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DB37 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3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93.080.01 CCS P 66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eneral national and local highway engineering2022-11-15 发布2022-12-15 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37/T 4556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要求.2 5 基本规定.3 6 路线.6 7 路基路面.13 8 桥涵.17 9 隧道.19 10 路线交叉.23 11
2、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25 12 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29 参考文献.30 DB37/T 4556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DB37/T 45562022 1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的各项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的新建、改扩建,其他公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
3、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JTG 2112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5-01 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JTG C30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G D70/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 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T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T 1008.1 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设备 第1部分:技术条件 JT/T
4、1008.2 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设备 第2部分:通讯协议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公路功能 highway function 公路在路网中为车辆出行提供畅通直达、汇集疏散和出入通达的交通服务能力。主要干线公路和次要干线公路具有畅通直达的功能,主要集散公路和次要集散公路具有汇集疏散的功能,支线公路具有出入通达的功能。来源:JTG B012014,2.0.2 3.2 主路 express lanes 公路中与辅路分离,供机动车快速通过的部分。来源:JTG 21122021,2.0.1,有修改 3.3 辅路 local lanes 公路中集散沿线交通,间断或连续设置于主路(
5、3.2)上层或下层、两侧或一侧,供机动车行驶的部分。来源:JTG 21122021,2.0.2,有修改 DB37/T 45562022 2 3.4 观景台 viewing platform 为用路者提供观赏景观并获取相关信息等需求的公路服务设施。4 总体要求 公路功能应根据公路的区域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综合分析确定,并宜综合考虑区域交通量4.1 差异、集疏运和局部路段城镇化等需求。公路建设项目应做好总体设计,主体工程与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应相互协调配套。4.2 公路建设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在确定公路用地范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4.3 a)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
6、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 1 m 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一级公路不小于 3 m,二级公路不小于 2 m 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b)在雪害、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设置防护、整治设施以及在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土地带采取处治措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c)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平面交叉、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绿化以及其他线外工程等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公路分期建设应遵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4 a)前期工程应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b)整体式断面
7、路段不应横向分幅分期修建。c)分离式断面路段可采用分幅分期修建,先期建成的一幅按双向交通通车时,应按二级公路通车条件进行管理。公路改扩建时,应对老路改扩建方案和新建方案进行论证比选。4.5 老路改扩建方案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4.6 a)公路改扩建时机应根据实际服务水平论证确定,体现一定的前瞻性。一级公路服务水平宜在降低到三级服务水平下限之前,二、三级公路服务水平宜在降低到四级服务水平下限之前,四级公路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b)利用现有公路局部路段因地形地物限制,提高设计速度将诱发工程地质病害、大幅增加工程造价或对保护环境、文物有较大影响时,该局部路段的设计可维持原设计速度,但对一、二级公路其长度
8、不宜大于 10 km。c)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既有道路资源及废旧材料。d)一、二、三级公路改扩建时,应编制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城镇化地区公路应兼顾服务沿线短途交通需求,包括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需求。4.7 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应符合公路网规划,宜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用地范围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4.8 包括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用地。兼有旅游功能的普通国省道,可根据需要设置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系统,结合地域环境特点和4.9 需求合理设置观景台、客运汽车停靠站等服务设施。公路路线设计应满足与相关公路、铁路、管线、危化品生产储存场地等间距的安全要求。4.10 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干线公路应在设计时进行
9、交通安全评价。4.11 公路建设项目,宜综合考虑设计工作年限内建设、养护、管理等成本效益,结合安全、环保、运4.12 营等社会效益,择优推荐方案,并为未来改扩建预留条件。公路建设项目宜基于公路功能、社会需求、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开展智慧化建设。4.13 DB37/T 45562022 3 5 基本规定 公路技术等级 5.1 5.1.1 普通国省道公路分为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四个技术等级。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二级公路为供汽车双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三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双向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双向
