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 中考真题物理 一、选择题 1.电阻的单位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位物理学家而命名的 ( ) A. 牛顿 B. 欧姆 C. 帕斯卡 D. 安培 解析: A、物理学上用牛顿的名字命名了力的单位,不合题意; B、物理学上用欧姆的名字命名了电阻的单位,符合题意; C、物理学上用帕斯卡的名字命名了压强的单位,不合题意; D、物理学上用安培的名字命名了电流的单位,不合题意 。 答案: B 2.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分子间仅存在吸引力,不存在排斥力 B.在质子、电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质子 C.根据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 8 万光年,可知光年是时间单位 D.科学家在研
2、究物质内部结构时,常应用建立 “ 模型 ” 的方法 解析: A、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 此选项错误;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部分,电子质量非常小,所以原子尺度最大,质子次之,电子最小 。 此选项错误; C、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1光年=310 8m/s3600s24365= 9.460810 15m=9.460810 12km。 此选项错误; D、科学家常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对物质结构进行研究 。 此选项正确 。 答案: D 3.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 A. 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 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
3、鼓面 C.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 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解析: A、用湿手摩擦杯口,水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生的音调 不同,不符合题意; B、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会增大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能改变频率,不能改变音调,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振动 的快慢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 游戏中的 “ 手影 ” B. 钢勺在水面处 “ 折断 ” C. 山峦在水中的 “ 倒
4、影 ” D. 雨后天空中的 “ 彩虹 ” 解析: A、游戏中的 “ 手影 ”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 故 A不合题意 。 B、钢勺在水面处 “ 折断 ” ,是光通过水面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 B不合题意 。 C、山峦在水中的 “ 倒影 ” 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 C符合题意 。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 D 不合题意 。 答案: C 5.以下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 A.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约为 30mm B.适合人洗澡的水温约为 70 C.
5、一本物 理教科书的质量约为 250g D.教室内一盏日光灯工作时的电流约为 1A 解析: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 18cm,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比 18cm大得多,在 30cm=300mm左右 。 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 37 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 40 左右,不可能达到70 。 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一个苹果的质量在 200g左右,物理教科书的质量比 200g大一些,在 250g左右 。 此选项符合实际; D、电冰箱正常工作的电流在 1A左右,教室中日光灯工作时的电流比 1A小得多,在 0.2A左右 。 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 答案:
6、 C 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是 ( ) A.射出枪膛的子弹,仍能在空中飞行 B.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竖直方向落下 C.行驶中的汽车紧急刹车后,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D.站立在静止的汽车上的人,当车突然向前启动,人会向后摔倒 解析: A、子弹由于惯性保持射出时的速度所以仍能在空中飞行,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 故A 不合题意; B、苹果沿竖直方向下落,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不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故 B符合题意; C、从行驶中的汽车上跳下来的人,容易摔倒是因为人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故 C不合题意; D、因为原来汽车和乘客都处于静止状态,当汽车突然开动时,汽车
7、向前运动,而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人会向后倾倒;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故 D 不合题意 。 答案: B 7.图中正在使用的机械,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 ) A. B. C. D. 解析: 钓鱼竿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羊角锤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筷子在使 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核桃夹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 综上所述,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 答案: A 8.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J/(kg ) 水 4.210 3 铝 0.8810 3 煤油、冰 2.110 3
8、 干泥土 0.8410 3 沙石 0.9210 3 铜 0.3910 3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可能相同 B.在阳光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C.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昼夜温差大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解析: A、不同种物质比热容可能相同,如煤油和冰的比热容相同,此选项错误; B、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湿泥土的比热容比干泥土要大一些 。 在阳光照射下,由公式 t=可知,干泥土温度升高的更快 。 此选项错误; C、沿海地区水多;内陆地区水少、沙石多 。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
9、,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沿海地区昼夜的温差小 。 此选项错误;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由于铝的比热 容比铜的比热容大,根据吸热公式 Q=cmt 可判断,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 此选项正确 。 答案: D 9.将一个密度为 0.910 3kg/m3的实心小球,先后浸没在水和酒精中,松开手后,小球静止时,排开水和酒精的体积分别为 V1和 V2,小球在水和酒精中所受的浮力分別为 F1和 F2。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酒精 =0.810 3kg/m3)( ) A.V1: V2=1: 1 F1: F2=5: 4 B.V1: V2=4: 5 F1: F2=1: 1 C.V
10、1: V2=9: 10 F1: F2=9: 8 D.V1: V2=8: 9 F1: F2=10: 9 解析: 设小球的质量为 m, 因为 球 水 ,所以将小球浸没在水中,松开手后,小球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则浮力F1=G=mg,又因为 F 浮 = 液 gV 排 ,所以排开水的体积 V1= = = = , 因为 球 酒精 ,所以将小球浸没在酒精中,松开手后,小球静止时沉底,则根据 = 可得,排开酒精的体积 V2=V 球 = , 所以,排开水和酒精的体积之比为: = = = =9: 10; 小球在水和酒精中所受的浮力之比: = = = =9: 8。 答案: C 10.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运用控制变量
