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硅被誉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据 2001年 12月的参考消息报道,有科学家提出硅是 “21世纪的能 ”、 “未的石油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硅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在地球上有丰富的硅资,如石英、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单质硅 B在野外,用硅、烧碱的混合物可以制取氢气 C硅的性质稳定,不与任何酸反应 D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所以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选项,硅在地壳中仅次于氧,含量居第二位是正确的,但是石英、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自然界也没有单质状态的硅,故 A错;与烧
2、碱溶液反应放出氢气的必修 1介绍的就是金属的 Al和非金属的 Si,同时分别生成偏铝酸盐和硅酸盐,如 Si 2NaOH H2O=Na2SiO3 2H2,故 B正确;硅的性质稳定,不与浓的硫酸和硝酸反应,但是可以和氢氟酸反应, Si4HF=SiF4 2H2,故 C 错误,晶体硅用作半导体材料、硅芯片和硅太阳能,D选项讲电池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是对的,但是制造光导纤维应该是二氧化硅 的用途, D选项错误。 考点:硅 二氧化硅 点评:题属于新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Si 的知识,同学们容易混淆硅和二氧化硅的用途,同时注意硅元素本身的双亲性(亲氧亲氟),要熟练的识记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3、顺序,特别被同学们容易忽视的是 Si 2NaOH H2O Na2SiO3 2H2。 右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1 g C3H6、 1 g M气体在相同体积的容器中压强和温度的关系,试据图形判断 M气体可能是 A SO2 B CO C C3H8 D Cl2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温度、体积相同时,压强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在温度为 50时, M气体的压强大于 C3H6气体,也就意味着 M的物质的量多,那么 1 g C3H6与 1 g M比较, M的摩尔质量应该小于 C3H6的 42g/mol,经过比对选项,只有B选项符合。 考点 :阿伏伽德罗定律 气体的摩尔体积 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 点评 :本
4、题可以使用模糊计算法,也可以采用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进行精确的计算: = ,可以准确的求出 M的摩尔质量为 28g/mol。 下列各反应中,划线的反应物能够完全消耗的是 A溶于水的 氯气 B足量的一氧化碳与 氧化铝 C足量的 MnO2与浓 盐酸 共热 D足量的铁与浓 硫酸 共热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选项溶于水的氯气叫氯水,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里面有 “三分子四离子 ”,分别是 Cl2、 HClO、 H2O、 H+、 Cl- 、 ClO-、 OH-。也就是氯气溶于水,会有一部分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故还会有未完全反应的氯气分子,故A选项错误; B选项在一氧化碳还原能力有限,不能还原氧化
5、铝,在高温条件下与 Fe的还原性相当,我们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利用铝单质置换铁单质,要得到Al的单质常采用电解来获得,如果非要还原得到 Al单质,可以选择强还原性的 Na单质,故 B错误; C选项时足量的 MnO2与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但是当盐酸由浓变稀就不会再继续反应了,故会有盐酸剩余,所以 C错误;故选择 D选项。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 点评 :本题重在考查反应过程,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尤其是 B选项同学们不容易理解,参考高炉炼铁的原理,认为 B选项正确,不考虑 CO的还原性有限,不能还原氧化铝。 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涉及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D 试
6、题分析: A 选项灼烧固体,应该选择坩埚作为盛放固体, B 选项是过滤操作,应该有玻璃棒引流, C选项是萃取操作,由于苯的密度比水小,应该从上口流出;故 A、 B、 C均有错误,选择 D选项。 考点 :物质的分离提纯 海带提取碘 过滤 萃取 蒸馏 点评 :本题较为简单,同学们熟悉常见的分离操作即可顺利得出答案:,注意 D选项的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和冷凝水的进水方式即可。 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 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 Fe2+ B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均降低,原理不相同 C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 色沉淀,再加入稀
7、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一定含有 SO42 D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铁质容器储运,说明铁与冷的浓硫酸不反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选项中若事先有 Fe3+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向某溶液中加入 KSCN溶液后,再滴加氯水,溶液呈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 C 选项不能排除 Ag+的干扰; D 选项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铁质容器储运,主要是浓硫酸与铁在其表面生成了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发生钝化(反应)所致;B选项讲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均降低,主要是因为浓硫酸的吸水性导致的而浓 盐酸主要是盐酸挥发所致。故选择 B。 考点 :实验现象 物质的检验 点评 :本题相对容易
