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DB34 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 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01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The Identif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esistance To 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04 - 16 发布 2018 - 05 - 16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3098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
2、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研究所、芜湖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凤阳县植保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云飞、陈雨、杨雪、姚剑、董菁、华陈意、宗凯、沈言根、高同春、戚仁德、 张爱芳、谷春艳、臧昊昱。 DB34/T 30982018 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田间人工接种的鉴定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病性鉴定。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基本信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
3、a, Xooc)引起的 一种重要检疫性病害,是我国四大水稻病害之一。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 基本信息参见附录A 。 3 鉴定原理 用双针蘸取菌液,针刺水稻剑叶中间位置,病菌侵入形成病斑,根据病斑的长短,判定品种的抗病 性,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4 个级别。 4 鉴定方法 4.1 鉴定圃 鉴定圃选择在排灌方便,肥力水平中上等,从未发病的田块。 4.2 病原物来源 本省流行的强致病力的菌群C5(参见附录A.9)。 4.3 供试品种的种植 供试品种按当地的季节播种育秧,秧龄期早稻 30 d,中、晚稻 25 d。每个品种插 2 丛,每丛 10 本,株行距 40 cm 50 cm,最多每隔 10
4、个品种插抗病(IR26 或相应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金刚 30 或相应的感病品种)各 1 个作为对照。 每个品种的鉴定重复 3 次。 4.4 田间管理 鉴定圃施肥水平稍高于一般大田,除细菌性病害无须防治外,其他真菌病害和虫害按正常田块进行 田间管理。 4.5 接种用菌液准备 接种用的菌株选用本省流行的强致病菌群 C5,在胁本哲氏培养基(参见附录B)上,28培养 48 72 h。 DB34/T 30982018 2 采用麦法伦比浊法(参见附录C),用无菌水配成 3 10 8 cfu/mL 菌液。菌液现配现用。 4.6 接种方法 在水稻孕穗期,用双针蘸取菌液,针刺水稻剑叶中间位置,每品种至少接
5、25 张叶片。 4.7 调查、记载 于早、中稻接种后 20 d,晚稻接种后 25 d 进 行病情调查,随机调查 20 张叶片,量取整个病斑 的长度(以双针中最长的病斑为准)并记录(参见附录D),数据统计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小数点后 一位。 4.8 抗性评价方法 首先按公式(1)计算平均病斑长度,再按表1 的标准对参鉴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 . (1) 式中: La 平均病斑长度; Li 单个叶片病斑长度,其中 i =1,2,.,M; M 调查总叶片数。 表1 抗性评价标准 病级 平均病斑长度 (mm) 抗性评价标准 1 5.0 高抗 3 5.110.0 中抗 5 10.120.0 中感 7 20
6、.0 高感 4.9 抗性鉴定有效性的判定 对照感病品种发生为害程度必须达到 7 级,鉴定结果才能认为有效。 5 鉴定报告出具 鉴定报告格式参见附录E。 L a = L i M DB34/T 30982018 3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基本信息 A.1 中文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A.2 学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 et al.)Swings et al. A.3 病害英文名 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A.4 分布 亚洲:孟加拉、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
7、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 律宾、泰国、越南; 非洲: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塞内加尔; 大洋州:澳大利亚。 A.5 寄主范围 水稻( Oryza sativa)、虮子草( Leptochloa panicea)、雀稗( Paspalum scrobiculatum)、沼 生菰( Zizania palustris)、结缕草( Zoysia japonica)、稻属( Oryza)、假稻属( Leersia)。 A.6 为害症状 病斑在叶尖、叶缘发生,也可在中肋两侧发生,叶鞘发生较少。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的小 点,沿叶脉扩大成为宽 1/41/3,长 14 mm 的水渍状条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3098 2018 水稻 细菌性 条斑病 抗病性 鉴定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