研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