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 T 2429-20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DB43 T 2429-20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 T 2429-20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5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43湖南省地方标准ICSCCS 27.140P 57DB43/T 242920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发 布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09发布-092022-12实施-09DB43/T 24292022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体要求 3 5 调查 4 5.1 一般要求 4 5.2 综合调查 4 5.3 详细调查 4 6 总体布置 5 6.1 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 5
2、6.2 荒山荒坡综合治理工程 6 6.3 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 6 6.4 崩岗综合治理工程 7 6.5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7 7 工程设计 9 7.1 梯田工程 9 7.2 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 10 7.3 谷坊工程 12 7.4 拦沙坝工程 13 7.5 护岸工程 14 7.6 人工湿地工程 15 7.7 林草工程 17 7.8 封育工程 21 7.9 农业耕作措施 22 8 监测评价和改进 23 8.1 监测 23 8.2 评价 23 8.3 改进 23 附录 A(规范性)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基本情况调查表 24 附录 B(资料性)人工湿地植物特性及配置 29 附录 C(资料
3、性)湖南省水土保持主要造林树种和草种 31 附录 D(资料性)湖南省水土保持主要造林密度 37 DB43/T 24292022II 附录 E(资料性)湖南省主要经果林树种选择及造林密度 40 附录 F(资料性)湖南省水土保持林草配置模式 44 DB43/T 24292022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水
4、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鲍文、刘碧维、王忠诚、宋楠、胡学翔、肖凡、陈茜、靖磊、刘毅、李正南、胡佳帅、左双苗、罗国平、陈向、张梦杰、杨贺、耿胜慧、刘力奂、宋莹、郭俊军、陈国玉。DB43/T 24292022IV DB43/T 24292022 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术语定义、总体要求、调查、总体布置、工程设计、监测评价和改进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建设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
5、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72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 GB 79081999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3663 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 GB/T 14175 林木引种 GB/T 14685 建设用卵石、碎石 GB/T 15162 飞播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1632018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1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 1645
6、3.2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 16453.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 16453.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0465 水土保持术语 GB/T 23231 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 GB 500142021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2862013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3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GB/T 5043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
7、/T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 GB/T 508852013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 GB 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0972015 水土保持林工程设计规范 DB43/T 242920222 GB/T 51297 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标准 CJJ 17200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T 43 水处理用滤料 HJ 2005201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1861996 飞机播种治沙技术要求 LY/T 15572000 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SL 219
8、2013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 260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 277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 419 水土保持试验规程 SL 534201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SL 6572014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DB43/T 388 用水定额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465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地块 block地形坡度、土壤等综合自然特征和土地利用情况、土壤侵蚀状况基本一致的用于基础调查和分区治理面积为 1 hm250 hm2的土地基本单位。来源:SL 5342013,2.0.6 3.2 坡改梯工程 project of turning
9、hillsides into terraced fields对坡度在 525之间的中低产坡耕地,通过修筑梯田、治理坡面水系与地力培肥等措施,使地貌呈阶梯型,以防止土、肥、水的流失,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的相关活动。3.3 生态清洁小流域 eco-clean small watershed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其建设目标是沟道侵蚀得到控制、坡面侵蚀强度在轻度(含轻度)以下、水体清洁且非富营养化、行洪安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小流域。来源:SL 5342013,2.0.2 3.4 面源污染 nonpoint sourc
