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4 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1907       资源大小:526.9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4 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01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The Identif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esistance To 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04 - 16 发布 2018 - 05 - 16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3098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

    2、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研究所、芜湖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凤阳县植保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云飞、陈雨、杨雪、姚剑、董菁、华陈意、宗凯、沈言根、高同春、戚仁德、 张爱芳、谷春艳、臧昊昱。 DB34/T 30982018 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田间人工接种的鉴定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病性鉴定。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基本信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

    3、a, Xooc)引起的 一种重要检疫性病害,是我国四大水稻病害之一。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 基本信息参见附录A 。 3 鉴定原理 用双针蘸取菌液,针刺水稻剑叶中间位置,病菌侵入形成病斑,根据病斑的长短,判定品种的抗病 性,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4 个级别。 4 鉴定方法 4.1 鉴定圃 鉴定圃选择在排灌方便,肥力水平中上等,从未发病的田块。 4.2 病原物来源 本省流行的强致病力的菌群C5(参见附录A.9)。 4.3 供试品种的种植 供试品种按当地的季节播种育秧,秧龄期早稻 30 d,中、晚稻 25 d。每个品种插 2 丛,每丛 10 本,株行距 40 cm 50 cm,最多每隔 10

    4、个品种插抗病(IR26 或相应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金刚 30 或相应的感病品种)各 1 个作为对照。 每个品种的鉴定重复 3 次。 4.4 田间管理 鉴定圃施肥水平稍高于一般大田,除细菌性病害无须防治外,其他真菌病害和虫害按正常田块进行 田间管理。 4.5 接种用菌液准备 接种用的菌株选用本省流行的强致病菌群 C5,在胁本哲氏培养基(参见附录B)上,28培养 48 72 h。 DB34/T 30982018 2 采用麦法伦比浊法(参见附录C),用无菌水配成 3 10 8 cfu/mL 菌液。菌液现配现用。 4.6 接种方法 在水稻孕穗期,用双针蘸取菌液,针刺水稻剑叶中间位置,每品种至少接

    5、25 张叶片。 4.7 调查、记载 于早、中稻接种后 20 d,晚稻接种后 25 d 进 行病情调查,随机调查 20 张叶片,量取整个病斑 的长度(以双针中最长的病斑为准)并记录(参见附录D),数据统计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小数点后 一位。 4.8 抗性评价方法 首先按公式(1)计算平均病斑长度,再按表1 的标准对参鉴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 . (1) 式中: La 平均病斑长度; Li 单个叶片病斑长度,其中 i =1,2,.,M; M 调查总叶片数。 表1 抗性评价标准 病级 平均病斑长度 (mm) 抗性评价标准 1 5.0 高抗 3 5.110.0 中抗 5 10.120.0 中感 7 20

    6、.0 高感 4.9 抗性鉴定有效性的判定 对照感病品种发生为害程度必须达到 7 级,鉴定结果才能认为有效。 5 鉴定报告出具 鉴定报告格式参见附录E。 L a = L i M DB34/T 30982018 3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基本信息 A.1 中文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A.2 学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 et al.)Swings et al. A.3 病害英文名 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A.4 分布 亚洲:孟加拉、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

    7、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 律宾、泰国、越南; 非洲: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塞内加尔; 大洋州:澳大利亚。 A.5 寄主范围 水稻( Oryza sativa)、虮子草( Leptochloa panicea)、雀稗( Paspalum scrobiculatum)、沼 生菰( Zizania palustris)、结缕草( Zoysia japonica)、稻属( Oryza)、假稻属( Leersia)。 A.6 为害症状 病斑在叶尖、叶缘发生,也可在中肋两侧发生,叶鞘发生较少。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的小 点,沿叶脉扩大成为宽 1/41/3,长 14 mm 的水渍状条斑

    8、。以后还可继续扩大,颜色由黄褐色转位 橙褐色,但两端仍呈暗绿色,对光观察,条斑呈半透明状。病斑上常泌出许多露珠状蜜黄色菌脓。 严重时,许多条斑融合成为不规则的橙褐色的大斑块,远望呈火烧状。 A.7 分类地位及生理生化特性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病原菌引起。 该病原菌属原核生物界( Procaryotae)、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丙型变形菌纲 ( Gammaproteobacteria)、黄单胞菌目( Xanthomonadales)、黄单胞菌科( Xanthomonadaceae)、黄

