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614-2006(2015) 河道建设标准.pdf
《DB33 T 614-2006(2015) 河道建设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614-2006(2015) 河道建设标准.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93.140 P 67 备案号: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DB33/T 6142006河道建设标准 Construction standard for river way 2006-09-04 发布 2006-10-01 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 614 2006 I 前 言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河道管理总站,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齐斌、楼越平、韩玉玲、蒋屏、郑世宗、江锦红、刘立军、包中进、邵利萍、陈雪、应聪慧、叶碎高、卢祥兴、王云南、熊绍隆、胡玲。 DB33/T 614 2006 河道建设标准 1 范围 本标
2、准规定了河道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提出建设原则、河道规划、河道工程建设、河道水环境、河道水生态、河道水景观、河道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河道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CJJ 50-1992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JTJ 300-2000 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
3、计与施工规范 SL 260-1998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河道 河流及其两岸堤防(或河岸线)之间水面、边滩、沙洲。 3.2 河段 按照一定规则划分的河流段。 3.3 河道功能 指河道发挥行洪排涝、供水灌溉、输水排沙、交通航运、景观休闲、水量调蓄、水质保护、渔业水产、生态环境、水能发电等作用。 3.4 河网水面率 河网区域内由一定边界约束所形成并发挥一定水功能作用的范围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3.5 河道环境流量 维持河道正常运行和河道内生物多样性所必需的流量。 4 总则 4.1 河道建设目标 DB33/T 6142006 2 恢复和强化河道行
4、洪、排涝、输水、航运等综合功能,稳定河势,改善水环境,适应河道的自然性、安全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的要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4.2 河道建设原则 4.2.1 规划领先原则 河道建设应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 4.2.2 满足功能原则 河道建设应该满足河道承载的多种功能要求。 4.2.3 因地制宜原则 河道建设应按照河道主导功能要求,确定适宜的建设方式,尽可能降低建设投资和管理维护成本。 4.2.4 和谐安全原则 河道建设尽可能维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流形态,实现人水和谐,河道建设工程应留有必要的安全余度。 5 河道规划 5.1 规划要求 5.1.1 规
5、划总体要求 河道规划应按照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水利和环境水利的要求,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分步实施、强化管理,恢复和强化河道综合功能,改善水质,美化环境,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1.2 规划原则 河道规划应服从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并与有关规划相协调。 河道规划应体现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5.1.3 规划内容 河道规划应明确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范围、规划水平年;确定河道防洪、排涝、通航、灌溉等标准;确定河道等级,明确河道功能;确定规划工程;进行工程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河道管理
6、要求。 5.2 河道名称 河道规划应确定所有规划河道起讫位置和名称,并与相应的图件名称对应。 5.3 河道建设等级 入湖入海水系的河道,按照河段上游控制断面的集水面积或年径流总量,确定河道建设等级(见表 1) 。如两者的等级不同,宜取用较高等级。 表 1 入海入湖水系的河道建设等级 河道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集水面积( km2) 10000 的通知 (浙城防办 20006 号)对城市防洪工程堤顶高程调整的建议意见执行。如果已经建成的城市河道的堤防,如果通过工程实际运用,发现在安全上存在问题,需要从安全第一,兼顾景观的要求出发,按照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进行必要的
7、调整。 船行波对我省部分河道的河岸影响较大, 而参照前述通知确定的堤顶高程是比较低的,因此有必要明确在设计时应计入船行波对堤顶高程的影响。 浙江省的地下水超采区范围比较大,引起的地面沉降已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区域的防洪安全和防洪决策。因此,在这些区域,确定堤顶高程时,应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有关规划考虑今后地面沉降的影响。 DB33/T 6142006 16 近几十年来,平原河网地区河道下垫面的变化非常大,特别是圩区建设的不当,河网有效水面率持续减小,洪水位越来越高,原有堤防的防洪标准实际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在这些区域,考虑圩区建设等工程对洪水位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护岸设计,本条参考了
