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小苏打用于
2、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正确;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能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
3、误。故选 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过滤 C稀释浓硫酸 D称量固体 答案: A 试题分 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正确;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
4、腾溅出,可能伤人,错误; D、称量时要 “左物右码 ”,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错误。故选 A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 pH,酸性最强的是 A胆汁( ) B唾液( ) C血液( ) D胃液(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且 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且 pH越大,碱性越强。分析以上选项, D胃液的 pH小于7,且最小,
5、故酸性最强。故选 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 A 试题分析: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而包装袋内的气压较大,故包装袋会鼓起;而气体体积膨胀,是气体分子间隔变大造成的,分子本身是不变的,故袋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熟练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即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6、很小,粒子之间有间隙,粒子都是不断运动的,且粒子间的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小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 D氯化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分析。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故溶液质量增加,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质量会减小,正确; C、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易潮解,且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生成碳酸钠,质量会变大,错误; D、氯化钠在空 气中没有什么变化,故质量不变,错误。故选 B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
7、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g 20 m 8 6 反应后质量 /g 4 待测 28 2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待测 ”数值一定为 2 g B.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 1:7 D. 该反应可能是铜与氧气的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甲的质量是 20g
8、,反应后是 4g,则说明反应掉了 16g;丙则是由 8g变成 28g,即反应生成了 28g -8g=20g,丁则是由 6g变成 2g,即反应掉了 4g。由此可知,甲、丁为反应物,且它们的质量之和为 16g+4g=20g;丙为生成物,反应中生成了 2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乙要么没有参加反应, 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该反应可表示为甲 +丁 丙。 A、由于乙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其质量不变,仍为 m,错误; B、乙要么没有参加反应,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不一定,错误;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 16:20=4:5,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反应中甲、丁、丙的质量比为 4:
9、1:5,而在 2Cu+O2 2CuO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恰好相反,故有可能,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判断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的物质为反应的生成物、质量减 小的物质为反应的反应物;解答本题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到 t1 ,析出乙的质量大 C将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 1
10、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等。 A、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要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题目中没有说明温度,故不能比较,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降温后,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变小,其饱和溶液都会有溶质析出,且从 t2 降到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更大,故析出溶质更多,错误; C、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要将 t2 时 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
11、度,或增加溶剂的方法,错误; D、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 t1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 t1 时,它们的各 100g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正确。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下列图像能 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
12、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但由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其质量不变,错误;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会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其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大,错误;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随着金属的不断加入,稀盐酸最终会完全反应,故它们最后生成的氢气应相等,错误;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的氢氧气体的体积比为 2:1,正确。故选 D 考点:催
13、化剂与催化作用,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水的电解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 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质子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元素种类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故选 D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
14、解与熟练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牙膏中的含氟化合物对牙齿有保护作用。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9个质子和 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 7 B 9 C 10 D 19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判断,由于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9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9。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空气 B MnO2 C CO2 D H2O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判断。 A、空气
15、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 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故空气中一定含有氧分子,正确; B、二氧化锰是由 Mn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Mn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 C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C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D、双氧水是由 H2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H2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故选 A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构成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元素是 A硅 B氧 C铝 D铁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的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其中前
16、两位为非金属元素,后两位为金属元素,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 C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的排序,并能灵活应用到解题当中去,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冰雪融化 C香水挥发 D干冰升华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香水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香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
17、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 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A钻石( C) B水晶( SiO2) C食盐( NaCl) D钟乳石( CaCO3) 答案: B 试题分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钻石是由 C元素组成的单质,故不属于氧化物; B SiO2是由 Si、 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 C NaC
18、l是由 Na、 Cl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不属于氧化物; D CaCO3是由 Ca、 C、 O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不属 于氧化物。故选 B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了解氧化物的概念方面的含义,只有掌握了氧化物的含义才能对各种物质是否属于氧化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红磷 B木炭 C甲烷 D铁丝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由于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故现象为产生大量的白烟,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故没有固体生成,错误; C、甲
19、烷在氧气中燃烧,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也没有固体生成,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故选 D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 “铁 ”、 “锌 ”是指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的丰富的 “铁 ”和 “锌 ”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这些物质中的,不能以单质
20、、分子、原子的形式存在,故都是指元素。故选 C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豆浆 C冰水 D糖水 答案: D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牛奶属于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属于 乳浊液,不属于溶液; B、豆浆属于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不属于溶液; C、冰水其实就是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糖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故选 D 考点:溶液的概
21、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用淘米水浇花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 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节约用水的方法分析。 A、用淘米水浇花,属于一水多用,可以节约用水;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属于一水多用,可以节约用水; C、隔夜的白开水还能喝,直接倒掉是浪费水,不利于节约用水;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故选 C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点评:节约用水,就是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
22、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是不同种元素 B 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1价 C 的化学性质相似 D 表示的是离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判断。 A、由于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图中 粒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都是 17,故表示同种元素,错误 B、 表示的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个电子而带 1个单位正电荷,故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1价,正确; C、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图中 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D、图中 微粒为原子,因为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23、错误。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 化,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的概念 点评: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掌握元素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填空题 ( 4分)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 1) 2个硅原子 ; ( 2)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 3)硝酸亚铁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 ;( 4)标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 2Si CH4 Fe2+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个硅原子表示为 2Si;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甘肃省 镇原县 九年级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