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9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85432       资源大小:72.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9及答案解析.doc

    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 9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1.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区别在于( )。(分数:2.00)A.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到,是否凭借一定条件可以避免B.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希望的、积极追求的,还是放任的、置之不理的C.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和措施D.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有预见,是否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2.下列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故意犯罪中都存在犯罪目的,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

    2、犯罪目的B.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犯罪动机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3.张某,15 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4.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刑法分则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单位犯罪指的是法人犯罪5.张某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

    3、皮缝制的帽子,去深山老林之中捡拾蘑菇。后天空下起大雪,张某到一棵大树下蹲着避雪。而来山林打猎的王某恰好途经此地,远远望去,误以为张某是雪豹,便欣喜若狂,开枪射击,张某中枪身亡。则王某的主观心态是( )。(分数:2.00)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6.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 )。(分数:2.00)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7.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乙的死亡是

    4、甲不能预见的,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D.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8.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犯罪主体的是( )。(分数:2.00)A.行贿罪B.徇私枉法罪C.医疗事故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犯罪有( )。(分数:2.00)A.贪污罪B.受贿罪C.职务侵占罪D.挪用公款罪10.甲于 14周岁生日那天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绳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见后不予制止,眼睁睁看着甲将小孩勒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乙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B.甲与乙构成共同

    5、犯罪C.甲不负刑事责任,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D.乙不构成犯罪11.下列表述的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分数:2.00)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周岁的乙在非法拘禁他人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 6 000克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12.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分数:2.00)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不构成犯罪C.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D.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13.甲某酒后看到邻居乙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吵,于是拿起一块大石头,朝乙砸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反而击中自己的父亲,导致其父死亡。对某甲的行为的性

    6、质认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构成故意伤害罪B.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14.甲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吃饭时,其 3岁幼子突然抢要母亲的饭吃。甲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甲对其妻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B.甲对其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C.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D.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15.甲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

    7、潜入学校将校长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校长的秘书乙当做校长杀死。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行为对象错误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既遂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16.关于不作为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拟制的B.在不作为犯罪中,可以是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17.下列有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

    8、2.00)A.只要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B.危害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C.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也会存在因果关系D.偶然因果关系虽然会影响量刑,但对定罪则不会产生影响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18.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分数:2.00)_19.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分数:2.00)_20.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分数:2.00)_21.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数:2.00)_22.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分数:2

    9、.00)_四、案例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18.00)23.甲(15 周岁)喜好计算机。乙(16 周岁)在 A商场任售货员,是甲的朋友。甲欲盗窃 A商场计算机元器件,就到乙家密谋盗窃一事。乙开始不太同意,后在甲的鼓动下同意,并让甲准备充分点儿。次日晚上 12点多,甲、乙撬开商场后,偷得价值 4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在逃离现场时,乙为破坏现场,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子。在逃跑的路上,乙对甲说:“我把电炉插上了。”甲未吱声,事后才知道插电炉是为了放火。当夜,该商场被火烧毁。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知识分析甲、乙的行为性质及其处理,并说明理由。(分数:2.00)_贾某,男,24

    10、 岁,平日里好勇斗狠,崇尚暴力。2008 年 5月 13日,贾某手头缺钱,便计划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过路人手中抢一些首饰。当天晚上,刘某下班后回家,刚好经过贾某的“地盘”。贾某抡起手中的木棒向刘某的头上砸去,刘某当即昏倒。贾某把刘某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后便逃离现场。李某下班经过此地,看见有一人晕倒在地,头部还在流血。于是赶紧将刘某抱到公路旁边,并伸手去拦截过往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杜某看见刘某头部都是血,怕沾上官司赶紧开车离开。出租车司机傅某停车后,李某将刘某抱上车后,自己并未上车,也未付钱,并转身离去。傅某非常生气,但还是发动车辆向医院驶去。半途中傅某越想越生气,便将车开到偏僻的地方,并将刘某

