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生物.docx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生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海南 卷 )生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 。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2 分 )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解析: A、 Mg 是一种叶绿素分子的组成成分, A 正确; B、 Fe 是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成分, B 正确; C、脱氧核糖属于糖类,元素组成是 C、 H、 O,无 P 元素, C 错误; D、胰岛素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含有 C 元素, D 正确 。 答案: C
2、. 2.(2 分 )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无氧呼吸能产生 ATP,但没有 H的生成过程 B.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 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解析: A、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有 H的生成, A 错误; B、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 H的作用是在线粒体内还原氧气生成水, B 正确; C、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可以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C正确;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H的作用是在暗反应中还原三碳化合物, D 正确
3、 。 答案: A. 3.(2 分 )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解析: A、在某种恒温动物如人体 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均为 37 左右, A 正确; B、随着温度降低,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不变, B 错误; C、低温有利于酶的保存,高温可能导致酶的失活, C 正确; D、高温下酶空间结构破坏导致酶失活, D 正确 。 答案: B. 4.(2 分 )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DNA 复制
4、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 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 ATP 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解析: A、 DNA 复制过程需要 ATP 水解提供能量,故 A 正确; B、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中 C3化合物的还原需利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故 B 正确; C、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故 C 错误; D、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可生成少量 ATP,故 D 正确 。 答案: C. 5.(2 分 )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5、B.有丝分裂间期 DNA 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 C.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解析: A、赤道板与细胞板要区别,赤道板是指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的平面类似地球的赤道故名赤道板,细胞板是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的细胞结构,故 A 错误; B、 DNA 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需要解旋酶、 DNA 聚合酶等酶的参与,故 B 正确; C、有丝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不发生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故 C 错误;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长,故 D 错误 。 答案: B
6、. 6.(2 分 )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白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 B.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C.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所含基因不同 D.同一个体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解析: A、造血干细胞能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 A 正确;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B正确; C、同一个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 C 错误; D、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而叶肉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所以同一个体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7、D 正确 。 答案: C. 7.(2 分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解析: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生长素能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故 A 正确;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色氨酸是植物体内生长素生物合成的重要的前体物质,故 B 正确;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能促进细胞 伸长,两者可对同一细胞起作用,故 C正确;
8、 D、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 D 错误 。 答案: D. 8.(2 分 )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加入少许 CaC03能避免叶绿素被破坏 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解析: A、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材料应该选择色素含量比较高的,新鲜的菠菜叶含有大量的色素, A 正确; B、碳酸钙可以中和叶肉细胞的中有机酸,起到保护色素的作用, B 正确; C、胡萝卜素也是有机物,用乙醇
9、也能将胡萝卜素提取出来, C 错误; D、石英砂可以增大摩擦力,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D 正确 。 答案: C. 9.(2 分 )在温度、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消毒后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会使种子死亡 。 下列对种子死亡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 ) A.缺乏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B.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C.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释放 D.呼吸作用的产物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解析: A、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不来自环境, A 错误; B、有活力的种子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是种子死亡的原因,B 错误; C、细胞呼吸产生
10、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储存在 ATP 中,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错误 。 D、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氧气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种子有毒害作用, D 正确 。 答案: D. 10.(2 分 )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 48h 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 。 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 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 。 其中,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 ) A.a、 b 和 d B.a、 c 和 e C.c、 d 和 e D.b、 c 和 e 解析: a、图中 a 侧黄白色,由于缺
