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3255-2018 空气分离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
《DB37 T 3255-2018 空气分离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3255-2018 空气分离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18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71.010 G00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255 2018 空气分离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Safety of Air Separation Industry Enterprise 2018 - 06 - 01发布 2018 - 07 - 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255 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2、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 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杭氧气体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勤俭、周静邢、佑兵、陈英、冉明香、杨金玲、李凌燕、高飞侠、庞厚芳、 贾言波、颛孙海洋、冯毅、齐光辉。 DB37/T 3255 2018 II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 则、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的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准、现 代安全管理理念和空气分离行业的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管理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
3、管理体 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空气分离企业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编 制而成。 空气分离简称空分,利用空气中各组分物理性质不同,采用深度冷冻、吸附、膜分离等方法从空气 中分离出氧气、氮气,或同时提取氦气、氩气等稀有气体的过程。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空气分离行业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 少各种事故隐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目的。 DB37/T 3255 2018 1 空气分离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气分离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 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
4、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空气分离行业企业风险分 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 30871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AQ 3013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DB37/T 2882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 则 DB37/T 2971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
5、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4.1.1 组织机构 4.1.1.1 企业应建立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总经理担 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4.1.1.2 “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设置在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由安全管理部 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 4.1.1.3 企业的部门 /车间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由部门 /车间主要负责人担任 组长,成员 由本单位的技术人员、班组长组成。 4
6、.1.2 职责 4.1.2.1 企业“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职责: DB37/T 3255 2018 2 负责建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构建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负责指导各车间按照实施方案和制度要求进行风险管控工作的实施; 负责将国家、省市对“风险分级管控”的管理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向企业员工进行 传达; 制定公司年度“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督促各单位按照计划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会议; 负责定期对企业“风险分级管控”进行评审并更新。 4.1.2.2 “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负责将“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对企业“风险分级管
7、控”体系的工作部署、各项安排进行传 达,并进行监督; 负责对企业各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负责收集国家、省市对“风险分级管控”的管理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及时向企 业“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进行汇报,组织进行学习贯彻; 负责监督企业各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知识培训。 4.1.2.3 企业部门 /车间“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指导本车间员工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负责指导本车间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并建立本单位台账; 负责制定本车间 “风险分级管控”知识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 负责及时对本车间的风险点及管控措施进行识别并更新。 4.2 实施全员培训
8、 4.2.1 企业应进行全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应单独编制或融合于企业的安全 培训教育计划中,明确培训目的、时间、地点、内容、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培训实施过程应符合体系化 管理控制要求,培训考核的相关记录要建档备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运行奖惩考核制参 见附录 A。 4.2.2 培训应达到以下目标: 企业高层管理者应掌握公司级管控风险点,熟悉所负责风险点的重点管控措施,了解公司级管 控风险点的管控要求; 各专 业技术人员应掌握公司级管控风险点,熟悉本专业需要具体执行和监督执行的管控措施, 了解与专业工作紧密相关的风险点控制措施; 车间管理人员应掌握本车间的公司级和车
9、间级管控风险点信息(包括风险点包含的范围、等级、 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了解班组级管控的风险点信息; 班组长应掌握本班组的风险点信息,了解车间级风险点管控信息; 岗位员工应掌握本岗位的风险点信息,了解本班组的风险点信息。 4.2.3 企业进行全员培训时可采用以下方式: 制作课件,可采用文字、 PPT、网络视频等多种培训课件; 应有专兼职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授课, 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 每年最少组织一次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单位最少每年组织两次对班组长和班组员工的培 训; DB37/T 3255 2018 3 培训应有“培训课程安排表”、“培训签到表”、“培训总结评价表”;
10、应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应统一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考核中。 4.3 编写体系文件 4.3.1 企业编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文件时,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建立本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制度应明确机构、风险识别范围、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准则、 风险识别的频次、培训等内容; 编制作业指导书,明确生产装置各系统,依据系统特点选定风险点; 根据选定的风险点,编 制风险点清单; 依据风险点清单,明确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对作业活动进行分析并填写到“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中;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和评价准则,明确风险级别;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 SCL)
11、对设备设施进行分析并填写到“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记录表”中;根 据风险评价结果和评价准则,明确风险级别; 依据风险评价出的风险级别,明确风险管控层级; 评价结果应对员工进行告知。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5.1.1.1.1 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 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空气分 离企业可按照设施、部位、场所、区域或生产装置、重点部位、作业场所、储存区域等功能分区进行。 示例 1: 循环水系统循环水风机、循环水泵、硫酸槽等;压缩系统空压机组等;预冷系统冷冻机组、温水泵等;纯 化系统分子筛等;
12、分馏系统分馏塔等;公用工程系统氮气球罐等;液体储存系统液氧储槽及充装系统等。 5.1.1.1.2 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全面、合理划分风险点,应涵盖全部设施、部位、场所、岗位。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根据空气分离装置工艺的生产特点,对于工艺操作、检维修等作业活动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 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工艺操作类风险点至少应包括主要工艺操作活动,检 维修类作业活动风险点至少应包括 GB 30871明确的 8类作业活动。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企业应依据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风险点的划分,排查本单位的风险点,建立风险点登记台 账,参见附录 B.
