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2012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山东省日照市 2012 年中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 共 8 页,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用 蓝、黑 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3.答题 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 21 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 5 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_。 ”(论语) 出师表中“ , 。 ”一句 表明 了 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精神品 格 。 “ , 水中藻、荇交横 , 。 ” 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对空明 澄澈、树影摇曳的寺院优美夜景 的精彩描写。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
2、,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亦有此妙。 提到奉献精神,人们自然会想起“春蚕到死丝方尽, ”、 “ ,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名句。 2.给文中加点 的 字注音 或 根据拼音写 汉字 。 ( 3 分) 对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 s。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没有了 埋 怨,没有了嫉 d,没有了愤愤不平,你也就有了一颗从容淡然的心! 得 分 评卷人 吝 s 埋怨 嫉 d 3.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 不正确 的 一项是( 2 分)( )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
3、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 生 活状况。 C.鲁滨 飘 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 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 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晁 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 晁 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错误 的一项是( 2 分)( ) A.朝鲜 发射卫星的 举动 在 国际社会 引
4、起 轩然大波 , 美国、日本、韩国纷纷表示朝鲜是在向国际社会发起新的挑衅。 B.近日, 中国与菲律宾舰船在南沙黄岩岛海域对峙事件 一波三折 ,远未结束 , 两国都坚持对方舰船先离开 。 C.受利益驱动,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 雨后春笋 般 地 冒了出来 。 D.2 月 23 日 , 日本 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 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存在 , 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 死灰复燃 。 5.下面句子都 有语病 ,请任选一句修 改(可增删 、 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 2分) A.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5、 B.通过前几年食盐抢购事件,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科普常识都有待提高。 我选 句,修改: 6.综合 性学习 。( 7 分) 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 50 周年,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 49 周年。学校团委开展了“雷锋在我心,助人我先行”活动,请参与: ( 1)请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 ( 2 分) ( 2)阅读下面 资料,按要求答题。 资料 他 20 年献血 6 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 10 倍多。 2006 年,他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志 愿捐献者。 1994 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 群众捐款 12 万元,先后资助了 180 多名特困生,而自己
6、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他叫郭明义,号称雷锋传人,他是 201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给 郭明义 的颁奖词 :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来源 :学科网 来源 :Zxxk.Com 请模仿以上颁奖词,为雷锋写一段颁奖词。 ( 2 分) ( 3) 班 级召开“学习雷锋,我在行动”的主题班会。班会上, 有 同学出示了右 面这幅题为“目不斜视”的漫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看了 这幅漫画,你有什么感想呢?请写出。 ( 3分) 二、阅读( 49 分) (一 )阅读下面一首 词 ,完成 7 8
7、 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7.词人 徘徊于小园香 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3 分) 得 分 评卷人 8.“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二)阅读下面 两段 文言文,完成 9 12 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故曰, 域
8、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 孟子 ) 来源 :学科网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 易治 也,民贫则难治也。奚 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 上犯禁,敢陵上犯禁 则难 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 管子 ) 【注释】奚 : 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触犯禁令。 9.解释下面 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9、。( 4 分) 委 而去之 ( )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 ) 是以善 为 国者 ( ) 必先 富 民 ( ) 10.下列句 子中加 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池 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 池 桑竹之属 B.得 道 者多助 伐无 道 , 诛暴秦 C.然后治 之 无丝竹 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 则 安乡重家 然 则 何时而乐耶 11.把下面的句 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奚以知其然也? 12.理解填空 。( 3 分) 两 段选 文都论述 了 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 从 的 角度来论述,【乙】 文则 从 的角度来论述。 (三)阅读
10、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17 题。 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 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 迁移 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人类文明的 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 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
11、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 的严重失衡。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1988 年 ,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 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
12、美的红蚂 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 的 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 11 种鸟类中已有 9 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 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 的飞机上曾先后 6 次 看 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 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 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山东省 日照市 中考 语文试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