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小白兔与狼外婆 ”的故事中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频率 C音调 D音色 答案: 试题分析:声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小白兔和狼发声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故小白兔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不是它的外婆;故选。 考点:声的特性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若有一支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30cm处,以速度
2、在燃烧,则蜡烛所成像的缩短速度是:( )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无法确定 答案: 试题分析:物体变化导致像的变化, 物体和像的变化比例是不变的凸透镜成缩小像时,物体变化的速度大于物体像的变化速度;凸透镜成放大像时,物体变化的速度小于物体像的变化速度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此题中物距是 30cm,焦距是 10cm,物距大于 2倍的焦距成缩小的像。故选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以下研究方法与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远近反映出振幅的大小的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光时将它分
3、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 C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采用控制钢尺长度不变来控制音调 D通过观察蜡烛火焰的晃动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 试题分析: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音叉,通过观察它弹开的幅度,来显示音叉振动的幅度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法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方法,特别是应用在一些不易观察的实验中 A、研究不可见光时把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是分类法,不符合题意;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引入光线,光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模型法,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 响度和振幅有关,研究响度和振幅关系时,控制钢尺的长度不变来控制音调,是采用控制变量法
4、,不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蜡烛火焰的摆动,可以证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物理研究方法 2012年 6月 16日, “神舟九号 ”飞船发射成功,与 “天宫一号 ”飞行器顺利完成首次人工手控交会对接,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如图所示为 “神舟九号 ”与 “天宫一号 ”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 , 在完成对接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舟九号 ”相对于 “天宫一号 ”是运动的 B “神舟 九号 ”相对于 “天宫一号 ”是静止的 C “神舟九号 ”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 “天宫一号 ”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答案: 试题分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
5、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对接后,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九号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神舟九号 ”与 “天宫一号 ”相对于地球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对于地球它们都是运动的。故选 B 考点:运 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 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 10cm,利用凸
6、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 4cm、 8cm、 10cm和 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 ) A焦距为 4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 8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 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 12cm的凸透镜 答案: 试题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题中 “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 ”可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物距小于焦距,
7、此时物距是10cm,所以选择焦距为 12cm的凸透镜故选 D。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下列 “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答案: 试题分析: ( 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有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2)通过图象中是否有不变的温度,首先可判断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然后再根据物态变化之前 温度逐渐上升还是逐渐下降判断是熔化还是凝固根据图象可知, C、 D 选项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的直线,所以将 CD不是晶体,因此排除;图象 A不断吸收热量,在某段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熔化图象图象 B不断放出热量,在某段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选 B。 考点
8、: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 “油 ”, 1 分钟、 2 分钟 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油不会烫伤他 B油锅里的食用油沸点不高 C油锅里是醋和油的均匀混合液,沸点低 D油锅的下层是沸点较低的醋,上层是油,醋沸腾时,油并未沸腾 答案: 试题分析: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魔术师没有特异功能,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能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魔术中的现象。题干中的 “油 ”是带引号的,说明不是普通的油,不同的液体沸点是不同的,而且液体在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再升高的;魔术师的手放在沸腾的 “油 ”中,手不
9、会烫伤说明这种 “油 ”的沸点比较低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可以掺入某种液体在油的下方(即密度比油大),同时这种液体在温度很低就沸腾,而且沸腾时温度越低,对 “表演 ”越有利,表演时,因为醋的密度大,所以会沉在油的下面,上面的植物油吸收的热量主要是来自下面的醋,醋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上面的油达到醋的沸点后,不再发生热传递,温度也不再升高,所以当人从锅里取物时,手不至于烫伤故选 D 考点: 沸点及沸腾的条件 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 42cm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 5km h C人正常体温约 27 D一般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 1600cm 答
10、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也 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不管是什么物理量的估测,必须要先知道最基本的量有多大,然后对比分析。 A、正常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 26cm,相差太大,故 A错误;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 1.2m/s,合 4.32km/h,题中数据最接近,故 B正确; C、人正常体温约 36.5 ,相关太大,故 C错误; D、一般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 160cm,相差太大,故 D错 误;故选
11、考点:长度、速度、温度的估测 一位同学猜想:绿色植物需要沙子才能更健康地生长。为了探究她的猜想,她准备了两盆植物,其中一盆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如甲图所示,则另一盆所处环境和条件应该是图乙中的( ) 答案: 试题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题中要 “探究绿色植物需要沙子才能更健康地生长 ”,沙子这个量是我们要改变的(有沙子或没有沙子),其它量都要保持不变,中没有土壤,不合题意;中没有沙子,合题意;中没有阳光和沙子,
12、有两个变量,不合题意;中没有阳光和土壤,有两个变量,不合题意。 考点:控制变量法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答案: 试题分析: A、影子是光线被物体挡住而形成的阴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看到的森林中的光线是直的,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边的物体在水面成的像就是 “倒影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看到水杯中的筷子变弯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故选 C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如图所示, A为信号源, B为接收器, A、 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 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 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13、 ) A可见光 B红外线 C次声波 D紫外线 答案: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声音、光的传播的条件,注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超声波和次声波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接收器 B 不能接收到的信号,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都是光波,能通过真空区域,所以接收器 B能接收到的信号,故选。 考点: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看不见的光 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某种液体(是右表所列液体中的一种),液体中的玻璃试管内盛有水。在 1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水也能沸腾,则 烧杯内盛的液体应是( ) A煤油 B水 C酒精 D无法确定 答案: 试题分析:水要沸腾需要满足两