13、1。风险点登记台账内容应包含:风险点名称、类型、可能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区 域位置、所属单位等内容。 5.1.2.2 对于设备设施风险点的划分,至少应包括循环水泵、循环水风机、硫酸槽、空压机组、润滑 油站、气体膨胀机、液体膨胀机、冷冻机组、空冷塔、水冷塔、分子筛、 蒸汽加热器、分馏塔、液氧泵、 DB37/T 3255 2018 4 液氮泵、液氩泵、高压氧区、液氧储槽、液氮储槽、液氩储槽、空气球罐、氮气球罐、液体充装泵等主 要的设备设施。 5.1.2.3 作业活动风险点排查,可按工艺操作类和检维修类进行排查。工艺操作类风险点至少应包括 循环水泵、风机的。检维修类作业活动风险点至少应包括防爆区域动
14、火作业,涉及有毒或窒息性介质的 受限空间作业等作业条件复杂、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 危险源辨识应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原则开展。全员参与危险源的辨识, 要考虑到生产经营 的各生命阶段,各个环节、不同时间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危险源的辨识要系统和 全面,就要根据不同的辨识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 5.2.1.2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 B.2) 及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 B.3)。 5.2.1.3 宜采用以下几种常用辨识方法: 对于作业活动
15、,宜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 JHA)进行辨识; 对于设备设施,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 SCL)进行辨识; 对涉及重大危险源的生产储存装置,可 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 简称 HAZOP) 进行分析; 企业也可根据本企业实际,选择有 效可行的其他方法,如 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进行辨识 。 5.2.2 辨识范围 5.2.2.1 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泵、风机及循环水泵和风机的开启、关闭及检修;硫酸槽、次氯酸钠槽 的灌装等。 5.2.2.2 压缩系统的空气过滤器、空压机组、润滑油站及空压机组的开停、关闭及检修;润滑油站的 加油、检修等。 5.2.2.3 预冷系统的空冷塔、水冷塔、冷水泵及空冷塔、水
16、冷塔的清理;冷水泵的倒泵等。 5.2.2.4 纯化系统的蒸汽加热器、电加热器、分子筛及蒸汽加热器、电加热器的检修;分子筛的装抽 填料等。 5.2.2.5 分馏系统的分馏塔、气体膨胀机、液体膨胀机、高压氧区、液氧泵、液氮泵、液氩泵及分馏 塔装、扒珠光砂;气 体膨胀机、液体膨胀机的开启、关停及检修;液氧泵、液氮泵、液氩泵的开启、关 停和检修;高压氧区的检修等。 5.2.2.6 公用工程系统的仪表空气球罐、氮气球罐、螺杆压缩机及仪表空气球罐、氮气球罐的检测; 螺杆压缩机的开启、检修等。 5.2.2.7 液体储槽系统的液氧储槽、液氮储槽、液氩储槽、液体充车泵(液氧、液氮、液氩)的开启、 关停及检修;液
17、体充装等。 5.2.3 危险源辨识实施 DB37/T 3255 2018 5 5.2.3.1 危险源辨识应在经过培训的人员指导下进行,企业提供统一的危险源辨识表格,事前编制有 针对性的危险源提示表,将表格下发到班组或车间,由班组长组织危险源辨识,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 有效性, 提出改进的控制措施,填写分析评价记录。 5.2.3.2 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应依据 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物、环境、管理等危害因素 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例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 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
18、危害因素和 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5.2.3.3 危险源辨识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 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 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 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 5.2.4 事故类别及后果 5.2.4.1 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 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伤害等。 5.2.4.2 危险
19、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 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5.3 风险控制措施 5.3.1 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5.3.1.1 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是否切实 符合实际状况,且可 以有效的控制风险,具有可行性和时效性;如现有的控制措施已不能有效控制风险或降低风险,应制定 改进措施,切实将风险纳入可控范围之内。 5.3.1.2 控制措施的评定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5.3.1.3 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5.3.2
20、工程技术措施 消除或减弱危害的措施。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 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替代是指能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 力、 电流、电压、温度等;封闭是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隔离是通过隔离带、栅栏、 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移开或改变方向 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 放口。 5.3.3 管理控制措施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操作规程等;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安全检查、 监督、考核;现场安全管理(安全警示标识等)。 DB37/T 3255 2018 6 5.3.4
21、培训教育措施 入厂三级安全培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特种设备从业人员培训、操作规程培训、法律法规培 训、班前班后会、班组活动、安全知识竞赛、事故警示教育、应急处置培训等。 5.3.5 个体防 护措施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主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 虑佩戴防护用品。 5.3.6 应急控制措施 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定期组织演练;配备应急物资;现场员工应采 取的紧急措施。 5.4 风险评价 5.4.1 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可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法
22、( DB37/T 2882-2016、 DB37/T 2971-2017界定的风险矩阵( LS)适用 于本文件 )对风险进行定性、半定量的评价,根据评价的 结果划分风险的等级。风险评价应结合危险源 辨识进行。评价结果填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参见附录 B.5)和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记录表 中(参见附录 B.6)。 5.4.2 风险评价准则 5.4.2.1 企业在对排查的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价时, 至少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三个 方面存在的可能性 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明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使用的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分析,判定风险等
23、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 严从高的原则,具体包括: 有关法律法规(包括空气分离的法律法规); 空气分离装置 的设计规范、行业技术标准; 本企业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诉求等。 注 1: 各企业在使用风险矩阵法( LS)法时,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事故后果严重性( S)及安全风险等级( R) 的取值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不可一概而论。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管控原则 按 DB37/T 2971-2017中 5.5.1规定执行。 5.5.2 确定风险等级 按 DB37/T 2971-2017中 5.5.2规定执行。 5.5.3 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3255-2018 空气分离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3255 2018 空气 分离 行业 企业 安全生产 风险 分级 体系 实施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