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3分)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案: D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有关人士强调: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 不再发生。 B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围绕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C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D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是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
2、的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造成的。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老张今年 65岁, 短小精悍 ,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徐志摩神思飘逸、富于变化的个性在再别康桥有令人 叹为观止 的表现。 C他最终为自己的腐败堕落付出代价,等待他的将是 20年的狱中 峥嵘岁月 。 D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 磨 洋工 ,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答案: A 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忏( chn)悔谄( xin)媚窒( zh)息变徵( zh)之声 B撰( zun)写干( gn)练作揖( y)叱咤( ch)风云 C攒( cu
3、n)射屠( t)杀浸( qn)渍博闻强识( sh) D目眦( z)着( zhu)陆拊( f)心长歌当( dng)哭 答案: D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分) A 目精悍廖落绿草如阴 B箕踞峥嵘扼腕殒身不恤 C笙萧长蒿喋血星晖斑斓 D凄惋租赁忸怩沧茫大地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热 ”与文化自觉 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 “传统文化热 ”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 “汉服 ”的流行;从 “读经 ”的热情,到 “讲古 ”的电视时尚;从通过 “晋商 ”发掘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 “走出去 ”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 这种 “传统文化热 ”是中国人
4、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 “文化自信 ”的表征,也是告别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 “民族悲情 ”的表征。 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 “挨打 ”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 30年的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 “落后 ”。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 “具体 ”的文化传统 “空洞化 ”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 “抽象 ”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 “具体 ”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
5、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因此,这一波的 “传统热 ”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 性,也是一种 “文化自信 ”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 “祭祖 ”、“读经 ”、 “汉服 ”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 “具体 ”的需求。当然, “文化自信 ”必须以一种 “文化自觉 ”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 “文化自觉 ”, “文化自信 ”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克服传统的 “空洞化 ”其实并不是简单地 “复古 ”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有三个方
6、面值得我们关切: 首先,我们要将 “传统 ”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 ,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 “传统文化 ”,也需要 30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 “改革开放 ”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 “自信 ”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以一种 “和而不同 ”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第三, “传统文化热 ”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
7、 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小题 1】下列对于 “传统文化热 ”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世纪以来的 “传统文化热 ”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 “文化自信 ”的表征。 B新的 “传统文化热 ”不但体现在 “祭祖 ”、 “读经 ”、 “汉服 ”等的历史具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 “抽象 ”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 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 “具体 ”的文化传统 “空洞化 ”的危机感。这是新的 “传统文化热 ”兴起的原因之一。 D新的 “传统文化热
8、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 “文化自信 ”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 “传统热 ”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整体需求。 B我们若能将 “传统 ”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C “文化自觉 ”是 “文化自信 ”的基础和前提,否则, “文化自 信 ”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 D目前的 “传统文化热 ”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 “文化自信 ”为基础和前提的。 【小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自觉 ”要求我们打破以往
9、对 “传统 ”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 “传统 ”的范畴。 B在目前的 “传统文化热 ”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真正以一种 “和 而不同 ”的心态思考世界。 D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一定能推动对传动文化的继承,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指责。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 “人们 “只能 抽象
10、 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在具体方面却很空洞,这是新的 “传统文化热 ”的一个原因,而不是表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异。 【小题 2】试题分析: A 项 “整体需求 ”错,应为 “我们对于传统的 “具体 ”的需求 ”;B项强加因果; D项与文章第三段 “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 具体 的需求 ”相违背 考点:本题考
11、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有些 似是而非的选项要单独提出来,再次阅读与这句话相关的所有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定选项。像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筛选能力。学生应该在做题前进行必要的梳理。本题 A选项就是一个词语的差异。 【小题 3】试题分析: “一定能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过于绝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章分析和概括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过细,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还是
12、充要都要搞清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2分) 传奇女子 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 1904年 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 20年代到 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
13、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 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 徽因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
14、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 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 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
15、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 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
16、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 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
17、没有鄙俗。 ” 【小题 1】对文 章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3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在文中,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小题 2】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6分) 【小题 3】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结合文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吉林省 实验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