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西桂平市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广西桂平市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广西桂平市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广西桂平市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空气是化合物 B水是氧化物 C液氧是混合物 D天然气是纯净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分析。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故属于混合物,错误;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C液氧是氧气的液态,是由一种元素 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单质,错误; D天然气是由甲烷和杂质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故属于混合物,错误。故选 B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各概念的特征进行分析判
2、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A 是对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B 是将镁片和铁片(均足量)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C 是向 HCl与 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 Ba (OH) 2溶液 D 是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碱性会减弱, pH值会变小,但由于其始终为碱液,故 pH将无限接近 7但不能等于或小于 7,错误; B、足量的镁片和铁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则硫酸会完全反应,由于氢气均来自于硫酸,而硫酸又是等质量、等溶
3、质质量分数,故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另由于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故镁与稀硫酸反应会比铁快,即在相同时间内,镁反应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铁,也就是表示镁的斜线要更靠近纵轴,正确; C、向 HCl与 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 Ba(OH)2溶液, Na2SO4与 Ba(OH)2二者一接触即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故沉淀会从一开始就有,并不断增大直至完全反应,错误; D、由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能够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但由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不变,故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即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的氧气的质量相等,错误。故选 B 考点:溶液酸碱性与 pH
4、值的关系,金属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 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下列离子能在 pH 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SO42-、 Fe3+、 Na+、 OH- B K+、 SO42-、 Ba2+、 NO3- C Ca2+、 Cl-、 CO32-、 Na+ D Cl-、 K+、 SO42-、 Na+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pH=2,即溶液中存在大量的 H+,再结合复分
5、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H 和 OH-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水,故不能大量共存,且 Fe3+呈黄色,错误; B、 Ba2+和 SO42 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 H 和 CO32 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D、 Cl-、 K+、 SO42-、 N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正确。故选 D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即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另外,要注意此题隐含的条件 pH=2,即溶液中存在大量的 H+,以及溶液呈无
6、色的特点,都不可忽略。 20 时 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 10gX, 40 时 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 20gY,则X、 Y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A XY C X= Y D无法比较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 时 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 10gX,说明 20 时 X物质的溶解度为 10g; 40 时 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 20gY,说明 40 时 Y物质的溶解度为20g;由于温度不同,且又不能确定二者的溶解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故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点评: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要在同一温度下来进行比较;对于不同的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比较 大小
7、时,要了解温度变化对其溶解度的影响关系。 材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物品与所用的材料相符合的是 A纯棉 T恤 合成纤维 B钢轨 金属材料 C汽车轮胎 天然橡胶 D丝绸 合成材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材料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 A纯棉 T恤是用棉线制成,属于天然植物纤维,不是合成纤维,错误; B钢轨是由钢材制成,属于金属材料,正确; C汽车轮胎是由合成橡胶制成的,而不是天然橡胶,错误; D丝绸是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纤维,而不是合成材料,错误。故选 B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品与所用材料的关系,熟记常见物质的所用原材料及其分
8、类,是解题的关键。 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下列做法你认为恰当的是 A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B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C在田间焚烧秸秆 D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推广使用无铅汽油,能禁止含铅类物质排放,能减少含铅化合物对空气的污染,正确; B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目前的主要能源物质,不可能禁止使用,可对其综合利用,既能提高利用率,又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错误; C在田间焚烧秸秆,既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浪费了资源,错误; D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直接导致大量树木及森林的砍伐,错误。故选 A 使用无铅汽油,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
9、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环保问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中考的热门考点之一,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情况可能 出现的是 A滤液只有 Fe2+,滤出的固体只有 Fe B滤液只有 Fe2+,滤出的固体有 Fe和Cu C滤液只有 Cu2+,滤出的固体只有 Cu D滤液有 Fe2+、 Cu2+,滤出的固体为Fe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铁铜,故把铁粉加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粉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同时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即溶液中一定存在反应生成的 Fe2+,故 C错误;若加入的铁粉恰好与硫酸铜完全
10、反应,则得到的固体全部为铜,此时的溶液中也只含硫酸亚铁;若加入的铁粉量不足,则部分置换硫酸铜,故所得固体全部为铜,此时的溶液为硫酸铜与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若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所得固体为铁与铜的混合物,此时的溶液中只含硫酸亚铁,故 B正确,而 A错误;而选项 D的溶液中存在硫酸铜的情况下铁粉仍有剩余,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铁粉会继续与硫酸铜反应,错误。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入活动性弱的金属的盐溶液中,盐溶液中活 动性较弱的金属一定会被置换,直到活动性强的金属或盐完全反应。 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无关的是 A B C
11、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 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与燃烧、爆炸有关,错误; 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当心火灾 易燃物质标志,与燃烧有关,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的回收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无关,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的标志,与燃烧、爆炸有关,错误。故选 C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珍惜水、爱护水,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A使用节水型马桶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大量开采地下水 D严格监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答案
12、: C 试题分析: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分析。 A使用节水型马桶,是节约水资源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B.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能防止对水体的污染,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C大量开采地下水,是对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保护水资源; D严格监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能 防止对水体的污染,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选 C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点评:保护水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熟记这两点,是解题的关键。 实验室中下列物质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A石灰石 B生石灰 C氢氧化钠 D浓盐酸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A石灰石不会与空气中的任何成分
13、反应,也不会有挥发性,故不需要密封保存,正确; B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反应生成熟石灰,故需要密封保存,错误; C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并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故需要密封保存,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而使自身质量减小,故需要密封保存,错误。故选 A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
14、不正确的是 A空气的主要成 分是氮气和氧气 B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因为氮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所以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水蒸气和其它杂质 0.03%,故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淀粉和氧气,故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正确 ;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正确; D由于氮气
15、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较低),所以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错误。故选 D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常见气体的用途 点评:本题是对空气的知识的考查,明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空气中各物质的用途和性质等是解答本题关键。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少量液体 B过滤 C闻气味 D稀释浓硫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置在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到试管内,否则会污染胶头滴管,进而会污染试剂,错误; B、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不能直接倾倒,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防止中毒)
16、,要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 ,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 的关键。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结冰体积变大 分子的体积变大 B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与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
17、性质进行分析。 A水结冰后,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隙变大了,故其体积变大,而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错误; B花香四溢,说明花中含有的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并向四周扩散,最后进入人的鼻腔,使人闻到香味,正确; C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由于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正确。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微观粒子的主要特征有: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和
18、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 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分析。 A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故二者是同一个概念,正确;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正确; C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而新物质的产生,不一定是沉淀;同样,有沉淀的生成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饱和溶液中由于结晶而产生沉淀现象,就是物理变化,错误; D物质的变化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正确。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点评:产生新物质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广西 桂平市 九年级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