10、混合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5.1.2 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并结合交通量综合论证确定。设计车辆 5.2 公路设计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规定见表1。表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单位为米 车辆类型 总长 总宽 总高 前悬 轴距 后悬 小客车 6.0 1.80 2 0.8 3.8 1.4 大型客车 13.7 2.55 4 2.6 6.5+1.5 3.1 铰接客车 18.0 2.50 4 1.7 5.8+6.7 3.8 载重汽车 12.0 2.50 4 1.5 6.5 4.0 铰接列车 18.1 2.55 4 1.5 3.3+11 2.3 注:铰接列车的轴距(3.3+11)m:3
11、.3 m为第一轴至铰接点的距离,11 m为铰接点至最后轴的距离。交通量 5.3 5.3.1 新建和改扩建公路项目的设计交通量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一级公路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为 20 年;二、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为 15 年;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b)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的起算年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5.3.2 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规定见表 2。拖拉机和非机动车等交通量换算应符合下列规定。a)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按路侧干扰因素计。b)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 4 辆小客车。c)公路通行能力分析所要求的车辆折算系数
12、应针对路段、交叉口等形式,按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交通需求,采用相应的折算系数。表2 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 车辆折算系数 说 明 小客车 1.0 座位19 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 t 的货车 中型车 1.5 座位19 座的客车和 2 t载质量7 t 的货车 大型车 2.5 7 t载质量20 t 的货车 汽车列车 4.0 载质量20 t 的货车 5.3.3 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年第 30 位小时交通量,也可根据项目特点与需求,在当地年第 20DB37/T 45562022 4 位40 位小时交通量之间取值。服务水平 5.4 公路服务水平共分为六级。普通国省道公路设计服务水平应不低
13、于表3规定。一级公路用作集散公路时,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长隧道及特长隧道路段、非机动车及行人密集路段、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分合流区段以及交织区段,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表3 各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 公路等级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计服务水平 三级 四级 四级 速度 5.5 5.5.1 各级公路设计速度应符合表 4 的规定。设计速度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的功能与技术等级,结合地形、工程经济、预期的运行速度和沿线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 100 km/h,受地形、地质、地物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80 km/h;作为干线的二级
14、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 80 km/h,受地形、地质、地物等条件严重限制时,可采用 60 km/h。b)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 80 km/h,受地形、地质、地物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60 km/h;作为集散的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 60 km/h,受地形、地质、地物等条件严重限制时,可采用 40 km/h。c)三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 40 km/h;受地形、地质、地物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 30 km/h。d)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 30 km/h;受地形、地质、地物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 20 km/h。表4 设计速度 单位为千米/小时 公路等级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
15、计速度 100 80 60 80 60 40 30 30 20 5.5.2 公路设计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相邻路段运行速度之差应小于 20 km/h,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宜小于 20 km/h。5.5.3 公路限制速度应根据设计速度、运行速度及路侧干扰与技术条件、气象条件、安全条件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建筑限界 5.6 5.6.1 各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应符合图 1 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置加(减)速车道、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错车道、慢车道、车道隔离设施等路段,行车道应包括该部分的宽度。b)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不宜小于 5.50 m;三级公路、四级
16、公路的净高应不小于 4.50 m。c)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检修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不小于 2.50 m。d)路基、桥梁、隧道相互衔接处,其建筑限界应按过渡段处理。桥梁、隧道净宽宜与主线路面净宽同宽,结合所在区域交通特点,可适当予以加宽。DB37/T 45562022 5 单位为米 a)一级公路(整体式)b)一级公路(分离式)c)二、三、四级公路 d)公路隧道 标记说明:W 行车道宽度;L1左侧硬路肩宽度;L2右侧硬路肩宽度;S1左侧路缘带宽度;S2右侧路缘带宽度;L 侧向宽度,二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硬路肩宽度;三、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设置护栏时,应根据护栏需要的
17、宽度加宽路基;L左隧道内左侧侧向宽度;L右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C 当设计速度大于100 km/h时为0.5 m,小于或等于100 km/h时为0.25 m;D 路缘石高度,小于或等于0.25 m;M1中间带宽度;M2中央分隔带宽度;J 检修道宽度;R 人行道宽度;D 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E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 m时,E=L;当L1 m时,E=1 m;E1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1 m,E1=L1,或S1+C1 m,E1=S1+C;当L11 m或S1+C1 m时,E1=1 m;E2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2=1 m;E左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L左1 m时,E左=L左;当L左1 m时,E左=1
