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福建南安九都中学等五校联考八年级上第一阶段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福建南安九都中学等五校联考八年级上第一阶段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福建南安九都中学等五校联考八年级上第一阶段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福建南安九都中学等五校联考八年级上第一阶段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家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知识园地。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不相符的是 A哥白尼 (日心说 ) B爱因斯坦 (相对论 ) C牛顿 (量子力学 ) D伽利略 (论证和宣扬日心说 )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家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知识园地。哥白尼提出的 “日心说 ”,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 “地心说 ”,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狭义
2、相对论 (特殊相对论 )和广义相对论 (一般相对论 )。牛顿力学,它是指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牛顿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 围。伽利略 伽利莱,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匀速运动,而是呈加速度运动;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伽利略被誉为 “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 ” 、
3、 “现代物理学之父 ” 、 “科学之父 ” 及 “现代科学之父 ”。所以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不相符的是选项 C。 考点: 科学家及其贡献 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与脚长对照表,表中 “光脚长度 ”的单位是 鞋的 尺码 36 37 38 39 40 光脚长度 230 235 240 245 250 A m B dm C cm D mm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长度的测量中,我们要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值。成年男性的脚长大约是 26cm左右,所以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与脚长对照表,表中 “光脚长度 ”的单位是。故选 D. 考点:长度的估测 某同学参加投铅球比赛,他的最后成绩是 6.5m,那么铅球在空中
4、运动的路程是 A等于 6.5 m B小于 6.5 m C大于 6.5 m D无法判断 答案: C 试题分析: 某同学参加投铅球比赛,他的最后成绩是 6.5m,那么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路径是曲线,而测量成绩是以该同学的出手的位置到铅球落地的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所以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路程是大于 6.5 m 。故选 C。 考点:长度的测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 2000m高空飞行时,顺手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其原因是 A飞机在空中静止不动 B子弹在空中静止不动 C子弹和飞机运动方向相反 D子弹和飞机速度大小一致,方向相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机械运动中,两个物体之间速度和方向都是相同时
5、,它们之间就保持相对的静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 2000m 高空飞行时,顺手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其原因是子弹和飞机速度大小一致,方向相同,它们保持相对静止。故选 D 。 考点:机械运动 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的错误叫误差 B误差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造成的 C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选择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 D 试题分析: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不 能避免,只能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择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所以此题选 D。 考点:误差 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可知
6、道 A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是不变的,即速度跟路程和速度都无关。所以选项 A和 B是错误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是不变的,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就越大,所以路程跟时间成正比,故选 C。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速度之比为 3:1,路程之比是 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 2:9 B 2:1 C 9:2 D 1: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 v=s/t可知, t= s/ v ,假设甲物体速度是 3v,路程是 2s,那么乙物体的速度就是
7、 v,路程就是 3s甲物体所用的时间是 t 甲 =s 甲 /v 甲 =2s/3v,乙物体所用的时间是 t 乙 = s 乙 /v 乙 =3s/v,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2:9。故选A。 考点:运动的描述 三个同学同时登一座山,他们登山的平均速度为:甲是 3.5km/h,乙是 1m/s,丙是每分钟走 63m,则谁最先登上山 A甲 B乙 C丙 D同时到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在此题中三个同学的速度不同,描述他们的速度的单位不同,先统一速度的单位在进行比较速度的大小。甲的速度是 3.5km/h=0.97 m/s,乙是1m/s,丙是每分钟走 63m,速度是 v=s/t=63m/60s=1.0
8、5 m/s。所以速度最大的是丙,即丙最先登上山。故选 C。 考点: 速度 甲、乙两人分别坐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甲看到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上升,甲在下降。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上升,乙在下降 B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下降快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下降慢 D以上都不对 答案: B 试题分析: 在此题中先找到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然后在逐个分析。甲、乙两人分别坐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甲看到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楼房上升说明甲在下降,甲看到乙上升时,乙可能是相对地面静止,也可能是下降。乙看见楼房在上升,说明乙不是静止,那么乙就是下降的。乙也看到甲在下降。说明
