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吉林省扶余县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吉林省扶余县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吉林省扶余县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吉林省扶余县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生活在距今约 70万年至 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这一远古人类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 B 孔子的学说能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和哪位历史人物有直接关系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答案: D 刘欣同学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人 “公元前 209年 ”“大泽乡 ”等字眼,那么出现的网页中涉及到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商鞅、秦孝公 B陈胜、吴广 C项
2、羽、刘邦 D李斯、蒙恬 答案: B “你千年来岿然不动,碧绿的禾苗向你欢笑;流畅的河水展露笑颜,听,那是李冰父子带领人民劳动的号子吧,至今在空中回响 ” 这里的 “你 ”指的是下列哪一水利工程 A灵渠 B白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答案: C 北京奥运会火炬 “祥云 ”的设计理念是 “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其中之一理念的是 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 A B C D 答案: B 今天的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秦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是 A殷墟 B邯郸 C临淄 D咸阳 答案: D 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各地都要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其中某地拟定举办一次屈原诗歌朗诵比赛,你可能在活动中听到
3、下列哪一作品的朗诵 A诗经 B论语 C离骚 D孙子兵法 答案: C 2007年 11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距今约五千年的良渚古国城址,考古学家认为,良渚古城有可能成为 “华夏第一国 ”,这就有可能取代下列哪一朝代 “第一国 ”的称号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 A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要通过 A实行变法 B武装起义 C分封诸侯 D争霸战争 答案: A 如图,每年都有无数中华儿女去下图中的地方拜祭华夏始祖。根据所学知识,你判断该省份应是 A陕西 B山西 C浙江 D云南 答案: A 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原始农耕时代培植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是 麦 水稻 粟 玉米
4、 A B C D 答案: B 夏、商、周三代的衰亡留下的主要历史思考是 “家天下 ”代替 “公天下 ”是历史的倒退 勤政方能治国 爱民才能安邦 夏、商、周的统治者多无建树 A B C D 答案: B 为了加深对 “青铜工艺高超 ”的理解,张老师选择了一段视频来说明西周绝大多数青铜器的作用,请问这段视频应是 A战争的场面 B诸侯会见天子时的场面 C天子饮酒时的场面 D祭祀的场面 答案: D 如图是一尊由 “母亲 ”和 “男婴 ”组成的雕像。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你觉得雕像中的母亲代表的是 A湘江 B珠江 C黄河 D淮河 答案: C 春秋时期
5、,争霸战争十分频繁。下列哪一个南方国家曾经与北方大国争霸,其国君曾 “问鼎中原 ” A晋国 B楚国 C齐国 D秦国 答案: B 综合题 根据所给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知识。 (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2)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 3)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 4)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 5)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答案:( 1)元谋人 ( 2)司母戊鼎 ( 3)中国 ( 4)中国 ( 5) 齐桓公 根据所给提示,列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 1)出身低贱,辅佐商汤立下了治国安邦的功绩 ( 2)提出 “春秋无义战 ” ( 3)秦朝时反击匈奴的将领 ( 4)兵家的鼻祖 ( 5)西汉的建立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吉林省 扶余县 年级 第一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