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山东省高考模拟预测卷(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山东省高考模拟预测卷(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山东省高考模拟预测卷(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山东省高考模拟预测卷(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因 为 ( wi) 应 届( yng) 称 体裁衣( chn) 不散的 筵 席( yn) B 尽 管( jn)下 载 ( zi) 徇 私舞弊( xn)出访 秘 鲁( b) C 仍 然( rng)教 室 ( sh) 赫一时( xun) 引人 嫉 妒( j) D 即 使( j)估 量 ( ling) W掌而谈( d)扮演主 角 ( je) 答案: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淋漓尽至 叠床架屋 响彻云霄 仗义直言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B自力更生 寅吃卯粮 画
2、地为牢 过目成诵 可望不可即 C加官进爵 流连忘返 独当一面 各行其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 D信口开河 要言不繁 振振有辞 黔驴计穷 事实胜于雄辩 答案: B 下列各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 A每次月考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 妄自菲薄 自己的成绩,也不应当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B 让梨推枣 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C俗话说: “画人难,画鬼易 。 ”真没想到,看似很老实的她竟会如此卑鄙。 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 “冰山一角 ”,藏在水下的更多。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
3、语病的一句是 ( )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 “独善其身 ”。 B腐败现象不是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造成的,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恰恰是由于尚未真正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 C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 A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有些书可供一 ,有些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是应当 消化的。这就是说,有些书
4、只要读一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多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去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 地读。 A读 咀嚼 用心 B尝品味悉心 C尝 咀嚼 用心 D读 品味 悉心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辜振甫其人其事 辜振甫,字公亮, 1917年 1月 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 “帝国大学 ”(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 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0年 11月 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 “海基会 ”)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
5、。 1993年 4月 27日到 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 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 “汪辜会谈 ”。 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 “鹿港辜家 ”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 “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 ”,吟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 “经贸外交 ”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纺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 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 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
6、国 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使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 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常委 ”,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辜振甫有 “台湾经贸大使 ”“无任所大使 ”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 “务实外交 ”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 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辜振甫认为, “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
7、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 ”。对于两岸谈判, 1998年 1月 6日他称, “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 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 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 “谭派 ”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 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听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
8、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 “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 ”。他说, “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 ”, “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 ,均应重视、传承 ”。 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 “贵族议员 ”,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 “身在曹营心在汉 ”,蒋介石
9、还赐给他八个字 “眷怀祖国,独秉孤忠 ”。辜振甫的妻子严倬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 1949 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 (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小题 1】文章说辜振甫是 “吟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的论语长大的 ”,有什么 作用?( 4分) 【小题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辜振甫的?试分点归纳。( 4分) 【小题 3】第五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言。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4】你认为辜振甫先生身
10、上的什么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6 分) 答案: 【小题 1】作者这样写不仅为后面写他的爱国情感作铺垫,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小题 1】 出身鹿 港世家,享受高等教育; 推行 “务实外交 ”不遗余力; 酷爱中国京戏,是港台知名票友; 是前清宿儒后裔,精通书画诗文。 【小题 1】 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文章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说明了传主从小受到国学的深刻影响,这是他后来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依据。 突破了传记一般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习惯,顺序和插叙相结合,既使叙述方式
11、显得更加灵活,又突出了传主的爱国情怀。 适当的引用,既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又让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实可感。 【小题 1】爱国情感在辜振甫先生身上 体现的特别强烈,具体体现在: 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景有正确的认识; 身体力行地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当选海基会董事长,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 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家的安定团结与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然而,要维护好目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要靠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大家爱我中华,也就是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如果缺少了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哪里还会有安定团结
12、的大好局面?更何况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呢? 【小题 1】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和主旨理解。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
13、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 山 冯 源 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熏陶和水的浸润,还 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
14、着远远凝翠的山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入涧,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墨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
15、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 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 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 “绿树枝头一
16、线红 ”的清晨,在 “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 ”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 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
17、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 ”,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 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 “五线谱 ”;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 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据史书记载,汉建安 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 “延至北山 ”。他们 “饮酒乐甚 ”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己有,便欢曰: “富哉,今日之乐乎! ”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
18、许就没有三国的 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 “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 ”的苑囿。 然而,时代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 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 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 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山如箜篌弹歌奏 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
19、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原文有删节) 【小题 1】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4分) 【小题 2】文章第 段中说: “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 ”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4分) 【小题 3】文章第 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4分) 【小题 4】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 6分) 答案: 【小题 1】 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 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小题 1】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
20、,因而 “听山是寂寞的 ”;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 “听山又不是寂寞的 ”。 【小题 1】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写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垫。 【小题 1】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汇成了时代 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21、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和主旨理解。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 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
22、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 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山东省 高考 模拟 预测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