    9、单胞菌属( Xanthomonas)。 DB34/T 30982018 4 病原菌菌体单生,短杆状,大小为(1.0 m2.0 m) (0.3 m0.5 m);少数成对但不成链 状,不形成芽孢荚膜,极生鞭毛 1 根。革兰氏染色阴性, 在 NA 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圆形,边缘 整齐,光滑发亮,有黏性,好气。生理生化特性与白叶枯菌相似,不同之处该菌能施明胶液化,使牛乳 胨化,使阿拉伯糖产酸,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它可产生 3-羧基丁酮,以 L-丙氨酸为唯一碳 源,在 0.2无维生素酪蛋白水解物上生长,以及对 0.001 Cu(NO 3)2 有抗性,这些特点可与白叶枯 病相区别。该菌与水稻白叶

    10、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遗传性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 很大的相似性。 A.8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气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 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 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通过种子调运作 远距离传播。 A.9 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病菌不同菌株间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郭亚辉等用 IRBB5、IRBB14、IR24、IRBB4、IRBB21 和金刚 30 将我国的细菌性条斑病菌分为 6 个致病型参见表A.1。 表A.1 中国的水

    11、稻条斑病菌小种在 6 个鉴别品种上的病情反应 小种 水稻鉴别品种 IRBB5 IRBB14 IR24 IRBB4 IRBB21 金刚30 C1 R R R R R S C2 R R R R S S C3 R R R S S S C4 R R S R S S C5 R R S S S S C6 R S S S S S 注: R 表示病斑长度 10 mm;S 表示病斑长度10 mm DB34/T 30982018 5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胁本哲氏培养基制作 B.1 培养基成分 Na2HPO412H2O 0.25 g,Ca(NO 3)24H2O 0.5 g,FeSO 47 H2O 5

    12、0 mg,牛肉膏 3 g,蛋白胨 5 g,蔗糖 20 g,琼脂 15 g,水 1000 mL。 B.2 培养基的配置 将上述成分放入水中加热至完全溶化,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调整 pH 至 7.27.5。121高压蒸汽 灭菌 30 min,倒成平板或斜面培养基备用。 DB34/T 30982018 6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细菌数量的测定:麦法伦(McFarland)比浊法 取 10 个试管,标上 110 的标号, 在第 1 个试管中加入 0.1 mL 的 1的氯化钡溶液,以下每 管递增 0.1 mL,到第 10 管为 1 mL,然后用 1的硫酸溶液每管都定容到 10 mL。氯化钡和

    13、硫酸反应 生成硫酸钡沉淀,形成混浊。用橡皮塞将试管封闭,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混浊度不同的标准。将待测的菌 液放入同样的试管中与上述标准管比较(目测或用分光光度计),即可大致知道菌液含量,小心地用无 菌水调整菌液的混浊度,使之达到所要求的细菌数,然后用于接种。 混浊度与细菌数量的大致关系见表C.1。 表C.1 混浊度与细菌数量关系对照表 试管 1氯化钡 (mL) 1硫酸 (mL) cfu/mL (10 8 ) 试管 1氯化钡 (mL) 1硫酸 (mL) cfu/mL (10 8 ) 1 0.1 9.9 3 6 0.6 9.4 18 2 0.2 9.8 6 7 0.7 9.3 21 3 0.3 9.7

    14、 9 8 0.8 9.2 24 4 0.4 9.6 12 9 0.9 9.1 27 5 0.5 9.5 15 10 1.0 9.0 30 DB34/T 30982018 7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水稻品种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调查记载表 鉴定方法:人工接种 自然诱发 鉴定地点: 品种 编号 病斑长度 (mm) 平均病斑 长度 (mm) 抗性 评价 鉴定人 年 月 日 复核人 年 月 日 DB34/T 30982018 8 E E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水稻品种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报告单 水稻品种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报告单 报告编号: 第 页 共 页 委托单位 鉴定单位 品种编号 (名称) 1、 2、 3、 4、 鉴定项目 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 鉴定依据 鉴定地点 鉴定方法 人工接种 自然诱发 接种体 小种号 种植日期 接种日期 调查日期 品种编号 品种名称 平均病斑长度 (mm) 抗性评价 备注 制表人 复核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4 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orderah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