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类职业资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题-6及答案解析.doc
《【学历类职业资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题-6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历类职业资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题-6及答案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题-6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第一部分 选择题/B(总题数:0,分数:0.00)二、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0,分数:30.00)1.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新的奴役形式”的是_ A.黑格尔 B.欧文 C.圣西门 D.傅立叶(分数:1.00)A.B.C.D.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_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分数:1.00)A.B.C.D.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_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
2、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_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分数:1.00)A.B.C.D.5.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_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一元论和二元论(分数:1.00)A.B.C.D.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_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3、(分数:1.00)A.B.C.D.7.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_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分数:1.00)A.B.C.D.8.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_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分数:1.00)A.B.C.D.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是_ A.认识是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
4、尤限发展的过程(分数:1.00)A.B.C.D.10.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_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分数:1.00)A.B.C.D.1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_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B.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C.物质生产、政治制度、思想意识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制度(分数:1.00)A.B.C.D.1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_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
5、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分数:1.00)A.B.C.D.13.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_ A.经济基 B.生产力 C.经济命脉 D.科学技术(分数:1.00)A.B.C.D.14.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_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分数:1.00)A.B.C.D.15.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_ A.惟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6、 D.必要形式(分数:1.00)A.B.C.D.16.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是_ A.生产关系 B.经济规律 C.商品 D.货币(分数:1.00)A.B.C.D.1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_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分数:1.00)A.B.C.D.18.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_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分数:1.00)A.B.C.D.19.资本积累的实质是_ A.资本家用榨取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能力 D.推动社会进步(分数:1.00)A
7、.B.C.D.20.商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_ A.GWPWG B.PWGGWP C.WPWGGW D.WGGWPW(分数:1.00)A.B.C.D.2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_ A.(v+m)c B.(v+m)=c C.(c+v+m)=c+c D.(c+v+m)=(v+m)+(v+m)(分数:1.00)A.B.C.D.22.平均利润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表现为全部_ A.预付资本的产物 B.不变资本的产物 C.固定资本的产物 D.流动资本的产物(分数:1.00)A.B.C.D.23.在平均利润率既定且借贷供求也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影响利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_ A.社会心理因素 B.政府
8、的经济政策 C.习惯和法律传统 D.风险因素(分数:1.00)A.B.C.D.24.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_ A.股息和贷款利息率 B.股息和汇率 C.股息和存款利息率 D.存款利息率和贷款利息率(分数:1.00)A.B.C.D.25.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_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自然分工的发展 C.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数:1.00)A.B.C.D.26.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_ A.促进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B.维持高就业率 C.保证财政的收入大于支出 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分数:1.00)A.B.C.D.27.组成美国波音 747
9、客机的 600 万个零部件是由美国及另外 6 个国家的 1100 家大型企业和 15000 家中小企业共同生产这一事实,表明了_ A.商品的国际化 B.生产的全球化 C.贸易的全球化 D.资本的全球化(分数:1.00)A.B.C.D.2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面世的著作是_ 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 C.法兰西内战 D.国家与革命(分数:1.00)A.B.C.D.2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_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数:1.00)A.B.C.D.30.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_ A.社会主义远大理想 B.共
10、产主义远大理想 C.无产阶级远大理想 D.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分数:1.00)A.B.C.D.三、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20.00)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_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分数:2.00)A.B.C.D.3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_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分数:2.00)A.B.C.D.
11、33.认识的主体包括_ A.个体 B.群体 C.企业主体 D.人类整体(分数:2.00)A.B.C.D.34.真理的功能主要有_ A.指导实践的功能 B.再认识的功能 C.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D.指导理论的功能(分数:2.00)A.B.C.D.35.在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的内容的有_ 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地下各种矿(分数:2.00)A.B.C.D.3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_ A.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 C.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
12、化(分数:2.00)A.B.C.D.37.资本主义商业利润_ A.实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包括在商业资本家所经营商品的购买价格与销售价格的差额之中 C.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产业工人的关系 D.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分数:2.00)A.B.C.D.38.战后资本输出的重要特点是_ A.多采取“援助”的方式输出资本 B.在输出流向上发展为多方向输出 C.资本输出的附加条件比战前进一步减少 D.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地位日益提高(分数:2.00)A.B.C.D.39.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_ A.镇压一切反社
13、会主义敌对势力的反抗与破坏,防止外敌侵略和颠覆 B.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C.巩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公有制,领导与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D.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分数:2.00)A.B.C.D.40.下列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的_ 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数:2.00)A.B.C.D.四、B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B(总题数:0,分数:0.00)五、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41.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分数:6.00)_42.简述
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数:6.00)_43.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分数:6.00)_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分数:6.00)_45.简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分数:6.00)_六、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6.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分数:10.00)_47.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分数:10.00)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题-6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第一部分 选择题/B(总题数:0,
15、分数:0.00)二、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0,分数:30.00)1.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新的奴役形式”的是_ A.黑格尔 B.欧文 C.圣西门 D.傅立叶(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 19 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其中,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新的奴役形式”;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社会地狱”、“复活的奴隶制”;欧文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他把私有制、宗教、婚姻形式看成是现存的资本主义的“三位一体”的祸害。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16、。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_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_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
17、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_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的要点是辩证法观点的相关知识,属于需要识记的内容,请考生熟记此知识点。5.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_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一元论和二元论(分数:1.00)A.B.C. D.
18、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_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7.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_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
19、会实践。8.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_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是指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是_ A.认识是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D.认识、实践、
20、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尤限发展的过程(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里讲的循环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人的认识运动既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10.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_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分数:1.00)A.B.C. D.解析:解
21、析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1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_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B.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C.物质生产、政治制度、思想意识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制度(分数:1.00)A. B.C.D.解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历 职业资格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考题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