14、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试管中的水要沸腾,温度要达到 100 而且要能够继续吸热,这就要求烧杯中的液体温度高于 100 。若烧杯中也装的是水,烧杯中的水即使沸腾,温度最高也是 100 ,这样的话,即使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 100 ,但达到 100 后就不能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所以烧杯中装的液体的温度要达到 100 以上,酒精、水、煤油三种液体中,只有煤油的温度(因为煤油的沸点是 150 ,液体在达到沸点以后温度就不在升高)能够高于100 故选。 考点:沸腾的条件,沸点 双选题 一般来说,男同学讲话的 _ _ (填 “音调 ”、 “响度 ”或 “音色
15、 ”)比女同学低,是因为男同学声带振动的 _ 低 。一个同学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是他声音的 _(填 “音调 ”、 “响度 ”或 “音色 ”)不同,这是因为他声带振动的_不同 答案:音调;频率;响度;振幅 试题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 低,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男同学比女同学讲话比较低沉,音调比较低,是因为男同学声带振动频率低大声说话比小声说话声音大,响度大,是因为大声讲话的同学声带振动幅度大。 考点:声的特性,音调与频
16、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实验题 ( 8分)如图甲为小红同学 “探究平面镜成像 ”的实验装置 ,其中 A、 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 ,C是平整的白纸 ,E是玻璃板 . ( 1)将点燃的蜡烛 A放在玻璃板前 ,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A .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 B使其与像 A完全重合 .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 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 A完全重合 ,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看到 A的像属于 现象,看到 B蜡烛属于 现象。 ( 2)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关系。 ( 3)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 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 ( 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 ,小红重新做实
17、验 ,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时像与物对应的位置 ,如图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 , 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 ( 5)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烛焰的像(选填 “能 ”或 “不能 ”) . 答案:()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像和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太厚,()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带有偶然性;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实验;()不能 试题分析:( 1)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都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看到的像是因为蜡烛发出的光经过玻璃板反射后进入人眼,是
18、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蜡烛放在玻璃板的 后面,蜡烛的光经过空气透过玻璃再经过空气进入人眼,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会发生折射,所以看到蜡烛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 2)两只蜡烛分别称为 A和 B,由于 A和 B完全相同,实验中又使 B与 A的像完全重合,所以 B蜡烛的位置就是 A蜡烛的像的位置,同时说明像与物是大小相同的故答案:为:像和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有前后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汇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两个像越清晰故答案:为:玻 璃板太厚。 ( 4)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
19、特点 ”的实验中,要进行多次实验排除偶然性,寻找实验中普遍的规律。从图中 “白纸上记录 ”可发现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带有偶然性;因此实验中应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故答案:为: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带有偶然性;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实验 ( 5)因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取走蜡烛 B,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张白纸,观察白纸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答案:为:不能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 11分)如图是小莉、小华和小明三人在 做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装置图: (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 10cm处
20、,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 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小华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凸透镜,小莉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 “上 ”或 “下 ”)移动 . (3)在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若固定光屏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 (4)小明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 实像, (选填 “照相机 ”、 “投影仪 ”或 “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 (5)小莉同学将自己的
21、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 .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 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 _(左 /右)移动 .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_。( 2分) A乙甲 B丙甲 C乙丁 D丙丁 (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小明把透镜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挡住,不让光线通过它,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选填 “完整 ”或 “不完整 ”),像的明暗将 (选填 “变亮 ”或 “变暗 ”或 “不变 ”) . 答案:(
22、 1) 10;( 2)下;()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像距小于或等于焦距( 4)放大、投影仪( 5) 左、 B;()完整、变暗 试题分析:(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就是焦距,即焦距为 10cm;故答案:是: 10; ( 2)从图中可看出烛焰成的像在光屏的上方,此时可将光屏向上移动,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或者将透镜向下移,也可使像向下移动成在光屏的中心;还可把蜡烛向上移,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特点,像与物是上下和左右都颠倒,将蜡烛向上移,像就会下移到光屏的中心;故答案:是:下; (
23、 3)在光屏上不能成像的原因: 1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2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 3烛焰、光屏、凸透镜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处 ,4蜡烛放在略大于焦距的位置,成像太大,像距太大,也无法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题中 “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在蜡烛和透镜固定的情况下,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清晰的像可能有三种情况: 1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2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 3 蜡烛放在略大于焦距的位置 ,像距太大。光屏是用来承接实像的,而凸透镜成的实像的像距都大于 1倍的焦距,如果把光屏放在焦点上或 1倍的焦距以后,光屏上将得不到清晰的像。故答案:是: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像距小于或等于焦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省 仪征市 中学 年级 上学 期末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