9、甲比乙下降快 .所以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下降快。故选 B。 考点: 参照物 某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30 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20 m/s,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20m/s B 30m/s C 24m/s D 25m/s 答案: C 试题分析:设总路程为 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t2,则总时间为 t=t1+t2,用公式 计算出平均速度设总路程为 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物体全程时间 t=t1+t2,全程平均速度考点: 平均速度 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 ,各次测量
10、 结果分别是 25.43cm、25.45cm、 25.46cm,则此物长应是 A 25.44cm B 25.45cm C 25.446cm D 25.447cm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长度的测量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在此题中这几个长度值的平均值是 25.446cm,但是这个结果和题目要求的精确程度不符,所以对于最后的这一位数要进行四舍五入,所以物体的长是 25.45cm。故选 B。 考点:长度的测量 在学校运动会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 A偏小 B偏大 C无影响 D无法判断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长度的测量中,我
11、们要求测量工具与被测物体贴紧,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卷尺没有与被测物体完全重合,导致所测量的长度会变大,所以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偏大。故选 B。 考点:长度的测量 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 “桥流水不流 ”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机械运动中,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先选择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物体就是运动,反之就是静止的。此题中 “桥流水不流 ”意思是桥在运动,所以我们找和桥之间有位置变化的就可以了。在选项中只有水和桥之间有位置的变
12、化,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水即选项 A是正确的。 考点:参照物 炎热的夏天,小张和几个同学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乘凉,他们留意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小张对此感到很奇怪,同组同学认为太阳是圆的,地面上的光斑也是圆的,所以圆形的光斑是太阳的像。你认为这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A提出 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D分析与论证 答案: B 试题分析: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几个步骤是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数据处理 6. 分析与论证。小张对地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感到很奇怪,同组同学认为太阳是圆的,地面上的光斑也是圆的,所以圆形的光斑
13、是太阳的像。这是猜想与假设。所以选 B。 考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中学生用的课桌的宽度接近 A 0.5cm B 0.5dm C 0.5m D 0.5km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长度的测量中,常用的单位是 m。我们要了解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体长度值。比如中学生的身高,物理课本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等。中学生用的课桌的宽度比你的肩宽略大,最接近 0.5m。所以选 C . 考点:长度测量,估测。 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火车减速进站 B人造地球卫星在回收途中烧毁 C划破夜空的流星 D骑自行车上学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们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研究物体的宏观的运动。火车减
14、速进站时火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划破夜空的流星是流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骑自行车上学是人和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在人造地球卫星在回收途中烧毁没有说明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选B。 考点:机械运动 以下是人们描述运动世界的几种方式,其中物理学家用的是 A语言的韵律和意境 B形态和色彩 C旋律和节奏 D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根据我们对于文学、美术、音乐和物理学科特点的了解来作答文学上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世界;美术上用形态和色彩描述世界;音乐上用旋律和节奏描述世界;物理学中描述世界要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和实验方法故选 D 考点:科学方法 用
15、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在图中方法正确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 “悬空 ” 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所以选项 A 不正确; B、刻度尺零刻 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且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 B错误; C、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所以选项 C不正确。 D、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所以 D正确; 故选 D 考点:长度的测量 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A 8c
16、m B 8mm C 8dm D 8m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长度的测量中,我们要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值。初中的男学生的身高大约是 1.70m左右, 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10cm左右,所以选 A。 考点:长度的估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测量工具越精密,测量越准越好。 B用分度值不同的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相同的。 C测量长度的准确值只与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关,与刻度尺的长短无关。 D测量长度要估读数字,估计的数字越多越好。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长度的测量中我们要根据测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不是测量工具越精密,测量越准越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福建 南安 中学 联考 年级 第一阶段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