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4年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2004年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2004年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04 年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2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7,分数:14.00)1.名词解释 21-28 小题。(分数:2.00)_2.考迪罗(分数:2.00)_3.斯托雷平改革(分数:2.00)_4.宅地法(分数:2.00)_5.租借法案(分数:2.00)_6.霍尔赖伐尔协定(分数:2.00)_7.尼赫鲁主义(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8.简答题 31-34 小题。(分数:2.00)_9.简要叙述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分数:2.00)_10.试论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分数:2.0
2、0)_11.论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分数:2.00)_12.试述 19291933 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与后果。(分数:2.00)_2004 年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2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7,分数:14.00)1.名词解释 21-28 小题。(分数:2.00)_解析:2.考迪罗(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考迪罗是拉美地区的军事独裁者。考迪罗被引伸为“独裁者”,在拉丁美洲,凡以暴力摄取政权并借暴力维持独裁统治者皆称“军事考迪罗”。考迪罗代表拉丁美洲最反动的势力,和大庄园主在经济
3、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考迪罗主义几乎在独立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考迪罗统治是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政治统治形式,他们取得统治的方式是武装政变。考迪罗统治的实质是独立后各国地主阶级借以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考迪罗的主要依靠是教会和军队,考迪罗拥有无限的权利,他们任意修改宪法或终止宪法的实施,宣布军事管制;随意没收人民的财产,任意监禁、流放,甚至处死任何人。他们还搜刮民财,抢劫国库,贪污受贿。 但是,考迪罗们的表现除了他们的共性外,也还存有差别。有些考迪罗采取了一些有益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措施;有些考迪罗的强有力的统治,客观上阻止了一些国家的分裂;有些考迪罗在一
4、定程度上考虑到民众和印第安人的利益,被人称为“平民的考迪罗”。但是好的考迪罗终究是少数,而且有很大的偶然性。总之,考迪罗制只能使国家和人民经常陷入苦难和不安之中。)解析:3.斯托雷平改革(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斯托雷平改革是 20 世纪初期在俄国进行的土地改革。斯托雷平出身于俄国贵族。毕业于彼得堡大学。1884 年起在内务部供职,1902 年起相继担任格罗德诺省和萨拉托夫省省长。因镇压农民运动有功,1906 年起任内务大臣和大臣会议主席。策划并发动 1907 年“六三政变”,开始斯托雷平反动时期(19071911 年)。这一时期正是俄国内外交困的时期,革命的高潮正在酝酿,而且
5、俄国的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同君主专制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份地占有制共存,被资本主义前的关系的层层密网缠绕着。 在斯托雷平的统治期间,领导实施了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于 19061911 年推行的旨在摧毁村社制度、扶植富农经济的土地改革。1906 年 11 月 22 日,公布了关于对农民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现行法若干补充规定的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同时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这个法令于 1910 年 6 月 27 日由沙皇签署。成
6、为正式法律。1911 年 6 月 11 日,他又公布土地规划条例,规定份地不论是否预先确定为私产,凡是实行土地规划的地方,都自动变为私产。19061915 年期间,有 200 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破坏了传统的村社土地公有制,加速了农民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农村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解析:4.宅地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862 年美国总统 A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美国独立后,联邦政府对西部土地实行国有
7、化,并决定按地段分块出售,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偿还国债和满足土地投机者的要求。但出售土地单位面积大、价格高,西部移民无力购买,因而展开了长期争取无偿分配土地的斗争。由于南部奴隶主的阻挠,直到内战前,无偿授予移民土地的法案均被参议院否决。美国内战爆发以后,为取得内战的胜利和人民的支持,趁南部奴隶主的政治代表退出国会之机,林肯政府得以实现共和党提出的宅地纲领,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于 1862 年 2 月 28 日和 5 月 6 日先后通过了宅地法。5 月 20 日林肯颁布此项法令。 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 21 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从 1863 年 6 月 1 日起,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
8、了垦殖目的并缴纳 10 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 160 英亩(1 英亩=040 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 5 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宅地法还规定一项折偿条款,即如果登记人提出优先购买的申请,可于 6 个月后,以每英亩 125 美元的价格购买之。这一条款后来被土地投机者所利用。据统计,依据宅地法及其补充法令,联邦政府到 1950 年有 25 亿英亩土地授予移民。 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
9、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解析:5.租借法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41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大,美国日益受到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威胁。德国入侵西欧后,罗斯福政府为了美国自身的安全和防御,并扩大势力范围,确立战后世界中美国的领导地位,决定加强对处境困难、财政拮据的英国进行援助。1939 年底修改中立法,1940 年 12 月 17 日,罗斯福总统发表讲话,提出美国可以借出军火,1941 年 3 月 11 日,参、众两