18、m;E右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L右1 m时,E右=L右;当L右1 m时,E右=1 m;H 净空高度。图1 各级公路的建筑限界 DB37/T 45562022 6 抗震 5.7 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按照不低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0 g 确定抗震设防要求。b)特长隧道、长大桥梁等重要节点工程应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c)做过地震小区划地区的公路工程,应按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进行抗震设计。6 路线 一般规定 6.1 6.1.1 确定路线走廊带应考虑走廊带内各种运输体系及不同层次路网间的分工与配合,据以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普通国省道公路在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功能和效益。6
19、.1.2 公路选线应由面到带、由带到线,在对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气象、自然灾害、筑路材料、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调查与勘察的基础上论证、确定路线方案。6.1.3 路线线位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的配合,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水源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且同当地景观相协调,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a)公路选线、定线应符合项目所在区域综合规划,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路线宜绕避居民饮用水源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及生长区、学校、医院、居民小区及房屋密集的村镇、养老院、军事区以及其他敏感区。b)城镇路段宜根据道路的功能定位,结合区域路网和城市规划,合理把握“进城”与“近城”的原则,合理采
20、用穿越或绕行方案。6.1.4 各级公路应做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公路与相关路网、交通节点的关系,合理设置各类出入口、交叉和构造物。各类构造物的选型与布置应合理、实用、经济。总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路线平面的布设应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地方路网功能的发挥,对于相对发达、密集的路网,可结合各条道路的等级、交通量及重要性适当合并交叉口,减少路网与拟建项目交叉次数。b)应合理确定与被交叉道路的交叉形式。c)路线与铁路、水利灌渠设施、电力电讯和石油天然气等部门的管道管线相交或平行时,应满足相关行业规范的规定。d)路线走向应充分考虑特大桥、特长隧道等关键节点控制因素。e)受积雪或冰冻影响较大的公路宜尽量沿阳坡
21、布线,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长陡纵坡或小半径曲线路段,必要时应增设紧急停车带或避险车道,加强安全保障措施。f)公路下穿桥梁路段,在满足设计水位及排水要求的条件下可采取下挖路基、分离式路基或局部调整横断面布置的方式;下挖路基段落区域排水系统宜采用自然排水方式,条件受限时,应进行专项排水设计论证或优化跨越方式。g)纵断面设计应结合地形地域特点,根据防洪要求、通航安全、关键节点道路净空要求、结构物设置情况、最小填土高度及与相关工程交叉情况,合理控制路线设计高程。h)公路分段采用不同路基宽度的衔接点,宜选择在平面交叉或互通式立体交叉等交通量变化处。当条件受限,无合适的交叉过渡位置时,应选择视距开阔的路
22、段设置渐变段。i)对于设置隧道段落的路线方案,宜与开挖设置路堑的明线方案、绕行方案进行综合比选。6.1.5 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和地形等条件,恰当选取设计速度,合理确定公路断面布置形式,正确运用各类技术指标,注意平纵线形组合、保持线形连续均衡,在确保行驶安全性的前提下,满足舒适、环保与经济等要求。路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路线宜短捷、顺直,尽量与起终点整体走向一致。DB37/T 45562022 7 b)路线设计在满足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设计水位及各种高度控制要求外,应结合区域地形地物合理布设线形,因地制宜,合理控制路基高度,减少占地,节省工程造价。c)新建公路项目应采用较高的线形
23、指标,保证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当受条件限制需采用极限指标时,应充分论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d)对于改扩建及养护工程应遵循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线位选择宜优先考虑利用既有道路,不宜片面追求高指标;对利用旧路段部分指标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应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利用旧路段确定路基拓宽方式时应结合既有道路状况、大中桥设置情况、重要控制节点、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路线平面 6.2 6.2.1 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6.2.2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 5 的规定。表5 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40 30 20 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
24、m 700 400 200 100 65 30 满足停车视距要求的圆曲线最小半径/m 1 120 580 290 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m 最大超高6%440 270 135 60 35 15 最大超高4%500 300 150 65 40 2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路拱2.0%4 000 2 500 1 500 600 350 150 路拱2.0%5 250 3 350 1 900 800 450 200 6.2.3 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表 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圆曲线超高。最大超高值应符合下列规定。a)一般地区,圆曲线最大超高值应采用 6%。b)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应采用
25、 4%。c)城镇区域公路,最大超高值可采用 4%。6.2.4 路线转角(偏角)宜不小于 7;对于改扩建及养护工程,当条件受限时可不受小偏角限制,但平曲线长度应满足相应设计速度下的要求数值。6.2.5 当平曲线上有隧道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条件受限时,隧道平曲线超高一般值不应大于 3%。6.2.6 直线与小于表 5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相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应采用回旋线。缓和曲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路线纵面 6.3 6.3.1 最大纵坡应符合以下规定。a)纵坡以平、缓为宜,平原及微丘区、大型车辆比例较高的公路最大纵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 4556 2022 普通 省道 公路工程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