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0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0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0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30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展示自己的多样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和一个挨着一个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重复总是同一的过程。黑格尔这个观点是( )(分数:2.00)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辩证法D.形而上学3.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下列关于实践的
2、这种中介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C.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D.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4.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是“容不得又离不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事物是新旧事物的矛盾统一体B.新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C.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总是如影随形的D.这是一种辩证否定观的体现5.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其错误是割裂了事
3、物的( )(分数:2.00)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6.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分数:2.00)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7.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思想的有( )(分数:2.00)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长短相形,有无相生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8.在工作中,“一刀切”工作方法的错误之处在于( )(分数:2.00)A.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没处理好主要矛盾
4、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不懂得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关系D.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9.波普尔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历史没有规律”。他的这一观点( )(分数:2.00)A.混淆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B.看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C.看到了社会规律的独一无二性D.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1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分数:2.00)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
5、.理论可以决定一切11.关于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D.要让理论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句话在真理观上认为( )(分数:2.00)A.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B.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C.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D.真理是绝对的,没有相对性13.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完美无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种观点是( )(分数:2.00)A.教条主义B.绝对主义真理观C.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真理观14.有学者主
6、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这种观点( )(分数:2.00)A.否认了理论对认识和实践的指导作用B.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C.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D.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15.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分数:2.00)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C.客观规律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
7、:于人的客观内容16.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就是说实践之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分数:2.00)A.实践决定认识,而认识不能决定实践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物质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1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分数:2.00)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认识过程的
8、总规律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分数:2.00)A.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9.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分数:2.00)A.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B.思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政治上
9、层建筑C.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D.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20.十七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是因为( )(分数:2.00)A.上层建筑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B.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完全同步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矛盾21.恩格斯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10、分数:2.00)A.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B.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D.是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22.人类进入 21 世纪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全球问题最为尖锐,也因此最令人瞩目。是否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全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 21 世纪人类的命运。关于科学技术和全球性问题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科学技术是全球性问题的直接原因B.“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C.应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D.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要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2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
11、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分数:2.00)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4.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辛亥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我国出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历史伟人。历史伟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关于历史人物,以下观点正确的有( )(分数:2.00)A.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具体面
12、貌B.历史人物的作为决定着历史进程C.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D.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25.人的本质是什么,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给予了不同的解释说明。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人的本质具有多方面性B.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C.人的本质主要由经济关系决定D.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性26.“历史是这样造成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
13、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关于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推动历史运动的力量是无数个人活动的“总的合力”B.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体现的C.历史就是人的活动的总和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7.对人的社会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理解正确的有( )(分数:2.00)A.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具体的特殊本质B.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所以,与自然无关C.人的社会性是历史的、发展的D.人的社会性是不会改变的2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14、)(分数:2.00)A.人的本质是不断发展的B.人的本质是超社会的,是永恒不变的C.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从而全面考查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握人的本质D.不同的社会人的本质也是不一样的29.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社会阶层和结构、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及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究其原因是( )(分数:2.00)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的推动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30.列宁曾经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然而,现实却是
15、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为( )(分数:2.00)A.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B.私人股份资本占主导地位C.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D.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31.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分数:2.00)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 c+v+m 构成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30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
16、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展示自己的多样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和一个挨着一个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重复总是同一的过程。黑格尔这个观点是( )(分数:2.00)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辩证法D.形而上学 解析: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以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黑格尔把自然界看作是观念的“外化”,这里的“观念”是黑
17、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绝对观念”,因此,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显然是客观唯心主义。同时,黑格尔未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而把发展看作是在空间以内、但在时间(这是一切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外发生的这种谬论强加于自然界。尽管人们知道自然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但是根据当时的想法,这种运动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停留在同一地点,总是产生同一的结果。因此,黑格尔对“自然界”的观点显然是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尽管黑格尔对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是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诸多范畴,建立起庞大的唯心
18、辩证法的体系的,因此,“方法为了要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从而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考生这里要注意的是主观辩证法指的是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BD 选项。3.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下列关于实践的这种中介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C.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D.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 解析: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沟通主观和
19、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因此,A 项和 D 项很容易被选出来,如果考生知道人们通过实践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也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的重要内容,那么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自然也在应选之列,故而BC 项也是正确答案。4.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是“容不得又离不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事物是新旧事物的矛盾统一体 B.新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 C.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总是如影随形的 D.这是一种辩证否定观的体现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的否定观”。发展的实质是新旧事物的交替,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新事
20、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新旧事物是对矛盾,同时又体现了新对旧的否定过程。新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总是如影随形的,这是一种辩证否定观的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5.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分数:2.00)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与应用”。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善辩著
21、称。公孙龙认为“白马非马”是因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也就是说因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是说颜色而没有说形状,因此白马就不可能是表现形状的马,即白马非马。很显然,公孙龙的这一观点,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D。6.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分数:2.00)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解
22、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本题要逐项加以分析。 选项 A 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穷,就否定自身而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周易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经常的变化不已,故有“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选项 B 是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出自老子,老子概括了先秦时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出事物都是向其相反方向变化。 选项 C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它出自董仲舒的对策,这种观点把矛盾双方的地位绝对地固定起来,不承认矛盾的双方有性质和地位的转化。 选项 D 是说矛盾双方力量在斗争中彼消此长,达到
23、一定程度就互相转化,于是,旧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相继产生,它出自春秋世论卷中。 对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要辩证地看待。这些辩证法的思想尽管是根据当时的科学的实践获得的,但主要来自于感性的直观,缺乏科学的论证,并没有超出朴素的性质。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 ABD。7.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思想的有( )(分数:2.00)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长短相形,有无相生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概念”。本题是一道选项设置文言文性质的题,选项 A中强调福祸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质。选项 B
24、中矛盾双方是长短和有无,同样是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选项 C 并没有体现矛盾的同一性,而是体现因果联系和量变质变规律。选项D 中相反相成正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 ABD。8.在工作中,“一刀切”工作方法的错误之处在于( )(分数:2.00)A.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没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不懂得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关系 D.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就是教条主义,不看实际,不分主次。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没处理好主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13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