10、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法案授权总统可以将 70 亿美元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该法案的通过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的重要步骤。据此,美国共向英、苏、法、中等几十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 500 多亿美元的物资,英帝国约占 60,苏联约占 20,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停止执行该法案。)解析:6.霍尔赖伐尔协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35 年 12 月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和法国外交部长赖伐尔签订的一个针对埃塞俄比亚的绥靖协定。
11、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相继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意大利、德国相继建立法西斯统治,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企图借机转嫁经济危机。意大利于 1935 年 10 月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军事入侵,从而打破了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违反了国际联盟的规定,但国际联盟的实际控制国英法等国却对意大利的侵略行为采取忍让纵容的绥靖政策。1935 年 12 月 78 日,霍尔与赖伐尔在巴黎会谈,拟定了“意大利一埃塞俄比亚冲突的共同解决提纲”。即统称的霍尔一赖伐尔协定。按照这个协定,埃塞俄比亚把欧加登省和提格雷省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还将南部划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和居留的地区;作为补偿
12、,埃塞俄比亚接受意属厄里特里亚的一条狭小的沿海地带及一个出海口阿萨布港。霍尔一赖伐尔协定的通过表明了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是以牺牲埃塞俄比亚的利益来安抚意大利,维护资本主义世界表面上的和平的秘密协定。但是,消息走漏,英法报纸在 9 日披露了协定的内容,舆论哗然。英国内阁决定牺牲霍尔,12 月 18 日霍尔辞职。赖伐尔不久也下了台。)解析:7.尼赫鲁主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尼赫鲁主义是二战结束后在印度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由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发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非拉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是举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旗帜。并且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各国的民族
13、主义认识日益加深,民族自觉精神口益加剧,在印度的代表是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虽然他自称是甘地主义的继承人,但他发展了甘地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主张,称为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主义排除了甘地主义中的许多宗教伦理内容,也没有把非暴力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他认为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的独立,1944 年尼赫鲁在监狱中写了印度的发现一书,指出在印度民族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能有最后的和平,虽然暂时的妥协和调整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任何被奴役的国家中民族自由是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他认为独立后的印度在领域上应继承英国在次大陆的殖民统治,所以在他的民族主义中还包含着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他主张
14、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主张各种反帝力量的联合和合作。在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表示不喜欢社会主义,但又认为解决世界和印度问题的唯一钥匙在于社会主义,还提出了如何使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任务,这使他的民族主义又加上民主社会主义的色彩。 尼赫鲁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取得民族独立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推动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印度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8.简答题 31-34 小题。(分数:2.00)_解析:9.简要叙述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 世纪中期以前,德国一直是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1
15、848 年的德意志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迫使德意志各邦不得不对资产阶级作出让步,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在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工商法令、货币、度量衡不同,关卡林立,限制了大工业的发展;商品输入国际市场时缺乏强大的国家力量的支持;国家不统一,无法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去实施侵略扩张行动,无法建立海外殖民地,由此资产阶级感到了统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统一道路上,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无产阶级的不成熟,他们不能领导德意志走向统一,因而德意志的统一只能走王朝战争的道路;在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奥地利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则较差,而普鲁士则具有
16、不可抗拒的优势,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得它能担当起统一的领导责任,因而普鲁士承担起了德国统一的任务;且在 1860 年的宪法纠纷中,以俾斯麦为首的容克地主成功地取得了国内形势的稳定,建立了稳定的国内政局。经过国内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俾斯麦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过程。 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首先是同丹麦进行的王朝战争。在丹麦和易北河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个公国,都是丹麦国王的私人领地,但荷尔施泰因也是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并且与石勒苏益格不可分的组成联盟,荷尔施泰因居民大多数是德意志人,而石勒苏益格居民大多是丹麦人,1863 年丹麦国王颁布了一部新的宪法,把石勒苏益格划人丹麦版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2004 厦门大学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世界 近现代史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