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吉林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doc
《2011届吉林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吉林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吉林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 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故木受绳则直, 。 ( 3)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4)固知 ,齐彭殇为妄作。 (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答案: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2、。 ” (论语 阳货)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论语 阳货) (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 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
3、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 ( 2)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 3分) 答: 答案:( 1) D ( 2)在孔子的观念中,出仕为官是为了替君王分忧,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当时的当政者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与之为伍。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兴国安邦的能力却听任国家误入歧途,这也是 “不仁 ”,于是又答应出仕。 请简述 “晴雯之死 ”的相关情节。( 100字左右)( 5分) 答案:受王善保家等的挑唆,晴雯被王夫人逐出贾府。( 1分)晴雯原本有病在身,又得不到哥嫂的照顾,病情加重。( 1 分)宝玉
4、偷偷前去探望。( 1 分)两人互诉衷肠,并交换了贴身穿的小袄。( 1分)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作文凭吊。( 1分) 选择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 18分) 【小题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吾从而师之(学习)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劝勉,努力) 阿母谢媒人 “女子先有誓 ” (感谢) 顾不知计之所出耳(考虑)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难道) 既自以身为形役(被)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珍爱) A B C D 【小题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因击沛公于坐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相如因
5、持壁却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以勇气闻于诸侯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小题 3】对下列加点词按活用类型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天下云集响应 且庸人尚羞之 宁许以负秦曲 而相如廷叱之 刑人如恐不胜 素善留侯张良 外连横而斗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 / / B / / / / C / / / / D / / / / 【小题 4】对下列句子按句式类型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为击破沛公军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求人可使报秦者 倔起阡陌之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大王来何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 / / / B / / / / C / / / D / / / / 【小题 5】翻译下列句子。( 6分) (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C 【小题 5】( 1)特意派遣将领守护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 ( 2)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小题 1】:有误的项分别是 师,意动,以 为师; 谢,辞谢,拒绝; 顾,只是,不过;
7、爱,吝惜。 【小题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中 “因 ”分别为 “介词,趁机 ”和 “连词,于是 ”; “以 ”分别为 “介词,把 ”和 “介词,凭借 ”; “而 ”分别为 “连词,表递进 ”和 “连词,表修饰 ”。 【小题 3】 王,使动用法,使 称王。 负,使 承担 却,使 退却,皆为使动; 像云一样 在朝廷上 对外,皆为名作状; 以 为羞,意动; 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称帝称王,皆为名作动; 与 友善,交好,形容词作动词。 【小题 4】分别为省略 /被动 /宾前 /定后。 【小题 5】( 1)故,特意;者 也,表原因的判断;非常,意外变故;三点各 1分。 ( 2)孰与,
8、 和 相比 ,哪一个更,准确翻译 2分;补出省略成分 1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5分) ( ) A海棠诗社第二次诗会由湘云做东道。之后贾母、王夫人等要给史湘云还席,大家齐聚大观园,刘姥姥也参加了这些活动。在秋爽斋早饭时,凤姐和鸳鸯合伙捉弄刘姥姥取乐,刘姥姥装傻扮愚,见风使舵,插科打诨,博得贾府上下的欢心。(红楼梦) B宝玉闲逛到潇湘馆找黛玉,拿西厢记中的词曲与黛玉玩笑,黛玉变脸生气。宝玉正道歉着,袭人来告知王夫人有事叫他,原来是薛蟠借王夫人之名将宝玉骗出门。不知底细的黛玉为他担心了 一天,晚上到怡红院去探望,却被袭人拒之门外。(红楼梦) C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花突
9、然开了。贾赦、探春都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贾母却执意认为这是好事。凤姐见花开得奇怪,叫平儿私下让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避邪,并叮嘱不必当作奇事混说。宝玉却在此时将通灵宝玉丢了。(红楼梦) D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人剪头发的文章,在女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许倩如的鼓励下,几个较有胆量的同学也剪掉了头发。在好朋友的鼓励下,说服母亲张太太,琴把头发也剪掉了。(家) E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但觉慧正忙着写稿,要鸣凤过两天再说,鸣凤含泪离开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已投湖自杀了。(家) 答案: BD 现
10、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 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
11、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 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 “居民 ”。 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 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
12、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 巷等街巷。 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 “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 “西湖嘴 ”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吉林省 第一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