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3785-2021 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技术规范.pdf
《DB34 T 3785-2021 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 T 3785-2021 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技术规范.pdf(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1.020 CCS C 01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3785 2021 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xercise promotes health 2021-01-25 发布 2021-02-25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785 2021 I 目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 义 . . 1 4 服务流程 . . 2 5 建档 . . 2 6 信息采集 . . 2 7 健康评估 . . 3 8 运动方案 制定 . . 8 9 运
2、动指导 . . 10 10 效果评价 . . 11 附录 A(规范性)信息采集表 . 12 附录 B(规范性)健康评估表 . 16 附录 C(资料性)推荐量表、相关知识与建议 . 17 参考文献 . . 19 DB34/T 3785 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蚌埠医学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省
3、食 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 、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合肥博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杨、高理升、谢晖、汪帮华、张弦、吴鸣、张晓雨、陈焱焱、丁增辉、王煜、 孙婷、马祖长、孙怡宁。 DB34/T 3785 2021 1 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的流程、信息采集、健康评估、运动方案制定、运动指导及效果评 价。 本文件适用于运动促进健康的技术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
4、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DB34/T 3171-2018 “体卫结合”的健康促进服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体力活动 physical activity 人体的能量消耗量高于安静状态的能量消耗量的所有活动。 3.2 科学健身运动 scientif ic fitness exercise 有计划、有意识地以维持和增强体适能为目的而进行的体力活动。 3.3 运动促进健康 exercise pro motes health 通过科学运动,促进全身各系统机能完善,增强免疫力,实现慢病防控,健康状态改善,
5、提高适应 能力。 3.4 个性化运动处方 personalizat ion exercise prescription 制定的符合服务对象健康状况、体力活动水平、外部支撑条件的运动方案,制定运动目标、运动项 目、运动计划、运动风险防控、运动纠偏等。 3.5 运动意识培养方案 exercise con sciousness training program 以唤醒运动促进健康意识为目的,制定以健康宣教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3.6 运动习惯育成方案 exercise h abit formation program 以培养规律运动习惯为目的,制定以增加体力活动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6、。 3.7 科学健身指导方案 scientific fitness guidance program 以保持运动习惯为目的,制定以符合服务对象主诉和健康状况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DB34/T 3785 2021 2 3.8 运动风险评估 exercise ris k assessment 对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的运动禁忌、新发疾病的综合评估。 4 服务流程 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技术流程图见图1。 图1 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技术流程图 5 建档 服务对象首次建档,应填写附录A 表A.1基本信息表。 6 信息采集 6.1 健康信息 填写附录A 表A.2健康信息表。 6.2 检测信息 6.2.1 身体形
7、态 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体重指数(BMI); 腰臀比。 6.2.2 身体机能 6.2.2.1 身体成分 宜采用生物电阻抗检测技术。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体脂率; 肌肉量。 6.2.2.2 骨密度 宜采用超声透射法检测技术。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T-值; Z-值。 6.2.2.3 心血管功能 DB34/T 3785 2021 3 宜采用桡动脉压力示波法检测技术。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心率(HR);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射血分数(ED); 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E); 中心动脉压(CAP)。 6.2.2.4 动脉硬化度 宜采用四肢同步压力示波法检测