8、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 ( JTJ 300-2000)的有关内容。 6.3.3 堤防型式 本条说明了堤防设计的一般要求,强调了堤型的选择应考虑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要求。 6.3.4 直立式堤防 本条对直立式挡墙高度的限制主要是出于节约投资的考虑。一般来说,挡墙的工程量与高度的平方成近似线性相关,另一方面,随着高度的增加,挡墙地基处理的技术难度也将加大,对于节约投资是极不利的。 挡墙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混凝土、灌砌块石、浆砌块石整体性好,强度大,但都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需要采取其它措施予以弥补;堆石、干砌块石挡墙整体性差,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但较能适应生态需要;多孔混凝土也较能适应生态需
9、要,设计时应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 本条对挡墙的要求也适用于其它型式堤防中的挡墙。 6.3.5 斜坡式堤防 斜坡式堤防建设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维护自然面貌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前在这方面有比较多教训,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对于维护自然面貌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以后的建设中需引起高度重视。 在满足堤坝稳定的前提下,为方便人员在迎水面块石护坡清除杂草垃圾,建议坡度不小于 1:1.75。当迎水坡正常水位以上或背水坡采用植被护坡时,为防止水土流失,且易于植被生长,建议坡度不小于 1:2。 6.3.6 复合式堤防 本条主要是明确了城镇河道的复合式堤防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6.3.7 护岸形式
10、本条说明了护岸设计的一般要求。 护岸包括丁坝、顺坝、防冲墙、板桩、沉井、防冲护底、堤防护坡等。 河流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生长地带,是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和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过渡区。因此,护岸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护岸、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6.3.8 城镇河段护岸 本条说明了城镇护岸设计的一般要求,强调了护岸与生态、景观的协调。 6.3.9 乡村河段护岸 本条说明了乡村护岸设计的一般要求。 6.3.10 堤防和护岸的施工 SL 260-1998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对堤防与护岸的施工有详细适用的规
11、定。作为地方标准,本标准规定堤防和护岸工程的施工按照该规范执行。对于有通航要求的河道, JTJ 300-2000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中有一些具体的施工要求,可以作为施工参照。 6.4 拓浚工程 拓浚工程包括河道拓宽和河道疏浚。 部分窄深断面的河段是天然形成的,与上下游河段协调的。因此在规划中,对规划河 DB33/T 614 2006 17 段的规划宽度应给出一定的范围,规划实施中也应该根据河道的功能和河势,确定河宽,对于部分窄深断面只要满足河道的功能要求,无需实施拓宽工程。 河道疏浚结合河道采砂时,应注意保护河道的砂石资源,同时避免弃渣在河道内任意堆放带来的问题。 6.5 清淤工程
12、 部分城市河道,由于多年排污造成底泥污染,对于这样的河道疏浚,需要进行论证,采取必要的措施,选择合适的淤泥堆放(或排放)场所。 6.6 裁弯工程 一般不应采用河道裁弯工程。裁弯通常采用微弯型新河,微弯河道的凹岸侧应全线进行堤脚防冲、堤岸防护工程措施。新开河的进、出口应与其衔接的上、下游堤岸线和水流出路平顺连接。新开河可按设计岸线和断面一次性生成;径流丰沛,洪峰流量大,粉砂土河床,也可采用引河法,即先行开挖普通较小断面的微弯河道,主要利用水流冲刷最终形成设计断面。 6.7 切滩工程 对于一般河流,维持原有河道天然稳定的滩槽分布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景观河段的河滩还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需采取切滩工
13、程的河段,尤其是冲淤变化较大的河段,需要进行技术论证,避免滩面的重新淤积。 堤前滩地对于维持堤防安全非常重要,应防止对堤前滩地的破坏。 6.8 河道清障 河道清障是针对河道设障所采取的恢复原有河道面貌的措施, 按照河道管理办法进行。 7 河道水环境 7.1 河道水量 河道水量是维持河道存在的基本水动力条件、保持河流形态、维持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河道的环境生态需水量应包括三部分:河流蒸发损失量、河流渗漏损失量和河流基础流量,河流基础流量是使河流具有河流意义的水量。 严格控制异地取水,防止河流流量减少,是维持本地和下游河流功能的基本条件。 为提高中下游城市(镇)河段行洪排涝标准所采取的高水高排截
14、洪工程,通过拦截流经河网地区的水量,降低了河网地区的洪涝风险,同时,也弱化了对河网水质的净化作用和污水置换作用,因此,需要对截洪的规模进行控制,一般按照截取设防标准以上部分洪水水量进行控制。 我省河口地区年际和年内冲淤对河口地区的洪水位有直接的影响。潮量减小减弱了河口地区的水动力条件,会对河口淤积造成影响,也会弱化河口地区的自净作用,因此,需要控制河口地区潮量的减少。 7.2 河道水质 河道水质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应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采取截污、减污、雨污分流、水体置换、河道清淤、水面保洁等改善河网水质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逐步改善水质和感观面貌。 应根据河道水资源水功能分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 614 2006 2015 河道 建设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