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 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 A灰 烬 ( jn) 摭 拾( zh) 干 瘪 ( bi) 妄自 菲 薄( fi) B 绮 窗( q) 戕 害( qing) 给 予( gi) 恪 尽职守( k) C 啮 噬( ni) 诳 语( kung) 不 啻 ( ch) 汗流 浃 背( ji) D 爪 牙( zhu) 甄 别( zhn) 箕 踞 ( j) 四肢百 骸 ( hi) 答案: 试题分析:干瘪应读 “bi”,给予应读 “j”,爪牙应读 “zho”,四肢百骸应读 “hi”。本题着重考查了形声字的读音,除
2、菲、给、爪是多音字外,烬、摭、瘪、绮、戕、恪、啮、诳、啻、浃、甄、踞、骸均是易误读形声字。备考要特别关注多音字与易误读形声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放在横线处,排序 最恰当 的一项是( ) _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确认伏羲的始祖地位,研究 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 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
3、精神纽带 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 唤起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做语句连贯题首先要整体理解句段的中心,例如本段谈的是 “伏羲文化的作用 ”。比较 6个句子,很显然只有第 句最适合做起始句,可以排除 AB两项,然后比较 CD,就会发现 是具体分析伏羲文化的作用, 是倡议对伏羲文化作进一步研究,而 是这种研究的作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有误 的一项是( )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 “曲子 ”、 “曲子词 ”、
4、“诗余 ”、 “长短句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是词牌, “长沙 ”是题目。 B古文运动是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 “文以载道 ”、 “文道结合 ”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 ”、 “言贵创新 ”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赫尔曼 黑塞,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彼得 卡门青、荒原狼等。 D老舍,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 ”。他是一位“京味儿 ”很
5、浓的作家,如骆驼祥子、茶馆等小说,都是用北京话写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茶馆是戏剧作品 。作家作品容易混,在记忆时作者的国别代表作品要记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是记忆的重点。 考点: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与作家作品。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 没语病 的一项是( ) A你是否用心地揣摩过像山那样思考一文里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这是你获得与作者同样感动的关键。 B在如今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善于从诸如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一切出版物中获取新的知识。 C暴雨袭来,姚城告急!部队官兵紧急支援,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转移受困群众,清扫灾后垃圾 等等。哪里有需要,哪里
6、就有他们的身影。 D “菲特 ”台风带着温润的水汽进入大陆,云系撞上南下的冷空气后,形成了很长的降雨倒槽( “倒槽 ”可以理解为一条水汽通道),余姚很不幸,恰位于这个降雨倒槽云最厚实区域对应的地方,这是特大暴雨集中的成因。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合逻辑,两面与一面不能呼应。 B不合逻辑, “报刊、杂志 ”并列不当。 C不合逻辑, “” 与 “等等 ”不能同时使用。复习中可整理一部分不合逻辑的句子,以便此种类 型的句子在试题中出现时一眼就能看出病因。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 恰当 的一句是( ) A古诗中经常会体味到羁旅行役的悲鸣, 安
7、土重迁 是中国人巨大的传统心理惯性,由此可见三峡移民工作的艰巨性。 B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 沸反盈天 ,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C更可怕的是,他们名气大,有些还有社会兼职,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获得话语权,能够把自己 信手拈来 的言论迅速传播给大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D大批博士涌入公务员队伍,或可改 变一下地方的政治生态,使得其他官员一个时期、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对科技存有一些敬畏,兴起学习之风,避免一些相得益彰 的官场沉疴。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 “安土重迁 ”指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B项 “沸反盈天 ”指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
8、人声喧闹,乱成一片。与语境不符。C项 “信手拈来 ”多形容写文章作画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丰富的材料。用于 “言论 ”不妥,应用 “信口开河 ”。 D项 “相得益彰 ”是互相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更能显现。用于形容 “官场沉疴 ”不当,应用贬义词,如 “陈陈相因 ”等。四个选项的成语都为生活中 常用的成语,平时学习应注意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与用法,关注成语的褒贬色彩与适用对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下列各句中 ,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 A十八岁有许许多多令人沉湎倦恋的回忆。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夹杂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而
9、曾使你难过。 B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 C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 “老地质 ”,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憾了。 D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疝: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应为 “倦恋 ”应为 “眷恋 ”,根据语境此处是 “留恋 ”的意思,因此字形应为 “眷恋 ”; C 项应为 “震撼 ”,撼是震动的意思,与手有关,因此是手字旁;D项应为 “搭讪 ”,
10、与语言有关,因此是言字旁。此题命题形式较为新颖,将字形与语境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平时 复习要把字形与字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字形。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20分) 梧 桐 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 “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
11、在我 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 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12、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 “芭蕉分绿上窗纱 ”,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 “梧桐分绿上窗纱 ”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 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 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
13、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 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
14、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 “无常 ”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 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 1】文章第 段说: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 “容貌 ”?请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2】文章的第 段极力写了梧桐
15、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小题 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6分) 【小题 4】本文结尾处,作者借 “梧桐树 ”表达了一 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 4分) 答案: 【小题 1】 新桐初乳(或者 “春尽夏初,梧桐生叶 ”) 绿树成阴(或 “夏季时分,绿树成阴 ”) 梧桐叶落(或 “秋冬时节,梧桐叶落 ”)(一点 1分,两点 2分,答全三点给 4分) 【小题 2】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 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 “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 ”蓄势( 2分),又为作者抒发 “人生无常
16、 ”的感慨作铺垫( 2分)。 【小题 3】发现 “新乳 ”、 “绿叶成阴 ”时亲切、欣喜;看见 “梧桐叶落 ”时无奈、伤感;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释然( 每点 2分)。 【小题 4】拥有梧桐的人未必能理解和欣赏它,自然和艺术也是这样。( 2分)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2分)(如只照抄 “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给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抓住第 段开头 “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第 段开头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第 段开头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 ”这几个
17、句子中明显带有时间词的句子来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 题 2】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应想到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蓄势这样的术语。具体解答可抓住第 段最后 “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 无常 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这个关键句子来揣摩。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时可抓住第 段中 “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中的“乐见 ”,第 段中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 ”中 “悲哀 ”,第 段最后 “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
18、了 ”中的 “释然 ”这些富含感情色彩的句子,就可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很明确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据此可探讨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 “/”表示:( 3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 园练且 苑且 /u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浙江省 余姚 中学 上学 期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