8、,学生要理解钝化的原理。 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金属钠投入 FeCl2溶液中 过量 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 少量 Ca(OH)2投入过量 NaHCO3溶液中 向 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向饱和 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金属钠投入 FeCl2溶液中,首先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然后氢氧化钠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但是该白色沉淀会被空气中的 O2氧化转化为灰绿色,进而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过量 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由于强碱过量,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铝沉淀显 “两性 ”,会被
9、过量的强碱溶解,转化为偏铝酸盐溶液;故有 的不选,应该选择 D 选项。 少量 Ca(OH)2投入过量 NaHCO3溶液中无论谁过量,都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向 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会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是弱酸碳酸,弱酸碳酸不能溶解 “两性 ”的氢氧化铝;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会生成碳酸氢钠,由于溶液是饱和的,加上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同时生成的碳酸氢钠的量多余碳酸钠,所以会析出碳酸氢钠固体。 考点 :基本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现象 点评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氢氧化铝的 “两性 ”需要大家注意,能溶解于强酸和强碱,不溶于弱酸与
10、弱碱,同时要知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转化关系,且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故在饱和溶液中谁会先析出需要同学们继续探究。 下列 示意图与对应的反应情况正确的是 A含 0.01 mol KOH和 0.01 mol Ca(OH)2的混合溶液中缓慢通入 CO2 B K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 Ba(OH)2溶液 C 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 Ba(OH)2溶液 D 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项首先 CO2先与 Ca(OH)2反应,产生 CaCO3沉淀,此时沉淀量保持不变, CO2再和 KOH反应,此时无沉淀,之后二氧化碳先会和 K2CO3反应,生成酸式盐,当
11、反应完全之后再和沉淀 CaCO3反应,生成碳酸氢 钙,从而沉淀出现溶解现象,所以图像应该是 “等腰梯形 ”的形状,故 A错误; B选项,假设溶液中含 1 mol KAl(SO4)2,加入 1.5 mol的 Ba(OH)2时生成 1.5mol BaSO4和 1 mol Al(OH)3,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为 2.5 mol,再加入 0.5 mol Ba(OH)2,生成0.5 mol BaSO4,溶解 1 mol Al(OH)3,故沉淀的总物质的量减少,但产生沉淀的过程不会出现折点,最后只剩下硫酸钡沉淀,故 B错误; C选项 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 Ba(OH)2溶液,只产生硫酸钡沉淀,当把硫酸
12、根反应完全,再加氢氧化钡也不产生沉淀,所给图像恰好能表达该反应过程,故 C选项正确。 D选项 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在 NaAlO2与 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小于等于 11, 此时只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铝沉淀,如果继续加入盐酸,这是沉淀开始溶剂,当 NaAlO2与 HCl的物质的量之比达到 14时,所产生的氢氧化铝完全溶解,离子方程式如下, H+ +AlO2- + H2O = Al(OH)3; Al(OH)3 +3H+ = Al3+ + 3H2O故曲线应该是加入 1份盐酸时沉淀达到最 大,再加入 3份盐酸沉底全部消失,图像应该是个 “非等腰三角形 ”,与 D所给图像不符合,故 D错误。
13、 考点 :常见反应过程与现象 化学图像 点评 :本题考查同学们分析图像的能力,同学们需要熟悉反应的过程,知道反应“顺序 ”和 “量 ”都会对反应的现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我们所绘制的曲线。 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新的氢微粒,该微粒是由 3个氢原子核 (只含质子 )和 2个电子构成的,关于这种微粒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氢元素的一种新的同素异形体 B是氢元素的一种新的同位素 C该微粒比普通氢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 D该微粒的组成可用 H3表示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目所给信息,发现氢微粒是由 3个氢原子核 (只含质子 )和 2个电子构成的,那么他就相当于是 H3+粒子,由 3个
14、H原子构成的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原子团。 A选项所述的 “同素异形体 ”是针对单质而言, B选项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 D选项该微粒的组成可用 H3表示,与题意比照多了一个电子,故 A、 B、 D均错误, H3+比普通氢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表述正确,故应该选择 C选项。 考点:物质的构成 微观粒子 原子核与电子 点评:本题贴近科研前沿,但是仔细分析命题者 所给题干,完全可以通过已有的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顺利的推出答案:。 将镁和铝的混合物 5.1 g投入 500 mL 2 mol/L稀盐酸中,生成氢气 0.5 g;再加入 4 mol/L的 NaOH溶液,当生成沉淀的质量最多时,
15、加入 NaOH溶液的体积与沉淀质量的最大值均正确的是 A 250 mL、 13.6 g B 500 mL、 5.6 g C 125 mL、 10.2 g D 1000 mL、 7.8 g 答案: A 试题分析:镁和铝的混合物 5.1 g投入 500 mL 2 mol/L稀盐酸中,生成氢气 0.5 g,根据盐酸中 HCl的物质的量为 1mol,全部反应产生氢气应该为 0.5 mol,也就是 1.0 g,而实际生成了氢气 0.5 g,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剩余的 HCl与生成的 MgCl2和 AlCl3的混合溶液,再加入 4 mol/L的 NaOH溶液,当生成沉淀的质量最多时,由终态分析得,反应体系