10、e 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3.5 人工湿地 constructed wetland 配置于生态清洁小流域中,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及水体景观为目的,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来源:GB 510182014,2.0.9,有修改 DB43/T 24292022 3 3.6 侵蚀沟 erosion gully由暂时性流水所形成的沟蚀地形。注:侵蚀沟可分为:沟头、沟沿、沟底及其上的水路、沟坡、沟口和冲积扇(冲积圆锥)等部分。3.7 生态自然修复区 natual eco-restoration zone小流域
11、内人类活动和人为破坏较少,自然植被较好,分布在远离村庄、山高坡陡的集水区上部地带,通过封禁保护或辅以人工治理即可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的区域。来源:SL 5342013,2.0.3 3.8 综合治理区 comprehensive control zone小流域内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分布在村庄及周边、农林牧集中的集水区中部地带,需采取工程、植物和耕作等综合措施,方可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的区域。来源:SL 5342013,2.0.4 3.9 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 channel regulation zone沟(河)道及湖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分布在小流域的下部地带,需采取沟道治理
12、、护坡护岸、土地整治或绿化美化措施,以保持水体清洁的沟(河)道两侧和湖库周边缓冲区域。来源:SL 5342013,2.0.5 3.10 生态沟 ecological ditch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由水、土壤(或砂、卵石)、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3.11 生态护岸 gully bank protection eco-works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工程相结合,对沟道滩岸进行防护,以达到固岸护地、控制土壤侵蚀和修复水生态的一种护岸形式。来源:GB 510182014,2.0.6 4 总体要求 4.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
13、源,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流域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进行总体布置。4.2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田、林、草、路、沟/渠进行总体布置,做到治理与利用、植物与工程、生态与经济兼顾,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各类措施相互配合,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发挥综合效益。4.3 应坚持预防为主,生态优先,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措施配置宜从上至下,先上游后下游层层控制,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坡沟兼治。4.4 应注重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重视调查研究,提高各类防治措施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4.5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选址应选择水土流失分布相对集中、便于规模治理的区域
14、,宜依据水土保持规划,优先选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江河源头、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等区域。DB43/T 242920224 5 调查 5.1 一般要求 5.1.1 制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应进行调查,按照调查范围与调查要素,分为综合调查和详细调查。5.1.2 调查宜采用资料收集、询问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法。5.1.3 水文气象资料宜收集流域近 30 年系列资料。5.1.4 拟布设水土保持措施的区域应根据设计阶段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地形测量,在布设谷坊(或拦沙坝)、护岸工程等区域还应对工程区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勘察和评价。5.1.5 地块、沟(河)道、村庄和水土保持措
15、施等位置信息,宜在野外工作底图上标出,并结合适宜精度和比例尺的卫星遥感影像或无人机航空遥感影像,落实到图斑位置。5.1.6 调查与测量的比例尺要求应符合 GB/T 51297 中的规定。5.2 综合调查 5.2.1 综合调查应以小流域或乡(镇、街道)为单元,调查内容应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5.2.2 自然条件调查内容应包括小流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基本要素,见表 A.1表 A.3。5.2.3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内容应包括小流域人口、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各业生产情况、当地特色产业、年人均纯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及需求等,见表
16、 A.4表 A.7。5.2.4 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内容应包括小流域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以及危害、成因等水土流失现状资料,见表 A.8、表 A.9。5.2.5 水土保持状况调查内容应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主要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等。5.3 详细调查 5.3.1 应对小流域内拟布设梯田工程、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谷坊工程、拦沙坝工程、护岸工程、人工湿地工程、林草工程、封育工程、农业耕作措施的区块进行详细调查。5.3.2 梯田工程调查内容应包括:a)拟实施区地形、原地面坡度、坡长、土层厚度、表土厚度;b)土(石)料来源、交通道路、施工条件;c)上游汇水面积、下游排水去向、雨洪利用条件及可利用
17、水情况;d)梯田的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情况。调查情况填写表 A.10。5.3.3 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调查内容应包括:a)拟实施区地形、土地利用情况、坡度、坡长;b)汇水面积、汇水区下垫面情况、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及下游排水去向。调查情况填写表 A.11。5.3.4 谷坊(或拦沙坝)工程调查内容应包括:a)拟筑坝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水文特征、洪水中的泥沙土石组成和来源资料;b)沟道堆积物状况、两岸坡面植被及护岸情况;DB43/T 24292022 5 c)现有谷坊(或拦沙坝)的数量、分布、结构断面及运行情况;d)筑坝材料、周边道路、村庄及施工条件。调查情况填写表 A.12。用于崩岗治理时,
