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图所示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水的蒸发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将鸡蛋壳放入白醋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将鸡蛋壳放入白醋中,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有新
2、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下列衣料纤维中,燃烧后能够闻到烧焦羽毛气味的是 A涤纶 B锦纶 C棉纤维 D羊毛纤维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涤纶、羊毛、棉纤维、绵纶的成分和燃烧时的现象分析判断。 A、涤纶是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故 A错误; B、绵纶是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故 B错误; C、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纸相同,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故 C 错误; 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 D正确。故选
3、D 考点: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点评:了解物质的性质,熟记有关反应的现象,能运用比较法发现和利用物质间的性质差别是解题的关键。 水果尤其是猕猴桃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多吃水果可以预防坏血病。下列关于维生素 C( C6H8O6)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 C由三种元素组成 B维生素 C是由 20个原子构成的 C维生素 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 1 12 D一个维生素 C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 4 3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维生素 C的化学式( C6H8O6)分析判断。 A、维生素 C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B、一个维生素 C分
4、子是由 20个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维生素 C是由 20个原子构成的,错误; C、维生素 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126):( 81):( 166) =9: 1:12,正确; D、一个维生素 C 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 =6: 8: 6=3: 4: 3,正确。故选 B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掌握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方法和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三种
5、气体的性质分析。 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所以观察颜色不能区分,故错误; B、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气味的气体,所以闻气味不能区分,故错误; C、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故 “插入燃着的木条 ”,木条继续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木条燃烧更加剧烈的是氧气,插入后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可以鉴别出来,故正确; D、倒入澄清石灰水,只有二氧化碳能与之反应,使之变浑浊,另两种气体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区分,错误。故选 C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鉴别,要注意,只有出现不同的现
6、象才能鉴 别。 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大且变质的是 浓盐酸 浓硫酸 烧碱 食盐 生石灰 稀硫酸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存放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变大且变质,即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自身质量增加。 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 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而变质; 烧碱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使自身质量变大; 食盐的质量基本无变化; 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变质为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 稀硫酸的质量基本没有变化。故选 C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空气中常见酸碱盐
7、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 “用氯化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称量时,将固体 NaCl放在天平左盘纸上 B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加快蒸发 C主要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 D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分析判断。 A、称量时左物右码,氯化钠要放在纸上,故 A正确; B、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故 B错误; C、配置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 C正确; D、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
8、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点评:熟练掌握配制溶液的步骤和配制溶液所需要的仪器,牢记实验步骤中的注意事项等,是解题的关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试验中要规范操作,认真观察。 在 25 时,向饱和的 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恢复到 25 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减少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 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后,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则原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会减少,且随着反应的放热,温度会升高;但当温度恢复到 25 时,由于溶剂量的减
9、少,则原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钙固体会析出,即溶质质量也会随之减少;有溶质析出的溶液,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温度未变,则溶解度不变,故其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 B 考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点评: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不变,故在同一温度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这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无关。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 是由分子构成的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中 ,甲、丙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图
10、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模拟反应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氧化汞分子在加热的条件下,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单质,氧分子构成了氧气。 A、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而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丙表示的氧气就属于单质,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前是氧化汞分子,反应后生成了氧气 分子,故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甲属于化合物,乙、丙属于单质,正确。故选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
11、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向 Na2CO3溶液里滴加稀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向稀盐酸里滴加 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 Na2CO3跟稀盐酸不反应 B产生的气泡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C稀盐酸不足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 D 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 HCl NaHCO3 NaCl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