16、余下的盐酸及生成的 MgCl2和 AlCl3均与NaOH溶液反应,且达到沉淀最大量是,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NaCl,依据HClNaClNaOH 守恒的关系,即参加反应的盐酸和 NaOH物质的量相等。 HClNaClNaOH 1 1 1mol 4 mol/L V 解得 V=0.25L=250mL 答案:所得 A选项。为了求出沉淀质量最大的值,那么就要求出镁和铝的混合物中 Al、 Mg的实际物质的量,设混合物中 Al为 a mol, Mg为 b mol,即有:27a +24b=5.1g;再根据金属与氢气的电子守恒关系有 3a + 2b = 2=0.5mol;联立上述两个方程,解得 a = b =
17、 0.1 mol,故产生的沉淀的质量为 0.1mol58g/mol +0.1mol 78g/mol =13.6g,同样可以得出答案: A。 考点:金属 Mg、 Al与酸 和碱的反应 反应现象与过程 守恒的思想 化学计算 点评:本题貌似计算量大,但是需要同学们仔细分析的是整个反应过程,只需要运用终态分析求出体积或者依据守恒原理联立方程组求出任何一个的质量,即可得出答案:。元素原子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的思想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思想方法。 下列物质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得到的是 A FeCl2 B Fe(OH)3 C H2SiO3 D NaHSO3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项通过 Fe 2FeCl3=3Fe
18、Cl2, B选项通过 4Fe(OH)2 O22H2O=4Fe(OH)3, D选项二 氧化硫过量时发生如下 SO2 + NaOH=NaHSO3,综上 A、 B、 D均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制备得到,故选择 C选项。 考点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物质的性质 点评 :本题需要同学们非常熟悉教材所学常见物质的性质, D选项较难,少量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当氢氧化钠全部生成亚硫酸钠,继续通入二氧化硫,亚硫酸钠就会和水继续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方程式叠加可得 SO2 +NaOH=NaHSO3。 用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 16 g O3中含有的氧原子
19、数为 B 7.8 g Na2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0.2 NA C 0.1 mol Fe与 0.1 mol Cl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0.3NA D标准状况下, 11.2 L H2O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 NA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选项 16 g O3的物质的量为 = ,故氧原子的数目为3 = 1mol,即为 1NA, A选项正确; B选项 2 Na2O2 2H2O=4NaOHO2,该反应可知, 2mol Na2O2转移的电子为 2mol, 7.8 g Na2O2为 0.1mol,故转移的电子为 0.1 NA,故 B选项错误; C选项 0.1 mol Fe与 0.1 mol
20、 Cl2充分反应,Cl2有强氧化性,可以把 Fe氧化成 FeCl3,铁过量,故转移电子按照 Cl2计算,故应该转移 0.1NA;故 C错误; D选项,标准状况下, H2O为冰与水的混合体系,不属于气态物质,不能利用气体的摩尔体积参与计算,所以 D错误。 考点 :物质的量 阿伏加德罗常数 ( NA) 微观粒子的计算 点评 :本题考查基本的化学计算,同学们熟练掌握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和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计算。同时本题陷阱较多,如理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属于歧化,氯气虽然与变价的铁反应生成了三氯化铁,但是注意 “量 ”的问题。D选项属于常见的陷阱,学生较容易发现。 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 NaO
21、H溶液反应的是 SiO2; Al(OH)3; (NH4)2CO3; Na2CO3; NaHSO3; NaHSO4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SiO2是非金属的氧化物,只能和 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 Al(OH)3是两性的氢氧化物, Al(OH)3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 NaOH溶液反应; (NH4)2CO3有弱碱阳离子 NH4+,能与氢氧根反应, CO32-能与氢离子反应,故既能与 HCl反应,又能与 NaOH溶液反应, Na2CO3只能与盐酸反应; NaHSO3属于弱酸的酸式盐,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根, NaHSO4属于强酸的酸式盐,按照
22、一元强酸处理,只能氢氧化钠反应,故答案:锁定 A选项 。 考点:常见物质的性质 与强酸、碱溶液反应的物质 两性的物质 酸式盐 弱酸弱碱盐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不需要把题目看完,比如选项都含有 , 可以不看,当看完 后,直接看 ,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A. 互联网上报道: “目前世界上有近 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对孕妇和儿童危害尤其严重 ”。我国政府已启动了 “酱油补铁工程 ”。这里的铁是指 A铁元素 B铁单质 C氧化铁 D四氧化三铁 答案: A 试题分析:仔细分析信息,目前世界上有近 20亿人患有 “缺铁性 ”贫血,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对孕妇和儿童危害尤其严重,酱
23、油是水溶性的,但是铁单质、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均不溶于水,酱油中加入铁强化剂的乳酸亚铁是水溶性的。故 B、 C、 D均错误,应该选择 A选项。 考点:物质的构成 元素与原子 生活中的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点评:根据元素的定义和应用进行分析,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宏观概念,常用来描述物质的组成,食品、药品等中的铁、碘等指的都是元素。 下列物质按照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A胆矾、 漂白粉、苛性钠、氨水、乙醇 B水玻璃、硫酸、胆矾、次氯酸、乙醇 C苛性钠、胆矾、乙醇、次氯酸、漂白粉 D乙醇、漂白粉、胆矾、氢氧化铜、二氧化硫 答案: D 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河北省 唐山 中高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