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吉林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吉林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吉林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条约签订后,清朝大员们居然认为这是 “天朝 ”的 “大幸之事 ”,因为避免了战争的继续。殊不知这个条约签订仅仅只是中国与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开始。 “条约 ”指的是 (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英南京条约的史实,题目的关键信息是 “殊不知这个条约签订仅仅只是中国与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开始 ”,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次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历史
2、,因此本题选 A 考点:中英南京条约的史实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历程,是考试的重点,因此同学们要对该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及影响进 行全方位的掌握。本题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三个条约中都有涉及到的内容是: A割地 B. 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 开设工厂 下图中的清帝溥仪于 1912年 2月 12日退位。从此民国取代帝国,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国家不属于皇帝,而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与清帝退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辛亥革命
3、B五四运动 C开国大典 D重庆谈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清朝灭亡的认识,观察图片,图片中的小皇帝是清朝废帝溥仪,溥仪的退位和辛亥革命有关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以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为目标, 1912年,清朝皇帝宣布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题目中的 B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项是新中国的成立, D项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为了揭露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而进行的谈判,本题选 A。 考点:清朝的灭亡 点评:本题是图片题,考察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图片信息进行解读,看它和教材那个知识 点有联系,然后在回顾教材,
4、最后得出答案:。此题还有个考察角度,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东三省, 1932年成立了为满洲国,任命溥仪为伪满洲国的皇帝,对我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人。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绩是领导了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到对孙中山先生功绩的认识,根据题目中的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项 A是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左宗棠,曾国 藩,张之洞等。 A 项是康有为,选项 B 是戊戌变法,代表人物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D项是陈独秀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为目标, 1912年,清朝皇帝宣布下诏退位, D 项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C项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为目标,本题选 C。 考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对四个选项中的运动熟悉,知道代表人物是谁,提醒同学们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对历 史事件一定要掌握它的历史活动过程的全部。另外本题还可以改成图片题 : 在戊戌变法夭折之际,一位维新派人士慷慨陈词: “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
6、第一个吧!这位维新派人士是 ( ) A康有为 B魏源 C梁启超 D谭嗣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 1898年 9月,戊戌变法失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6人于 1898年 9月 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 “戊戌六君子 ”。其中谭嗣同说中国自古没有为变法而流血者,如果有自我开始,为变法慷慨就义,因此本题选 D。 考点:戊戌变法中的失败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识记能力,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一般根据课本知识就能直接得出答案:,属于送
7、分题。 在下列文献选项中,反映 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 ) A强学报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民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 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理解 20世纪初的含义是 20世纪第一个十年,分析题目, A, C项是 19世纪末期创办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变法的刊物, B项是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刊物, D项是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它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代表了 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题选 D。 考点:民报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世纪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定 “20世纪第一个十年 ”和选
8、项中四个文献的时期。由于这四个文献都属于课程中特别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考察的目标是公元纪年的时间及其换算技能,基本上属于 记忆水平。 丽丽以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丽丽的座右铭是 ( ) A自强 B求富 C制夷 D反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内容的认识,从题目看,丽丽以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座右铭,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分两个阶段,前期以 “自强 ”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中的运输,燃料等问题,又以 “求富 ”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民用工业吸收私人资本,参与市场竞争,追求利润,外国资本主义输入中国的商品减少
9、,利益受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题目 中 B项是洋务运动后期的内容, C项是鸦片战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目的, D项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目标,本题选A。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判断出答案:,另外和本题有关的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都要全面的去掌握。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 “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 ”这个 “皇上 ”指的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的废除科举制
10、的史实,分析本题中的信息,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 ”该信息表明这时候是 清末新政时期,从 1901年到 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 “新政 ”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饷练兵。编练 “新军 ”是清政府 “新政 ”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 “新政 ”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这时候在位的皇帝是光绪帝,所以该题选 C。 考点:科举制废除的史实 点评:科举制从创立到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 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命题的重点,同学们对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完善到废除以及它的影响都要全面掌
11、握。 为了改变下图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进行的探索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漫画题,考察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分析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康有为联合考试的举子一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存,史称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意味着维新派由原来的的宣传维新 变法思想发展到政治运动,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效仿日本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题目中的 A项是洋务派发起的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但坚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12、C项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D项是资产阶级新制度思想文化运动,只有 B项认为中国传统的制度不能抵挡西方的洋枪洋炮,因此本题选 B。 考点:戊戌变法中的史实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该题以漫画为素材出题,设计相关的历史问题,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戊戌变法是教材的基础知识,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就能回答问题,属于送分题。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当归先行者,积四十年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此联中 “先行者 ”不曾 ( ) A领导辛亥革命 B提出 “三民主义 ” C就任临时大总统 D首倡 “民主、科学 ” 答
13、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到对孙中山先生功绩的认识,根据题目中的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历史人物是孙中山,选项 A是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A, B,C项表述正确,都是孙中山参与的革命活动, D项首倡 “民主、科学 ”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本题选 D。 考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该题以对联为素材命题,形式新颖,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对对联中的 历史人物熟悉,知道他的历史功绩和作为,提醒同学们以后的历史
14、学习中对历史人物一定要掌握他的历史活动过程以及对历史做出的贡献。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体现出当时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西方列强国家主要想 ( ) A攫取落后国家的土地 B抢夺落后国家的金银 C推动落后国家搞改革 D开拓落后国家为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所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是要打开中国市场,本题选 D。 考点: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同学们对两次鸦片战争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是学生
15、需要弄清的,从战争的发动者,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方面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更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更要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不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富有更强大。 “力排众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 ”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杨靖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识记能力,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有民众自发的反侵略,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等,也有清朝爱国官兵的抗争,如林则徐,邓世昌,其中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要的一个事例,题目中A项领导了禁烟运动, C项在甲午海战中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牺牲。 D项是杨靖宇在
16、九一八事变后领导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军的英雄人物,最后牺牲, B项是左宗棠面对西北严峻的形式,率军队进军新疆,和阿古柏激战,最终收复了新疆,本题选 B。 考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左宗棠收复新 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左宗棠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英勇斗争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一般根据课本知识就能直接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另外清政府在新疆设省也是命题的的题点,同学们要注意识记。 李鸿章请求道: “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个月内办理割让手续。 ”伊藤博文回答: “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与此历史情景相关的条
17、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本题,题中的关键词眼 “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 必急于一个月内办理割让手续。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割台湾是指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本题选 C。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识记能力,本题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为素材命题,考察其的历史事件,命题新颖,构思巧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是一道好题。 对中华民族来说,伴随着 20世纪钟声而来的,不是和平的福音,而是侵略者的铁蹄。此
18、次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辛丑条约的认识,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允许帝国主义派兵保护铁路沿线要地,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侵略者可以随时侵略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看到帝国主义并没有把她当成祸首惩办,电告李鸿章对条约全部接受,并表示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实质反映了清政府的媚外,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选 D。 考点: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
19、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干扰项是 C项,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C项发生在 19世纪末, D项发生在 1901年,中国真正进入了 20世纪,解答该题同学们除了要对 “世纪 ”这一历史概念清楚外,还要熟悉辛丑条约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 ”第 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如图)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 A 1842年前后 B 1860年前后 C 1895年前年 D 1902年前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辛丑条约的认识,图片中提到大沽炮台,和大沽炮台有关的是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内容有,拆毁大沽
20、炮台,因此本题选 D。 考点:辛丑条约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辛丑条约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 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观点的是 ( ) A中国赔款白银 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辛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吉林 长春市 朝阳区 年级 上学 期期 质量 监测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