11、乏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不会出现蓝色, a 正确; bd、 b 和 d 绿色,有叶绿体,在光照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会出现蓝色, bd 错误; ce、 c 和 e 部位遮光,并且 e 部位也无叶绿素,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不会出现蓝色, ce 正确 。 答案: B. 11.(2 分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 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 “ 敌我不分
12、” 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解析: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故 A 错误;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故 B 错误; C、 HIV 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故 C 错误; D、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故 D 正确 。 答案: D. 12.(2 分 )甲 (ATGG)是一段单链 DNA 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 (A P P 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 6 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
13、接能源物质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解析: 甲表示 DNA 片段,含脱氧核糖,乙表示信使 RNA,含有核糖, ATP 中 A 表示腺苷,含核糖,故 A 正确; B、甲中含三种脱氧核苷酸,乙中含三种核糖核苷酸,故 B 正确; C、丙 是 ATP,属于直接能源物质,水解能提供能量,故 C 正确; D、丙是 ATP,其结构水解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 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但 ATP 不是乙的水解产物之一,故 D 错误 。 答案: D. 13.(2 分 )关于 T2 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
14、.RNA 和 DNA 都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解析: A、 T2噬菌体的核酸为 DNA, DNA 分子的元素组成为 C、 H、 O、 N、 P,不含硫元素, A错误; B、 T2噬菌体只寄生于大肠杆菌中,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B 错误;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其中不含 RNA, C 错误; D、 T2噬菌体可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D 正确 。 答案: D. 14.(2 分 )对摩尔根等人得出 “ 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 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萨顿提
15、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解析: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摩尔根等人提出 “ 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 的结论的基础, A 正确; B、摩尔根的成功离不开合理的选材和精巧的实验设计, B 正确; C、萨顿提出的假说是摩尔根等人提出 “ 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 的结论的理论基础, C 正确;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解释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提出时间在摩尔根之后, D 错误 。 答案: D. 15.(2 分 )果蝇长翅 (V)和残翅 (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 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 4%,
16、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 20000 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 基因频率降低了 50% B.V 基因频率增加了 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 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 50% 解析: 由题意可知,残翅由隐性基因 v 控制,且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 4%,根据遗传平衡公式得 v2=4%,因此 v=20%, V=80%;再向该种群中引入 20000 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 v 和 V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由于引入的个体数与原种群数相等,且是显性纯合子,所以隐性基因 v=10%, V=90%。 A
17、、 v 基因频率由 20%下降到 10%,降低了 50%, A 正确; B、 V 基因频率由 80%升高到 90%,升高了 12.5%, B 错误; C、由于引入的个体数与原种群数相等,且是显性纯合子,杂合子个体数目不变,种群数量增加一倍,杂合子比例降低了 50%, C 正确; D、由于引入的个体数与原种群数相等,且是显性纯合 子,隐性合子个体数目不变,种群数量增加一倍,隐性合子比例降低了 50%, D 正确 。 答案: B. 16.(2 分 )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 MN 血型和 Rh 血型是其中的两种 。 MN 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 l对等位基因 M、 N 控制, M 血型的基因型为 MM,
18、N 血型的基因型为 NN, MN 血型的基因型为 MN; Rh 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另 l 对等位基因 R和 r 控制, RR 和 Rr 表现为 Rh 阳性, rr 表现为 Rh阴性: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若某对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为 MN 型 Rh 阳性,且已生出 1 个血型为 MN 型 Rh 阴性的儿子,则再生 1 个血型为 MN 型 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 ( ) A.B.C.D. 解析: 根据题意,这对夫妇基因型分别为 MNR_、 MNR_,生出一个 MNrr 的儿子,采用隐形突破法,由儿子的 rr 可逆推出双亲都为 MNRr。 接着就是正推型问题:夫妇 MNRrMNRrMNR
19、的女儿,采用分支法,双亲 MNMN1MM 、 2MN、 1NN,则 MN 的概率为 2/4,双亲 RrRr1RR 、2Rr、 1rr,其中 RR和 Rr 表现为 Rh 阳性,则 Rh 阳性的概率为 3/4,而再生女儿的概念是 1/2,所以再生 1 个血型为 MN 型 Rh 阳性女儿的概率是 2/43/41/2=3/16 。 答案: B. 17.(2 分 )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解析: 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人体的内环境, A 错误; B、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
20、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B 正确; C、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 C 错误; D、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 D 错误 。 答案: B. 18.(2 分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解析: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 A 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B 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C 正确;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
21、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 D 正确 。 答案: B. 19.(2 分 )关于细胞内外 K+、 Na+和 Cl 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 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K+外流 D.Na+和 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解析: A、神经细胞的膜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 A 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都高于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 B 错误; C、静息状态时,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较高, k+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海南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