    11、从车中抱出放在地上。第二天刘某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分数:8.00)(1).贾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分数:2.00)_(2).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为什么?(分数:2.00)_(3).杜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分数:2.00)_(4).傅某的行为构成何种行为的犯罪?为什么?(分数:2.00)_甲(40 岁)是某市肉联厂职工。2010 年 7月 5日下午 3时许,甲到姐姐家,提出要带外甥乙(9 岁)去附近水库游泳。乙的母亲即甲的姐姐告诉甲,乙不会游泳,丁嘱甲要照看好乙。约 4时许,甲带乙到达水库,租了 2个救生圈,2 人一

    12、起下水游泳约 1小时,而后一起上岸休息。休息片刻后,乙提出再次下水,甲开始不允许,经乙再三请求,甲拗不过只好同意。乙带一个救生圈下水,甲则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没有照看乙。乙下水游泳不久,因救生圈脱落而沉入水中,岸上的人发现后,喊叫起来,甲一看急忙下水施救,但已找不到人,后乙从水中浮出,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诊断乙系溺水死亡。后甲被抓获。甲归案后,又主动交代,2008 年 6月的某一天,当他翻晒自家草垛时,曾一铁叉戳在躲在麦草堆里睡觉的一流浪汉的胸部上,当他发现流浪汉呻吟呼救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流浪汉身上拔下铁叉便走,后流浪汉被过路人发现并送往医院,由于医务人员

    13、过失,未给予及时抢救,流浪汉失血过多而死亡。在回家时,甲发现自家院墙边上有人影闪动,怀疑是邻居丙发现了自己的行为,于是举起铁叉就朝那边刺去,后来甲才发现原来刺中的是一头猪。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分数:8.00)(1).对乙的死亡,甲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分数:2.00)_(2).甲一叉刺中流浪汉胸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甲的行为与流浪汉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为什么?(分数:2.00)_(3).对流浪汉死亡的结果,甲在主观上持何种心理态度?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分数:2.00)_(4).对于刺中猪的行为,甲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分数:2.00)

    14、_五、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24.试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分数:2.00)_25.试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分数:2.00)_26.试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分数:2.00)_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 9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1.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区别在于( )。(分数:2.00)A.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到,是否凭借一定条件可以避免B.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希望的、积极追求的,还是放任的、置之不理的C.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

    15、和措施D.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有预见,是否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 解析:解析:意外事件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在行为当时对损害结果都没有预见到,区别的关键是看行为人应当不应当认识到,有没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意外事件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出现是没有预见到,而且在当时的具体环境和情形下,也不能要求他预见到,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结果的出现对他而言是意外。可见,选 D项。A 项表述的情形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关键区别;B 项表述的情形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关键区别;C 项表述的情形是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关键区别。2.下列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表述,错误的是

    16、( )。(分数:2.00)A.故意犯罪中都存在犯罪目的,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 B.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犯罪动机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解析:解析:本题为选非题。直接故意犯罪都包含有犯罪目的,但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可见,A 项表述错误。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其中,故意或者过失是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而目的和动机则不属于必要要素。可见,B 项表述正确。直接故意存在犯罪动机,但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则不存在犯罪动机。可见,C 项表述正确。犯罪目的偏

    17、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可见,D 项表述正确。3.张某,15 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 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 17条第 2款规定,已满 14周岁不满 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规定,张某对绑架罪不负刑事责任。但要注意,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是 8种犯罪行为,而不是 8个罪名。15 周岁的人对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对杀害人质的行为应当承担

    18、刑事责任。可见,选 B项。4.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刑法分则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单位犯罪指的是法人犯罪 解析:解析:有的犯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如伪造货币罪、盗窃罪等;有的犯罪只能由单位构成,如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有的犯罪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该罪,那么自然人当然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故 A项表述正确。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只

