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9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9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9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 9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1.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区别在于( )。(分数:2.00)A.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到,是否凭借一定条件可以避免B.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希望的、积极追求的,还是放任的、置之不理的C.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和措施D.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有预见,是否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2.下列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故意犯罪中都存在犯罪目的,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
2、犯罪目的B.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犯罪动机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3.张某,15 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4.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刑法分则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单位犯罪指的是法人犯罪5.张某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
3、皮缝制的帽子,去深山老林之中捡拾蘑菇。后天空下起大雪,张某到一棵大树下蹲着避雪。而来山林打猎的王某恰好途经此地,远远望去,误以为张某是雪豹,便欣喜若狂,开枪射击,张某中枪身亡。则王某的主观心态是( )。(分数:2.00)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6.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 )。(分数:2.00)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7.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乙的死亡是
4、甲不能预见的,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D.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8.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犯罪主体的是( )。(分数:2.00)A.行贿罪B.徇私枉法罪C.医疗事故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犯罪有( )。(分数:2.00)A.贪污罪B.受贿罪C.职务侵占罪D.挪用公款罪10.甲于 14周岁生日那天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绳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见后不予制止,眼睁睁看着甲将小孩勒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乙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B.甲与乙构成共同
5、犯罪C.甲不负刑事责任,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D.乙不构成犯罪11.下列表述的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分数:2.00)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周岁的乙在非法拘禁他人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 6 000克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12.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分数:2.00)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不构成犯罪C.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D.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13.甲某酒后看到邻居乙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吵,于是拿起一块大石头,朝乙砸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反而击中自己的父亲,导致其父死亡。对某甲的行为的性
6、质认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构成故意伤害罪B.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14.甲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吃饭时,其 3岁幼子突然抢要母亲的饭吃。甲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甲对其妻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B.甲对其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C.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D.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15.甲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
7、潜入学校将校长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校长的秘书乙当做校长杀死。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行为对象错误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既遂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16.关于不作为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拟制的B.在不作为犯罪中,可以是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17.下列有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
8、2.00)A.只要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B.危害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C.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也会存在因果关系D.偶然因果关系虽然会影响量刑,但对定罪则不会产生影响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18.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分数:2.00)_19.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分数:2.00)_20.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分数:2.00)_21.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数:2.00)_22.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分数:2
9、.00)_四、案例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18.00)23.甲(15 周岁)喜好计算机。乙(16 周岁)在 A商场任售货员,是甲的朋友。甲欲盗窃 A商场计算机元器件,就到乙家密谋盗窃一事。乙开始不太同意,后在甲的鼓动下同意,并让甲准备充分点儿。次日晚上 12点多,甲、乙撬开商场后,偷得价值 4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在逃离现场时,乙为破坏现场,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子。在逃跑的路上,乙对甲说:“我把电炉插上了。”甲未吱声,事后才知道插电炉是为了放火。当夜,该商场被火烧毁。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知识分析甲、乙的行为性质及其处理,并说明理由。(分数:2.00)_贾某,男,24
10、 岁,平日里好勇斗狠,崇尚暴力。2008 年 5月 13日,贾某手头缺钱,便计划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过路人手中抢一些首饰。当天晚上,刘某下班后回家,刚好经过贾某的“地盘”。贾某抡起手中的木棒向刘某的头上砸去,刘某当即昏倒。贾某把刘某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后便逃离现场。李某下班经过此地,看见有一人晕倒在地,头部还在流血。于是赶紧将刘某抱到公路旁边,并伸手去拦截过往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杜某看见刘某头部都是血,怕沾上官司赶紧开车离开。出租车司机傅某停车后,李某将刘某抱上车后,自己并未上车,也未付钱,并转身离去。傅某非常生气,但还是发动车辆向医院驶去。半途中傅某越想越生气,便将车开到偏僻的地方,并将刘某
11、从车中抱出放在地上。第二天刘某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分数:8.00)(1).贾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分数:2.00)_(2).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为什么?(分数:2.00)_(3).杜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分数:2.00)_(4).傅某的行为构成何种行为的犯罪?为什么?(分数:2.00)_甲(40 岁)是某市肉联厂职工。2010 年 7月 5日下午 3时许,甲到姐姐家,提出要带外甥乙(9 岁)去附近水库游泳。乙的母亲即甲的姐姐告诉甲,乙不会游泳,丁嘱甲要照看好乙。约 4时许,甲带乙到达水库,租了 2个救生圈,2 人一
