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3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7,分数:14.00)1.选择性理论(南开大学,2009 年)(分数:2.00)_2.“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08 年)(分数:2.00)_3.创新扩散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09 年)(分数:2.00)_4.培养理论(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5.“上限效果”假说(武汉理工大学,2009 年)(分数:2.00)_6.恐惧诉求(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7.媒介素养(中国人民大学,2008 年;中国传媒大
2、学,2011 年 MJC 真题)(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8.简述受众,公众和群集的差异。(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9.简述受众碎化的影响因素。(中国人民大学,2010 年)(分数:2.00)_10.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中国人民大学,2010 年)(分数:2.00)_11.媒介文化的特点。(上海大学,2010 年)(分数:2.00)_12.简述第三人效果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10 年)(分数:2.00)_13.请结合实际传播现象,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晕轮效应。(四川大学,2009 年)(分数:2.00)_14.简述议程设置理论。(复
3、旦大学,2012 年;中国人民大学,2012 年 MJC 真题)(分数:2.00)_15.新媒介环境有哪些特征?(华南理工大学,2009 年)(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6.结合实例,从 3 个不同的角度论述新闻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南开大学,2008 年)(分数:2.00)_17.结合奥运会,论述广告在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不足。(四川大学,2009 年)(分数:2.00)_18.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出现后,引起了整个世界的深刻变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是怎样描绘这种变化的?这种变化对报纸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南京师范大学,2009 年
4、)(分数:2.00)_19.互联网跨文化冲突的起因和对策。(复旦大学,2009 年)(分数:2.00)_20.党的十七大对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请论述我国出版工作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21.运用传播媒介技术相关原理,说说大众媒介对文化的影响。(复旦大学, 2008 年)(分数:2.00)_22.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我国民众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来自国外的传媒和文化产品,例如,来自日本的漫画以及来自好莱坞的电影等,甚至一些国际传媒机构也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关于这一现象,有一种最为
5、引人注目的观点是,传媒产品的全球化其实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将带来文化的同质化,甚至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灭亡,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根据相关的传播学理论和观察阐述你的看法。 (中山大学,2008 年)(分数:2.00)_2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请学者讲述中国古代典籍,带动了以“国学”为名目的图书热销,也引起了争议,请运用新闻传播理论和社科人文理论阐述当前国学热和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现象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24.论述文化软实力。(清华大学,2009 年)(分数:2.00)_25.在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早年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的观点在 20
6、世纪 70 年代之后逐渐被摒弃,学术界倾向于认为传媒还是有较大的影响,哪些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出现导致了学术界这种认识的转向?请详细阐述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理论成果。(中山大学,2008 年)(分数:2.00)_26.请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并论述互联网可能会对这一理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山大学,2010年)(分数:2.00)_27.简释电视暴力效果理论的三种假设。(华南理工大学,2009 年)(分数:2.00)_28.名人代言广告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请结合今年发生的某著名的名人代言广告案例,从名人代言广告对广告和社会的实际影响、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名
7、人代言广告的治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南京大学,2010 年)(分数:2.00)_29.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新闻界形成了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的认识。确立了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请对这些变化进行论述。(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30.试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相互影响新形势下各自的发展方略。(南京大学,2009 年)(分数:2.00)_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3 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7,分数:14.00)1.选择性理
8、论(南开大学,2009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选择性理论是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他们认为选择性接触机制会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即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接触强化。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解析:2.“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08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适度效果理论的经典模式之一。卡茨在其研究中首先主张不但要关注媒介对人们做了什么,还要关注人们用媒
9、介作了什么。早期的相关分析认为人们使用大众媒介主要是为了加强原有态度。1969 年麦奎尔等人对英国大选的研究结论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后来卡茨于1974 年提出了理论假设,认为受众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的满足以及其他无意义的效果。卡茨总结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素,包括: (1)受众是主动的,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的。 (2)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的联系中,受众拥有主动权。 (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 卡茨将大众媒介视为个人用以联系他人的工具,认为媒介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认知、情感、个人整合和社会整合,缓解压力等方
10、面的需要。)解析:3.创新扩散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09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62 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教授研究了多个有关创新扩散的案例,出版了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第一版),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 S一曲线理论。 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即起飞阶段 takeoff),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
11、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 S 形的变化轨迹。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滞后者等几个发展阶段。 创新事物具有 5 个基本特征: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创新推广过程包括 5 个阶段:获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解析:4.培养理论(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除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
12、终创建了“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学派提出“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这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这一理论应为新闻媒介所利用,积极引导主流舆论。)解析:5.“上限效果”假说(武汉理工大学,2009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艾蒂玛和克莱因 1977 年提出的“上限效果”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
13、沟”的扩大,而是使它缩小。)解析:6.恐惧诉求(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恐惧诉求也叫警钟效果,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即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然而由于敲警钟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贾尼斯等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实验说明了不同程度的恐惧刺激会产生不同
14、效果。)解析:7.媒介素养(中国人民大学,2008 年;中国传媒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8.简述受众,公众和群集的差异。(南京师范大学,2008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
15、观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说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受众有如下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由于这些特点,受众容易受到大众媒介的引导。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的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2)公众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理性的个人。公众对社会事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不容易受到大众媒介的误导。 (3)群集,是指群体在特定事件中集结形成的临时性群体。由于这一群体具有共同的利益,结构较为松散,故较为容易受到流言和
16、谣言的影响。)解析:9.简述受众碎化的影响因素。(中国人民大学,2010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碎化是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选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听不再只是“最小公分母”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广泛地分散开来。 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受众差异性。受众差异性反映受众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简单地由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衡量。这种衡量虽有些粗疏,但易于操作。受众差异性与受众需求的丰富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是技术先进性。受众差异性只规定了消费者需求的丰富性,媒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则要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传布渠道的密织性。 第三是
17、政策许可。交通规则维持着交通的有序运行,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在信息渠道上传布亦离不开政策许可的规制。这里所言的规制既包括对内容的规制,又包括对渠道的规制。)解析:10.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中国人民大学,2010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里,指出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为“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他们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解析:11.媒介文化的特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新闻 传播 硕士 专业 基础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