8、技术。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踝-臂指数(ABI); 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 6.2.2.5 肺机能 宜采用差压式流量测试技术。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用力肺活量(FVC); 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6.2.3 运动机能 6.2.3.1 心肺耐力 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推荐测量方法。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最大摄氧量 VO 2max。 6.2.3.2 运动素质 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推荐测量方法。主要检测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 力量; 平衡; 柔韧; 灵敏; 肺活量。 6.2.4 辅助检查 按 DB34/T 31 71-2018 中 4.2.2 的规定执行。 7
9、健康评估 7.1 生活方式 7.1.1 体力活动习惯 7.1.1.1 通过健康问卷调查,计算每周各种强度体力活动总次数及总运动时间,评价服务对象每周体 力活动习惯。 7.1.1.2 每周各种强度体力活动总次数3 次,且每周运动有效时间90 min,记为有体力活动习惯。 7.1.2 体力活动水平 DB34/T 3785 2021 4 个体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量表见附录C 表C.1个体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量表。 7.1.3 记录 填写附录B 表B.1健康评估表。 7.2 身体形态 7.2.1 体重指数 BMI=体重(kg)/身高(m)/身高(m),推荐评价标准: BMI18.5 kg/m 2 ,体重过低;
10、 18.5 kg/m 2 BMI24 kg/m 2 ,体重正常; 24 kg/m 2 BMI28 kg/m 2 ,超重; BMI28 kg/m 2 ,肥胖。 7.2.2 腰臀比 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按照性别划分推荐参考区间如下: 女性:0.750.85; 男性:0.800.90。 7.3 身体机能 G 7.3.1 身体成分 7.3.1.1 体脂率 体脂率=脂肪重量(kg)/体重(kg),按年龄划分: 女性推荐体脂率正常参考区间: 1839岁:1828; 4059岁:2032; 6069岁:2234。 男性体脂率正常参考区间: 1839岁:1020; 4059岁:1122; 60
11、69岁:1224。 7.3.1.2 肌肉量 女性按身高划分,推荐肌肉量正常参考区间: 身高110 cm150 cm:(31.92.8)kg; 身高151 cm160 cm:(35.22.3)kg; 身高161 cm210 cm:(39.53.0)kg。 男性按身高划分,推荐肌肉量正常参考区间: 身高110 cm160 cm:(42.54.0)kg; 身高161 cm170 cm:(48.24.2)kg; 身高171 cm210 cm:(54.45.0)kg。 7.3.2 骨密度 DB34/T 3785 2021 5 应采用T-值和Z-值联合评价方式,评价方法: a) T-值-1,且 Z 值0:
12、骨质正常; b) T-值-1,且 Z 值0:骨质正常,但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 c) -2.5T-值-1,且Z值0:骨质少孔; d) -2.5T-值-1,且Z值0:骨质少孔,且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 e) T-值-2.5,且 Z 值0:骨质疏松; f) T-值-2.5,且 Z 值0:骨质疏松,且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 7.3.3 心血管功能 7.3.3.1 踝-臂指数(ABI)评价方法: a) 0ABI0.5,下肢可能有多处动脉阻塞存在; b) 0.5ABI0.8,下肢可能有至少一处动脉阻塞存在; c) 0.8ABI0.9,疑似下肢部血管阻塞存在; d) 0.9ABI1.0,疑似下
13、肢部血管轻度阻塞存在; e) 1.0ABI1.4,下肢血管未见异常; f) ABI1.4,下肢血管有疑似钙化或管壁增厚。 7.3.3.2 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方法: a) 年龄50 周岁: baPWV14 m/s,大动脉弹性未见异常; 14 m/sbaPWV16.8 m/s,大动脉弹性有一定衰退; 16.8 m/sbaPWV18.3 m/s,大动脉弹性有较大程度衰退; 18.3 m/sbaPWV21.1 m/s,大动脉功能衰退明显; baPWV21.1 m/s,大动脉功能衰退明显,可能发生器质性改变。 b) 年龄50 周岁: 16.8 m/sbaPWV18.3 m/s,大动脉
14、弹性有一定衰退; 18.3 m/sbaPWV21.1 m/s,大动脉弹性有较大程度衰退; baPWV21.1 m/s,大动脉功能衰退明显,可能发生器质性改变。 7.3.3.3 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评价方法: a) SEVR1.2,未见异常; b) 1.0SEVR1.2,心脏储备能量的能力降低,承受体力活动的能力下降; c) 0.9SEVR1.0,心脏储备能量的能力较低,承受体力活动的能力较差; d) 0.8SEVR0.9,心肌缺血风险增加; e) SEVR0.8,存在心肌缺血风险。 7.3.3.4 中心动脉压(CAP)评价方法: a) CAP120 mmHg,左心室后负荷较大,长期易