18、应增加对崩岗的调查,崩岗调查内容应符合 GB 510182014 中 8.1.3 第 1 项的要求。5.3.5 护岸工程调查内容应包括:a)拟实施区沟(河)道形态、岸坡结构、两岸情况、岸坡坍塌、沟底下切情况及原因;b)沟(河)道内已建拦沙坝、护岸、灌溉沟渠等小型水利设施的断面及结构类型。调查情况填写表 A.13。5.3.6 人工湿地工程调查内容应包括:a)拟实施区农田面积、农药化肥施用情况、排放去向;b)村庄人口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情况、排放去向;c)沟、河道水质情况;d)拟建人工湿地场址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情况填写表 A.14、表 A.15。5.3.7 林草工程调查内容应包括:a)拟实施区立地条
19、件;b)当地适生树(草)种、生长状况、病虫害防治情况;c)拟种植经果林区自然、交通及水源条件、农民种植意愿。5.3.8 封育工程调查内容应包括:a)拟实施区自然、社会经济及交通条件;b)农村生产生活用材、能源和饲料供需条件;c)自然植被类型、现有天然更新和萌蘖能力强的树种分布情况;d)森林火灾以及林业有害生物。5.3.9 农业耕作措施调查内容应包括:a)拟实施区地形、土质情况;b)耕作方式及水土流失情况。6 总体布置 6.1 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 6.1.1 一般规定 6.1.1.1 坚持生态与经济兼顾,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蓄排水结合,使梯田、林草工程及坡面水系工程相配套,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20、体系,发挥综合效益。6.1.1.2 25以上的坡耕地应实行退耕还林还草。6.1.1.3 25以下不宜修成梯田的坡耕地,立地条件较好、人多地少时,宜采取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沟垄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立地条件较差或地多人少时,宜采用轮作、少耕免耕、种植等高植物篱等措施,保护改良土壤。6.1.1.4 25以下 5以上,坡位较低、土层较厚、土质较好、邻近水源、交通便利、距离村庄较近、便于经营管理的坡耕地、经济林地,宜改造为梯田。原地面坡度 515宜采用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1525宜采用隔坡梯田或坡式梯田。DB43/T 242920226 6.1.1.5 坡改梯工程应通过分析当地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21、,结合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置。6.1.1.6 坡改梯工程建设包括地形调整、地块平整、表土保护、地埂修筑、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建设、田间道路配套、田坎植物种植等内容。6.1.1.7 新修的梯田应尽可能保留原始成片植被,避免全垦整地,因地制宜建设植物篱,并应做到田面平整,地边有埂,采用保留表土、种植绿肥、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培肥改良。6.1.2 工程配置内容 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配置内容包括梯田工程、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林草工程、保土耕作措施等。6.1.3 工程布局要求 6.1.3.1 梯田工程应以截水沟、排水沟和田间道路为骨架,根据坡面地形自上而下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
22、弯取直,集中连片,台位清晰,布局流畅,并与相邻坡面梯田相协调。6.1.3.2 梯田区应以排为主、蓄排结合,做到排水沟、沿山沟、地块背沟、沉沙池合理布局,并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蓄水池,形成截、排、蓄网络;山坡与顶部交界处,宜布置截水沟,以保证梯田区安全。6.1.3.3 梯田田面宽度、田间道路的布局应符合 GB/T 16453.12008 中 8.1、8.2 的规定。6.1.3.4 根据水源和立地条件,在梯田中可种植农作物和经果林,也可结合间作套种,发展多种经营。6.2 荒山荒坡综合治理工程 6.2.1 一般规定 6.2.1.1 荒山荒坡治理应以恢复植被为核心,乔、灌、草相结合。6.2.1.2 根据不
23、同的地形、植被覆盖度、立地条件及交通条件等,因地制宜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梯田、封育等治理措施。6.2.1.3 植被覆盖度大于 30的荒山荒坡,宜采用封育措施,防止水土流失。6.2.1.4 植被覆盖度小于等于 30的荒山荒坡,宜采用水土保持林和水土保持种草措施。当植被覆盖度小于 10或立地条件严重恶化时,应在坡面上采取开挖鱼鳞坑、水平竹节沟等工程整地,按照“以草起步、草灌先行”的原则,配合施肥抚育,选择抗逆性强、保土性能好、生长速度快的适地草本和灌木种类进行改造。6.2.1.5 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坡度小于 25的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及交通、水源条件较好、距离村庄较近、便于经营管理的,宜修成梯田,开发
24、为耕地、园地或经果林。6.2.2 工程配置内容 荒山荒坡综合治理工程配置内容包括林草工程、封育工程、梯田工程、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等。6.2.3 工程布局要求 荒山荒坡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应符合 SL 6572014 中 5.2.25.2.4 的规定。6.3 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 6.3.1 一般规定 6.3.1.1 小流域侵蚀沟治理应与坡面治理相结合,统筹规划。DB43/T 24292022 7 6.3.1.2 根据沟头汇水及溪沟侵蚀情况,因地制宜布设沟头防护工程和谷坊(或拦沙坝)工程等措施。6.3.1.3 侵蚀沟的治理从沟头上游着手,通过截、蓄、导、排等工程措施,采取坡、沟兼治的办法,减少坡
25、面径流,避免沟道冲宽和下切,并结合植物措施加速治理过程和巩固治理效果,使沟床趋于稳定。6.3.1.4 谷坊(或拦沙坝)工程修建在沟底比降大于 5、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6.3.1.5 侵蚀沟治理与小流域经济发展统一结合,在做好沟道集水坡面治理的基础上,根据侵蚀沟的发育阶段,充分利用沟中水土资源,选择不同治理开发措施:a)发展沟以治为主,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b)半稳定沟以防为主,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c)稳定沟以开发利用为主,按侵蚀沟所处的地形、土壤、水肥等条件及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因地制宜规划,选择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为发展经济服务。6.3.2 工程配置内容 侵蚀沟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3 2429-20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2429 2022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