12、的现象进行分析,向 Na2CO3溶液里滴加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量少时开始不能生成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Na2CO3 HCl NaHCO3 NaCl,故没有 二氧化碳生成;当向盐酸中滴加 Na2CO3溶液时,盐酸过量,发生反应 Na2CO3 2HCl 2NaCl H2OCO2,立即就有 CO2气体生成,即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量多时,开始就能生成二氧化碳。 A、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B、盐酸挥发是在溶液表面发生的,不会产生气泡,错误; C、稀盐酸不足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 HCl NaHCO3 NaCl,错误; D、 Na2CO3
1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 HCl NaHCO3 NaCl,正确。故选 D 考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酸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掌握常用物质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用途和常用酸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图 3 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答图 4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图 4中,根据 pH的变化情况可知,溶液的 pH是由大于 7,到等于 7,最后小于 7;正好是碱溶液加酸至过量的过程,在图 3中只有氢氧化钙与硫酸的反
14、应正好符合,故选 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此题是一道化学反应与图示的结合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图 4的 pH的变化情况的分析,从而找到反应物的 pH的特点,进而作出判断。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选用的试剂 Fe Fe2O3 稀盐酸 CO CO2 NaOH溶液 CaO CaCO3 H2O NaCl溶液 Na2CO3 Ca(OH)2溶液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除杂的基本原则是:除去杂质,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原理要简单,过程要简洁。 除去铁中的氧化铁,不能用盐酸,因为铁和氧化铁均能与盐酸反应,起
15、不到除杂的目的,故 不正确;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选用氢氧化钠,因为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符合除杂的基本要求,故 正确;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不能用水,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 不正确; 除氯化钠中的碳酸钠,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因为氢氧化钙虽不与氯化钠反应,但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 淀的同时,生成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故 不正确。故选 A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给定方案和试剂的除杂题,只需要从给定方法和试剂直接分析方法和试剂是否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如果所选试剂能和主要成分反应,或者生成了新杂质,则该方法一般就是不合适的
16、。 肾病患者需要食用低钠盐的食品。目前,市场供应的低钠盐多为苹果酸钠盐( C4H5O5Na)。每日食用 5g苹果酸钠盐,人体摄入的钠元素质量仅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质量的 A 18.7 B 26.7 C 37.5 D 43.1 答案: C 试题分析:利用苹果酸钠盐 的化学式,可求出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再利用苹果酸钠盐的质量与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可求得钠元素的质量;同理可求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的质量,然后将二者相比即可。 C4H5O5Na中钠的质量: 5g 100%=0.7372g; 食盐中钠的质量: 5g 100%=1.9658g; 人体摄入的钠元素质量仅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质量的 100%=37.5%,
17、故选 C。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点评:此题是化学式计算的应用题,主要是对化学式计算的拓展与延伸,熟练掌握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红磷 B铁丝 C木炭 D氢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红磷、铁丝、木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是白色固体,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错误;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的是液体,错
18、误。故选 B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本题难 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答案: C 试题分析:乳化现象就是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其中一种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 -具有乳化作用,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发精等)的作用下,以极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现象,其中的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 A、用自来水洗手,没有用到乳化剂,故 A错; B、油污能溶于
19、汽油,形成的是溶液,故 B错; C、洗涤剂能使油滴以更小的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属于乳化作用,故 C正确; D、盐酸能与铁锈反应,生成了氯化铁的溶液,故 D错。故选 C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乳化作用,并要熟记常用乳化剂。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总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即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选 A。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元素的概念,并能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A C
20、u B Fe C Ca D Ag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则可知题目中的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为 Ca Fe Cu Ag,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有机合成材料是材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合金 B蛋白质 C维生素 D塑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类,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从概念的实质进行分
21、析,即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 A错误; B、蛋白质存在于动植物中,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 B错误; C、 维生素大量存在于天然植物中,不是有机合成材料,故 C错误; D、塑料是由化工生产合成的,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点评:熟练掌握材料的分类判断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特别是要掌握概念的实质,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下列符号中,能表示一个氧分子的是 A CO2 B 2O C O2 D 2O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
22、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A、 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故 A不正确; B、 2O表示 2个氧原子,故 B不正确; C、 O2表示 1个氧分子,故 C正确; D、 2O2表示 2个氧分子,故 D不正确。故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钠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11,相对原子质量为 23,则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11 B 12 C 23 D 34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由题意可知,钠元素原子
23、的质子数为 11,故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为 11。故选 A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要牢记并能灵活运用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盐酸可用于除铁锈 B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 C用熟石灰中和化工厂的废酸 D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盐酸可用于除铁锈,是利用了盐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的原理,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北京市 平谷区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