15、造成左心室肥大; b) 110 mmHgCAP120 mmHg,左心室后负荷增加,长期易造成左心室肥大; c) 85 mmHgCAP110 mmHg,未见异常; d) CAP85 mmHg,左心室后负荷偏低,需进一步心功能检测。 7.3.4 记录 填写附录B 表B.1健康评估表。 7.4 运动机能 DB34/T 3785 2021 6 7.4.1 心肺耐力 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评价方法。心肺运动等级评价方法: 5 分,优秀; 4 分,良好; 3 分,正常; 2 分,尚可; 1 分,较差。 7.4.2 单项运动素质评估 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评估方法。运动等级评价方法: 5 分,优秀; 4
16、 分,良好; 3 分,正常; 2 分,尚可; 1 分,较差; 未能坚持完成测试者,较差。 7.4.3 综合运动素质评估 计算5项单项运动素质得分总和,根据得分总和,综合运动素质等级评估方法: 2125 分,优秀; 1720 分,良好; 1416 分,正常; 1013 分,尚可; 09 分,较差。 7.4.4 注意事项 7.4.4.1 心肺耐力测试过程中,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 7.4.4.2 未能进行全部 5 项运动素质测评,综合运动素质等级按照已完成项目得分总和进行评价。 7.4.5 记录 填写附录B.1健康评估表。 7.5 新发现疾病 7.5.1 慢性病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本次血
17、压测量结果达到临床高血压诊断标准; 本次血糖测量结果达到临床糖尿病诊断标准; 本次血脂测量结果达到临床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7.5.2 心血管损伤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中心动脉压(CAP)120 mmHg; DB34/T 3785 2021 7 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0.8; 踝臂指数(ABI)0.5 或1.4; 外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21.1 m/s。 7.5.3 记录 填写附录B 表B.1健康评估表。 7.6 运动风险评估 7.6.1 运动禁忌人群 通过健康问卷调查,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为运动禁忌人群: 医师曾经告知患有心脏病并仅能参加医师推荐的活动; 处于急性炎症发作、
18、感染性疾病患者或怀孕时期; 存在骨骼关节疼痛,且运动会显著加剧疼痛者。 7.6.2 运动风险等级 7.6.2.1 通过健康问卷调查和健康评估结果,评价服务对象运动风险等级。 7.6.2.2 运动风险等级评价流程图见图 2。 DB34/T 3785 2021 8 生活方式评估、体质机能评 估、运动素质评估、新发疾 病评估 高危 中危 低危 心血管风险因素个数 年龄; 病史; 吸烟; 静坐少动; 肥胖;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存在确诊心血管 疾病、或肺部疾病 或代谢类疾病 心血管:心脏、外周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 肺部:慢阻肺、哮喘、间质性肺病或囊性纤维变性 代谢:糖尿病(1型或2型)或肾脏疾病 心
19、肺耐力或综合运 动素质评估结果较差 baPWV 21.1 m/s; ABI 0.5或 1.4; CAP 120 mmHg; SEVR 0.8。 存在心血管损伤 存在心血管疾病、 肺部疾病或代谢类疾病 主要症状或体征 疼痛,包括胸部、颈部、下颚、上肢或其他代表缺 血的部位不适; 近半年走路或者做家务时感觉眩晕或晕厥; 脚踝水肿; 间歇性跛行; 正常活动时异常乏力和气短; 端坐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 是 是 是 是 否是 否 否 否 否 图2 运动风险等级评价流程图 8 运动方案制定 8.1 分类干预指导 DB34/T 3785 2021 9 8.1.1 根据健康评估结果,将人群按照有
20、无运动禁忌、有无新发疾病、有无体力活动习惯,及有无运 动意愿划分为不同干预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给出适宜的健康干预指导方案。 8.1.2 分类健康干预指导流程图见图 3。 图3 分类干预指导流程图 8.2 个性化运动处方 8.2.1 制定原则 应遵循以下原则: 个性化; 安全性; 有效性; 全面性。 8.2.2 运动意识培养方案 应按以下步骤制定运动意识培养方案: a) 告知运动促进健康效益; b) 告知其当前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通过运动能够带来的持续健康效益; c) 鼓励服务对象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增加体力活动。 8.2.3 运动习惯育成方案 应按以下步骤制定运动习惯育成方案: a) 告知服
21、务对象主要健康问题以及通过运动能够带来的持续健康效益; b) 告知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的运动风险; c) 了解服务对象当前生活习惯,推荐服务对象适合的运动项目; d) 推荐服务对象自主选择的运动强度,但自主选择强度不应高于理论运动强度,理论运动强度 判定方法见附录 C 表C.3运动强度推荐量表; DB34/T 3785 2021 10 e) 原则上不设定活动总量目标值, 不设定每周运动频率, 但建议增加日常碎片化时间进行运动。 8.2.4 科学健身指导方案 应按照以下步骤制定科学健身指导方案: a) 充分了解服务对象当前主要的健康信息、服务对象运动习惯与需求; b) 评估服务对象体力活动水平,推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 3785-2021 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技术规范 3785 2021 运动 促进 健康 服务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