    19、能按照自然人犯罪来处理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可见,B 项表述正确。单位犯罪不能等同于法人犯罪,法人犯罪仅仅是单位犯罪的一部分。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可见,C 项表述正确,D 项表述错误。5.张某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皮缝制的帽子,去深山老林之中捡拾蘑菇。后天空下起大雪,张某到一棵大树下蹲着避雪。而来山林打猎的王某恰好途经此地,远远望去,误以为张某是雪豹,便欣喜若狂,开枪射击,张某中枪身亡。则王某的主观心态是( )。(分数:2.00)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 解析:解析:从本题题干表述的情形分析,王某显然没有意识到他所射击的是一个人

    20、,所以应当排除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因为这两者行为人都有认识。故排除 A、B 项。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的相同点在于行为人都没有认识,区分的关键在于这种无认识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可以避免则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如果不能避免则是意外事件。本题中,张某身着貂皮头戴鹿皮帽,蹲在树下,天上下着大雪,王某又“远远望去”,同时地点又在深山老林中,而且还是去打猎,很难期待王某预料到他看到的可能会是一个人,因此应当认定王某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只能是意外事件。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6.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 )。(分数:2.00)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

    21、犯罪主观方面 解析:解析:犯罪构成是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组成的。可见,备选项应全选。7.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乙的死亡是甲不能预见的,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D.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解析:解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为标准,因此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当进行客观

    22、的判定。本案中,甲推乙,乙因心脏病倒地而亡。对此,不能以甲不知道乙患有心脏病或者未曾预见到推乙一下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为借口,而否认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可见,B 项表述错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虽有因果关系,但乙患有心脏病并不是甲能够预见的,因而甲的行为引起乙死亡结果的发生,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可见,A、C 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正确。8.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犯罪主体的是( )。(分数:2.00)A.行贿罪B.徇私枉法罪 C.医疗事故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解析:解析:行贿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故不选 A项。徇私枉法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包括负有侦查、检察、审判和监管职责的工作人

    23、员。故选 B项。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由医务人员构成,包括国家、集体医疗单位的医生、护士、药剂人员,以及经主管部门批准开业的个体行医人员。故选 C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故不选 D项。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犯罪有( )。(分数:2.00)A.贪污罪 B.受贿罪 C.职务侵占罪D.挪用公款罪 解析:解析:贪污罪、受贿罪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都是国家工作人员,故选 A、B、D 项。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限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故不选 C项。10.甲于 14周岁生日那天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绳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见后不予制止,眼睁睁看

    24、着甲将小孩勒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乙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B.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C.甲不负刑事责任,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D.乙不构成犯罪 解析:解析:甲用绳子勒人时,过路人乙并没有救助义务,因而乙的行为不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不构成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条规定,刑法第 1 7条规定的“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 2天起算。据此,甲在其生日当天实施杀人行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因而对其杀人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可见,选 C、D 项。11.下列表述的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分数:2.00)A.

    25、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15周岁的乙在非法拘禁他人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 6 000克 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解析:解析:刑法第 17条第 2款规定,已满 14周岁不满 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选 C项。根据刑法第 292条、第 238条规定,聚众斗殴过程中致人死亡和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的,属于转化犯,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定罪处罚。刑法第 236条规定,奸淫不满 14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综合刑法

    26、第 17条第 2款、第 238条、第 292条的规定,选 A、B、D 项。12.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分数:2.00)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不构成犯罪C.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D.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 解析:解析:甲的行为属于手段认识错误,对于手段认识错误,一般认定为故意犯罪(未遂)。可见,选C、D 项。13.甲某酒后看到邻居乙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吵,于是拿起一块大石头,朝乙砸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反而击中自己的父亲,导致其父死亡。对某甲的行为的性质认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构成故意伤害罪B.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

