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0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 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2)满载一船星辉, 。 再别康桥 (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_。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 4)大行不顾细谨, _ 。 鸿门宴 (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 6)工欲善其事, _。 (孔子论语)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搅绊彷徨左顾右盼浪遏飞舟 B恶耗长篙怡然自得用之不竭 C报怨和蔼忸怩不安残无人道 D斑斓寥落黯然失色毛骨悚然 答案:
2、 D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C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D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佳作,丁香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耳濡目染的意象之一。 B鲁迅对于请愿的事,一向就不以为然。他认为在 “三 一八 ”惨案
3、中遇难的爱国群众,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 “流言 ”的种子,此外深的意义很寥寥。 C入夜,月色溶溶,水天相接,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扣弦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 月凝思。 D 1926年 3月 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耸人听闻的 “三 一八 ”惨案。 答案: B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 (g)倾轧( y)慰藉 (je)瞠目结舌 (chn) B彳亍 (chch)炽热 (zh)给予 (j)面面相觑 (q) C颤动
4、 (chn)吮吸 (shn)载体 (zi)殒身不恤( x) D漫溯 (s)剽悍( pio)蛰居 (zh)挥斥方遒 (qi)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古人云: “诗言志 ”。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 “文学革命 ”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 “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 ”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 “内心情感 ”是从哪儿来的呢 艾青说: “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
5、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 ”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 “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 至上主义者。 ”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
6、过吗 ”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 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
7、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古人云: “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 “五四 ”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 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 “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
8、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 ”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小题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 ”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 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 【小题 2】第 和第 自然段
9、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用是( ) A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 B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 C前者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后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 D分别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密切联系,以及诗歌的创作所需要的饱满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 【小题 3】对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一句理解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
10、才能够感动读者。 B在 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 C在诗歌创作中,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 D诗人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从而获得包含人类普通精神追求的自我情绪,并以真善美为核心对其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只要 ”错误,原文中是 ”只有 ” 【小题 1】略 【小 题 1】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西南联
11、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 “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眼睛好一些了,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 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
12、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 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 “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 “Yes!请坐! ”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陕西省 宝鸡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