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三校联考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三校联考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三校联考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三校联考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 遐 想( xi) 销 声匿迹( xio) B寒 噤 ( jn )一愁莫展( chu) C焦 躁 ( zo )探 骊 得珠( l) D 恣 睢( z )言简意 赅 ( gi) 答案: B 试题分析:了解词义,用普通话拼读汉字,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辅助判断字的读音,注意声韵母和标调有无错误,声母的平舌音与翘舌音、韵母的前后鼻音是易错点。分析各项词义,根据词义判断汉字的意义,注意音同或形似易错点。A项中 “噤 ”读第四声, “愁 ”为 “筹 ”。 考点:识
2、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 章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 腊之以为饵,可以 已 大风、挛 、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 奔走 焉。 A黑质而白 章 章 :花纹 B然得而 腊 之以为饵腊:干肉 C可以 已 大风已:止,治愈 D永之人争 奔走 焉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答案: B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
3、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B项中 “腊 ”是名词动用,意为 “把 晒成干肉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文段中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3分)( ) 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 A B 知识 。 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形象 。 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 , C D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 答案: A 试题分析: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运用反选排除法, B句两个分句的
4、内容在意义深浅上颠倒, “提升自我 ”比“增长知识 ”意义深,应该放在后句。 C句 “提高 ”与 “形象 ”动宾搭配不当, D句“社会每一个角落 ”与 “生活 ”不能并列,意义有交叉。故 A对。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傅莹面对日本记者的提问, 义正辞严 地回应道:很多中国人希望政府面对挑衅时态度更强硬些。 B 5月 26日凌晨,两只德国球队上演了一场 石破天惊 的国家德比战,最终拜仁慕尼黑队以 2:1战胜了多特蒙德队,第五次捧起了欧冠奖杯。 C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
5、里,莫言火了,莫言的书也火了,所有的书店,凡是跟莫言有关的书都被抢购一空,这 真是 骇人听闻 。 D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 ”,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 不以为然 ,等到出了交通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 答案: A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情感色彩。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运用反选排除法,B 句中 “石破天惊 ”指出人意料的奇境,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形容比赛,C句中 “骇人听闻 ”意为听得使人害怕,有贬义, D句中 “不以为然 ”意为不认为正确,不同意,错用词义,故 A对。 考点:正确使用词
6、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这段话,作者主要阐明的观点是( 3分)( ) 一个人的堕落往往经过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种种征兆觉察出来并及时采取措施,为身遭灾祸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你觉得孩子开始显得心不在焉,似乎只是本能表面地参加家庭生活时,你必须睁大眼睛,刨根问底。 A一个人的堕落是长期的过程。 B家长应该给孩子帮助。 C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觉察孩子的反常行为,及时给以帮助,以免孩子堕落。 D家长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发现孩子的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中的几句话,明确哪是摆现象分析问题,哪是提出主张,提出的主张即是发表的观点,即作者
7、想告诉大家怎么做。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现代文阅读 大地的语言 阿来 (1)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2)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3)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
8、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 心安的景象。 (4)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5)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
9、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 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6)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7)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 生长 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8)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9)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
10、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10)车窗模糊了,我 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11)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12)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13)我们到
11、达了淮阳 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 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 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小题 1】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 生长 出来。 【小题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仔细品析。( 3分)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 推到更远的地方。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
12、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小题 3】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4分) 【小题 4】有人说,现代人不能 “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他们好像一心要让人们忘记大地。 ”读完本文后,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分) 答案: 【小题 1】中国古代最初的文化和文明是土地创造的,( 1.5分)(或者: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表 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由衷敬意。( 1.5分) 【小题 2】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
13、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 1分)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 1分) 采用比喻的手法,( 1分)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乡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出了资源。( 1分)表达了作者对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 1分) 【小题 3】(结构)收束全文,同时照应前面的内容,前后呼应,( 1分)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1分) (内容)写出 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的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 1分)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
14、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 1分) 【小题 4】 能结合文章内容围绕 “土地的奉献精神和对土地的忧患意识 ”表达 . 【小题 1】 试题分析:要理解 “文字 ”代表着古老的文化文明,从比喻的特点来理解,庄稼生长于土地,中华文化是产生于这块土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赏析 句子,一要指出句子主要说了什么,二要提出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在哪里,有时还要抓住关键字词分析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中所引句子是景物描写,首先要点明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根据句中关键的字词分析其表现景物特点或作者情感的作用。
15、要使用评价语,比如 “突出 ”“形象生动 ”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结构上点明对全文的总结即可,内容上要深入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抓住最后一句 “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从 “城市化 ”对农业的损害来分析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结合第三题的解答,抓住 “他们好像一心要让人们忘记大地 ”这句话,从作者对土地丧失的忧患意识来分析,要有自己的感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议论文阅读( 5分)
16、 华山并非一条路 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可是问起如何创新,许多中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他们往往觉得,历代前贤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见。我们后生小子,难望其项背,阅读还能创新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前人思想的樊篱中了。 其实,这种认识是幼稚的。不错,先哲们是树起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森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他们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读书做学问并非 “自古华山一条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之所以能 “智取 ”华山、克敌 制胜,其法宝就是另辟蹊径。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
17、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不让自己的脑袋当前人的 “跑马场 ”。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对于鲁迅的研究,几十年来可说是学者如云,名家辈出,专著多多,特别是对鲁迅思想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把握、阐释,更是硕果累累。后学者如何进行创新呢?叶世祥用自己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因而对许多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社戏 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 独立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鲁迅个性的小说命题,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推开了另一扇窗户。 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
18、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中学生朋友,你对阅读创新的门径明白些了吗?你是否也应该找一找那些 “缝隙 ”,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 “阳光 ”呢? 【小题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小题 2】 两段主要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 答案: 【小题 1】阅读要有创新意识。( 2分) 【小题 2】( 3分)举例论证 (1分 ),举叶世祥对鲁迅作品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和冯小刚谈导演之路的事例, (1分 ),论证了 “不囿于成见
19、,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 ”从而有力地论证了 “阅读要有创新意识 ”这个中心论点。 (1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 “议论句 ”,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如果没有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抓住主要问题概括,比如本文主要是讲 “阅读要有创新 ”的问题。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两段文字都摆出了具体的事例,即是举例论证,抓住例子前后议论性语句分析所举例子所说明的道理。 考点:分
20、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说明文阅读 ( 4分) 别把植物带回国 在 1845年多雨的夏季里,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子,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灾难也流进了爱尔兰。 这批马铃薯种薯,感染了马铃薯晚疫病。这是一种很厉害的马铃薯传染病,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把得了这种病的马铃薯种薯种到地里,薯苗会大面积死亡;侥幸活下来的秧苗,结出的马铃薯,储藏起来也会很快腐烂。 由于没有防治能力,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迅速传播开来,并一年年加重。1848 年和 1849 年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肆流行,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很多爱尔兰人走投无路,或饥饿而死,或由于无 力交地租,被地主赶出家
21、门,无家可归。在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的几年内,爱尔兰有 20万人死于饥荒,近200万人移居海外。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各国陆续开展了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种。对外检疫又分两部分,一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不让植物危害进入本国,以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二是检查将要出国的植物或植物产品,避免有危险性的植物病虫害和侵略性杂草向国外传播,以维护本国的贸易信誉。对内检疫是将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 ,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三校 联考 九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