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带解析).doc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 让枣推梨 ,关系融洽,很受邻居们喜爱。 B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 焚膏继晷 ,颇下了一番 “头悬梁锥刺股 ”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 患得患失 ,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D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 登高自卑 之感油然而生。 答案: D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
2、当的一组是( ) 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 12天里吸引了 20多万名观众,来自 40多个国家的近 2500名电影人、 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C纵观世界各国的企
3、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 商业模式。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 “和 ”字上, “和 ”有 “中和 ”“融合 ”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 “和 ”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 “肉食 ”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
4、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 ”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 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 “本土化 ”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
5、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 “中式餐饮 ”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 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 “芝麻 ”,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
6、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 “合餐制 ”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 “分餐 ”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 “胡床 ”和 “貊盘 ”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 ”即现在的马扎, “貊盘 ”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 “合餐制 ”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 “和 ”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
7、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 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小题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 “和 ”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 “肉食 ”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8、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 “中式餐饮 ”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 “胡床 ”“貊盘 ”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9、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项在原文第二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这是饮食方面的 “和 ”的思想在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体现。这是不同民族的融合
10、。 B项原文中第二段第二行末尾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中亚和东南亚 ”就是 “亚洲其他地区 ”, “增补了中华饮食的品种 ”就是 “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这是不同国家和地域的融合。 C项在原文第三段末尾“只有中国本土性的 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这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特征,不能体现 “和 ”的文化思想,答非所问。况且用 “任何一个 ”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很绝对的,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别绝对的说法通常是不够准确的。 D项第四段中 “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 芝麻 ,被广泛用为调味品 ”,经过消融改造被赋予新
11、的含义。这是在引进外来食物中体现的 “和 ”。 【考点定位】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小题 2】 A项在第二段第四行,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表意与 A项无异 。 B项第三段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这就是中华饮食本土性的一个例证。 C项在第三段末尾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 中式餐饮 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文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表意相同。 D项原文是这两种器物 “在南北朝时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并不是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
12、食的局限 ”。大范围推广并改造创新后才推动了进餐形式的发展。犯了 “以偏概全 ”和的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小题 3】文章最后两行 “并不会 失去自我,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D项的原因概括得片面了。 【考点定位】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良镛:筑梦人生 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 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
13、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 心树立起 “谋万人居 ”理想。 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 “石头的历史 ”,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 “土木的历史 ”,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
14、要求 ,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 “有机更新 ”理论和建造 “类四合院 ”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 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
15、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 “类四合院 ”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 “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 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 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
16、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 “广义建筑学 ”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 “房子 ”概念拓展为 “聚落 ”的概念。在 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 “广义建筑学 ”与 “人居环境 ”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008年, 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
17、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 “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中国两院院士、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 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 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 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
18、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 1999年,吴良 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小题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19、 【小题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6分) 【小题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B给 3分, E给 2分, D给 1分。答 A、 C不给分 【小题 2】 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 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小题 3】 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 “广义建筑学理论 ”、 “人文环境 ”学说等; 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 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
20、; 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 李芬芳。 【小题 4】 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吴良镛认为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 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吴良镛认为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 菊儿胡同的改造就体现了这一点。 梁思成在对旧北京城的改造中,坚持的也是这两个观点。 【小题 1】 A项错误,应该依次是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与成就、国际声望。 C项原文是: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 “人居环境 ”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 局面。 【考点定位】考查对文本内
21、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小题 2】作用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整合答案:内容;结构;手法。本题因为不涉及明显的手法,处于文章中间部分,而结构上也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答案:只是关于内容方面的。传主是建筑界巨匠,而本段主要写的是吴老如何与疾病抗争,所以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突显传主的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意蕴更丰富。每答出一点给 2分,结合文本给 2分。 【考点定位】考查筛选并整合归纳的能力 【小题 3】题干是 “哪些方面的成就 ”,必须有 “哪些方面 ”的小概括,小概括后是具体的内容。如 果没有概括,答案:就比较琐碎,缺乏条理。另外此题分值是6分,通常需要答 3条。一定要有清楚的序号标识,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全国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统一 考试 语文 辽宁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