    27、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 解析:解析:甲的行为属于目标打击错误。尽管因伤害导致死亡的后果和自己欲伤害的人不一致,但是乙与自己的父亲都属于“人”的范围,因此这种不一致不影响对行为人罪责的认定。本题中,甲只是出于伤害的故意而导致死亡的后果,因此,应当成立故意伤害罪。14.甲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吃饭时,其 3岁幼子突然抢要母亲的饭吃。甲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甲对其妻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B.甲对其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C

    28、.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D.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解析:解析:本题表述中,行为人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其妻子被毒死的结果,而希望、积极追求这种结果发生,是直接故意。行为人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其儿子被毒死的结果,而不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并放任该结果发生,是间接故意。可见,A、B 项表述正确。15.甲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将校长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校长的秘书乙当做校长杀死。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行为对象错误 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既遂 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解析:解析:甲本想杀害校长却将其秘书乙当成校长

    29、杀死,这属于对象认识错误。对于此种情况,一般认为,甲本有杀人的故意并实施了杀人行为,完整地具备了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事实,构成犯罪既遂。尽管死亡的人和预定杀害的人不一致,但此种不一致并没有超出故意杀人罪对“有生命的人”的犯罪,属于具体对象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对实际发生的死亡结果承担故意罪责,这也是“法定符合说”的体现。可见,A、C 项表述正确。16.关于不作为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拟制的B.在不作为犯罪中,可以是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 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 D.刑法

    30、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解析:解析: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拟制的。故 A项表述错误。不作为犯罪是从行为角度对犯罪的划分,而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是从犯罪故意的角度对犯罪的划分,一个是从客观角度,一个是从主观角度,两者之间不矛盾,故不作为犯罪在主观上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可见,B 项表述正确。遗弃罪是典型的不作为犯罪,而且是纯正的不作为犯罪。可见,C 项表述正确。侵占罪中的拒不退还是行为人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表现,所以只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

    31、占有目的,即使客观上没有实施拒不退还的行为,也成立侵占罪。所以,不能认定侵占罪是不作为犯罪。可见,D 项表述错误。17.下列有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只要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B.危害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C.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也会存在因果关系 D.偶然因果关系虽然会影响量刑,但对定罪则不会产生影响解析:解析:确认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则不能把危害结果归咎于行为人。但是有了因果关系并不一定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为还

    32、有其他条件(如责任年龄、责任能力等)影响着刑事责任能力的承担,例如,未满 14岁的少年的杀人行为,少年的杀人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肯定有因果关系,但是因未满 14岁的人属于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故不能追究这位少年的刑事责任。可见,A 项表述错误,B 项表述正确。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如果履行自己的作为义务就能够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不履行该作为义务而致该结果发生的,认为具有因果关系。可见,C 项表述正确。一般说来,偶然因果关系会成为量刑考虑的因素。但在特殊情形下,偶然因果关系也会影响定罪,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不能说偶然因果关系对定罪绝对没有影响。可见,D 项表述错误。三、

    33、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18.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条件。这种义务主要来源于法律上的明文规定,行为人职务、业务上的要求,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以及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负有某种法律义务是不作为构成犯罪的前提。如果行为人虽有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或其他原因而不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也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或者根本没有

    34、造成危害结果,则不构成不作为犯罪。)解析:19.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单位犯罪的构成条件: 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成员实施的犯罪。单位犯罪必须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其负责人员决定实施,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其负责人员决定是

    35、单位整体犯罪意志的表现形式。 单位犯罪法律明文规定才负刑事责任。法律明文规定,即刑法分则条文的明确规定。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犯罪,但也有少数属于过失犯罪。 (3)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采取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但是,当刑法分则和单行刑法及其附属刑法规范另有规定不采取双罚制而采取单罚制的,则属于例外情况。)解析:20.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

    36、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包括: (1)对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刑法分则各条规定的犯罪,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其主观罪过形式当然是故意,并且不能理解为当然包括过失。只有当法律条文明示该条之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或者包括过失,过失才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这充分显示刑法是以惩罚故意犯罪为主,以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 (2)对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负刑事责任。刑法中所规定的过失犯罪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都必须以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为构成要件。换言之,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只有完成形态并且只处罚完成形态。这与故意犯罪不同,对于故意犯罪,不仅处