12、起下水游泳约 1小时,而后一起上岸休息。休息片刻后,乙提出再次下水,甲开始不允许,经乙再三请求,甲拗不过只好同意。乙带一个救生圈下水,甲则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没有照看乙。乙下水游泳不久,因救生圈脱落而沉入水中,岸上的人发现后,喊叫起来,甲一看急忙下水施救,但已找不到人,后乙从水中浮出,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诊断乙系溺水死亡。后甲被抓获。甲归案后,又主动交代,2008 年 6月的某一天,当他翻晒自家草垛时,曾一铁叉戳在躲在麦草堆里睡觉的一流浪汉的胸部上,当他发现流浪汉呻吟呼救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流浪汉身上拔下铁叉便走,后流浪汉被过路人发现并送往医院,由于医务人员
13、过失,未给予及时抢救,流浪汉失血过多而死亡。在回家时,甲发现自家院墙边上有人影闪动,怀疑是邻居丙发现了自己的行为,于是举起铁叉就朝那边刺去,后来甲才发现原来刺中的是一头猪。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分数:8.00)(1).对乙的死亡,甲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分数:2.00)_(2).甲一叉刺中流浪汉胸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甲的行为与流浪汉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为什么?(分数:2.00)_(3).对流浪汉死亡的结果,甲在主观上持何种心理态度?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分数:2.00)_(4).对于刺中猪的行为,甲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分数:2.00)
14、_五、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24.试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分数:2.00)_25.试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分数:2.00)_26.试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分数:2.00)_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 9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1.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区别在于( )。(分数:2.00)A.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到,是否凭借一定条件可以避免B.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希望的、积极追求的,还是放任的、置之不理的C.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
15、和措施D.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有预见,是否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 解析:解析:意外事件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在行为当时对损害结果都没有预见到,区别的关键是看行为人应当不应当认识到,有没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意外事件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出现是没有预见到,而且在当时的具体环境和情形下,也不能要求他预见到,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结果的出现对他而言是意外。可见,选 D项。A 项表述的情形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关键区别;B 项表述的情形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关键区别;C 项表述的情形是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关键区别。2.下列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表述,错误的是
16、( )。(分数:2.00)A.故意犯罪中都存在犯罪目的,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 B.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犯罪动机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解析:解析:本题为选非题。直接故意犯罪都包含有犯罪目的,但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可见,A 项表述错误。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其中,故意或者过失是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而目的和动机则不属于必要要素。可见,B 项表述正确。直接故意存在犯罪动机,但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则不存在犯罪动机。可见,C 项表述正确。犯罪目的偏
17、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可见,D 项表述正确。3.张某,15 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 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 17条第 2款规定,已满 14周岁不满 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规定,张某对绑架罪不负刑事责任。但要注意,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是 8种犯罪行为,而不是 8个罪名。15 周岁的人对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对杀害人质的行为应当承担
18、刑事责任。可见,选 B项。4.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刑法分则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单位犯罪指的是法人犯罪 解析:解析:有的犯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如伪造货币罪、盗窃罪等;有的犯罪只能由单位构成,如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有的犯罪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该罪,那么自然人当然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故 A项表述正确。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只
19、能按照自然人犯罪来处理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可见,B 项表述正确。单位犯罪不能等同于法人犯罪,法人犯罪仅仅是单位犯罪的一部分。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可见,C 项表述正确,D 项表述错误。5.张某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皮缝制的帽子,去深山老林之中捡拾蘑菇。后天空下起大雪,张某到一棵大树下蹲着避雪。而来山林打猎的王某恰好途经此地,远远望去,误以为张某是雪豹,便欣喜若狂,开枪射击,张某中枪身亡。则王某的主观心态是( )。(分数:2.00)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 解析:解析:从本题题干表述的情形分析,王某显然没有意识到他所射击的是一个人
20、,所以应当排除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因为这两者行为人都有认识。故排除 A、B 项。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的相同点在于行为人都没有认识,区分的关键在于这种无认识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可以避免则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如果不能避免则是意外事件。本题中,张某身着貂皮头戴鹿皮帽,蹲在树下,天上下着大雪,王某又“远远望去”,同时地点又在深山老林中,而且还是去打猎,很难期待王某预料到他看到的可能会是一个人,因此应当认定王某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只能是意外事件。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6.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 )。(分数:2.00)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
21、犯罪主观方面 解析:解析:犯罪构成是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组成的。可见,备选项应全选。7.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乙的死亡是甲不能预见的,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D.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解析:解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为标准,因此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当进行客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法律硕士 专业 基础课 刑法学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