    37、罚其完成形态,而且处罚其未完成形态。 (3)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轻于故意犯罪。危害结果相同,但如果属于过失犯罪,则 处罚明显轻于故意犯罪。)解析:21.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禁止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包括积极的活动与消极的活动。 (2)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必须受人的意识和意志所支配,非受人的意识或意志支配的身体动静,无意识行为以及人在身体受到外力强制下形成的动作;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行为人无法履行其义务等等,

    38、都不能成为危害行为。 (3)危害行为是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的行为,这是危害行为的实质内容。)解析:22.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表现为如下情形: (1)假想非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对于假想非罪,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即由于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小,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可以酌情减轻罪责。 (2)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没有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对于假想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 (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

    39、解。行为人将其行为误认为此罪为彼罪,或者此刑为彼刑的,不影响定罪量刑。)解析:四、案例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18.00)23.甲(15 周岁)喜好计算机。乙(16 周岁)在 A商场任售货员,是甲的朋友。甲欲盗窃 A商场计算机元器件,就到乙家密谋盗窃一事。乙开始不太同意,后在甲的鼓动下同意,并让甲准备充分点儿。次日晚上 12点多,甲、乙撬开商场后,偷得价值 4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在逃离现场时,乙为破坏现场,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子。在逃跑的路上,乙对甲说:“我把电炉插上了。”甲未吱声,事后才知道插电炉是为了放火。当夜,该商场被火烧毁。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知识分析甲、

    40、乙的行为性质及其处理,并说明理由。(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甲不构成盗窃罪,乙构成盗窃罪: 乙是商场的售货员,具有一定的职务便利,但由于乙是晚上采取撬门的方式进入,并没有利用售货员职务之便,因此其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而非职务侵占罪。 甲不满 16周岁,乙已满 16周岁,因而甲对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而乙应当对其盗窃行为负刑事责任。 (2)甲不构成放火罪,乙构成放火罪: 乙为破坏现场插上电炉子并放上纸箱的行为,导致商场被焚毁,其纵火的主观故意心态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乙的行为构成放火罪。 甲在乙放火时并不知道乙在实施放火行为,甲并没有放火的主观故意心态,因此甲不构成放火罪。 (3

    41、)虽然甲不负刑事责任,但对甲应当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4)对乙应当以盗窃罪和放火罪实施数罪并罚。)解析:贾某,男,24 岁,平日里好勇斗狠,崇尚暴力。2008 年 5月 13日,贾某手头缺钱,便计划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过路人手中抢一些首饰。当天晚上,刘某下班后回家,刚好经过贾某的“地盘”。贾某抡起手中的木棒向刘某的头上砸去,刘某当即昏倒。贾某把刘某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后便逃离现场。李某下班经过此地,看见有一人晕倒在地,头部还在流血。于是赶紧将刘某抱到公路旁边,并伸手去拦截过往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杜某看见刘某头部都是血,怕沾上官司赶紧开车离开。出租车

    42、司机傅某停车后,李某将刘某抱上车后,自己并未上车,也未付钱,并转身离去。傅某非常生气,但还是发动车辆向医院驶去。半途中傅某越想越生气,便将车开到偏僻的地方,并将刘某从车中抱出放在地上。第二天刘某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分数:8.00)(1).贾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贾某构成抢劫罪,不另定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应以抢劫罪承担刑事责任。本题中,贾某用木棒打击刘某的头部,是为了抢劫刘某身上的财物,这种暴力行为属于抢劫罪的犯罪手段,不另定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解析:(2).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为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李某不构成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李某参与了对刘某的救助活动,但不能仅仅依此认定其已被法律赋予了救助到底的义务。实际上,通过李某的参与,原本处于偏僻角落的刘某最终到了傅某的出租车上,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9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