11、法,通过现察现象即可比较酒精和碎纸热值的大小,为完成实验,要求 ( ) A.酒精和碎纸的质量相同,两只烧杯内水的质量相同 B.酒精和碎纸的质量不同,两只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 C.酒精和碎纸的质量相同,两只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 D.酒精和碎纸的质量不同,两只烧杯内水的质量相同 解析: 实验时为了控制变量,应用天平分别测出等质量的酒精和碎纸屑,将其放入装置中的燃烧皿内; 因燃料的热值不能直接测量,但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被水吸收,从而使相同质量的水温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水升高的温度 )来比较燃料热值的大小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中要控制酒精和碎纸的质量相同,两只烧杯内水的质
12、量相同,故 A正确 。 答案: A 11.用水平拉力先后两次拉着重为 20N的同一物体,沿同一水平面做直线运动 。 第一次拉力为 10N,物体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对物体做了 20J的功;第二次将拉力增大为 20N,拉力对物体做了 48J的功 。 分析两次做功过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第 一次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10N,物体运动了 lm B.第一次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20N,物体运动了 2m C.第二次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10N,物体运动了 2.4m D.第二次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20N,物体运动了 4.8m 解析: AB、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水平方向受拉力和摩擦力作
13、用,并且二力是一对平衡力,故物体受到的拉力: F=f=10N;根据 W=Fs可知,第一次物体通过的距离 s1= =2m,故 AB 错误; CD、若增大拉力,而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没有改变,因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变,仍为 10N;根据 W=Fs可知,第二次物体通过的距离 s2= = =2.4m,故 C正确、 D错误 。 答案: C 12.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 R1是定值电阻, R2是滑动变阻器 。 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由一端移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电路中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滑动变阻器滑片由一端移到另一端的过程中 ( ) A.电路总功率的最小值为 1.8
14、W B.电路总功率的最大值为 5.4W C.定值电阻电功率的最小值为 1.35W D.定值电阻电功率的变化为 4.05W 解析: 由图一可知,滑片在左端时,电压表被短路,示数为 0,电流为 I 左 =1.2A, 滑片在右端时,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 滑 =4.5V,电流为 I 右 =0.3A,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 U=I 左 R1 U=I 右 R1+U 滑 两式联立: I 左 R1=I 右 R1+U 滑 , 解得 R1=5 , U=6V, 电路总功率的最小值: P 小 =UI 右 =6V 0.3A=1.8W,故 A正确; 电路总功率的最大值: P 大 =UI 左 =6V 1.2A=
15、7.2W,故 B错误; 定值电阻电功率的最小值: P1小 =I 右 2R1=(0.3A)25= 0.45W,故 C错误; 定值电阻电功率的最大值: P1大 =I 左 2R1=(1.2A)25= 7.2W, 定值电阻电功率的变化: P=P 1大 P1小 =7.2W 0.45W=6.75W,故 D错误 。 答案: A 二、填空题 13.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 种,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解析: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两种, 一种是跟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正电荷, 一种是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负电荷; 由电荷
16、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答案: 两 排斥 吸引 14.夏天,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 (1)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上粘着许多 “ 白花花的粉 ” ; (2)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 “ 白气 ” ; (3)把冰棒放进玻璃杯 。 不一会儿 。 玻璃杯的外壁就出了 “ 汗 ” ; (4)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 “ 水 ” 。 以上发现中,物态变化名称相同的有 (填序号 ),这种物 态变化名称叫做 。 小明还发现虽然冰棒很凉,但拿冰棒棍的手没有这样的感觉,原来冰棒棍是用木材制成的,这表明木材具有较差的 性 。 解析: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棒
17、,直接凝华形成了固态小冰晶,看起来像 “ 白花花的粉 ” 。 (2)剥去包装纸,冰棒冒出的 “ 白气 ”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 (3)把冰棒放进玻璃杯后,由于热传递,所以茶杯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杯,对它放热液化形成了液态小水滴,看起来像 “ 汗 ” 。 (4)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 “ 水 ” ,冰棒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 以上发现中,物态变化名称相同的有 (2)(3),这种物态变化名称叫做液化 。 (5)冰棒棍用木材制成的,这是因为木材具有较差的导热性 。 答案: (2)(3) 液化 导热 15.小明测量土豆块的密度,他先用调节
18、好的天平测量土豆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土豆块的质量为 g。 他用量筒测量土豆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 。 则这块土豆的密度为 g/cm3.将土豆切成大小不等的两 块,则大块土豆的密度 小块土豆的密度 (选填 “ 大于 ” 、 “ 等于 ” 或 “ 小于 ” )。 解析: 图甲中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土豆的质量 m=20g+2.8g=22.8g; 图乙中水的体积为 20cm3,水和土豆的总体积 40cm3,土豆的体积 V=40cm3 20cm3=20cm3; 土豆的密度 = = =1.14g/cm3。 一块土豆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无论哪一块,物
19、质种类、状态和温度都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大块土豆的密度等于小块土豆的密度 。 答案: 22.8 1.14 等于 1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实验 。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发光的小灯泡放在 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解析:由图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50cm 40cm=10cm。 答案: 10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 (选填 “ 放大 ”
20、 、 “ 等大 ” 或 “ 缩小 ” )。 解析: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 15cm,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2f u 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放大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 应将蜡烛向 (选填 “ 左 ” 或 “ 右 ” )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 解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右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 上的像由淸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观清晰
21、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选填 “ 近视 ” 或 “ 远视 ” )。 解析: 向右移动光屏又发观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 答案: 凹 近视 17.如图所示,搬运工人用滑轮将重为 425N的重物匀速提升 4m,所用拉力为 250N,时间为20s。 则此过程中有用功是 J,额外 功是 J,拉力的功率是 W,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 解析: 工人做的有用功: W 有用 =Gh=180N2m=1700J , 因为使用的是动滑轮,所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江苏省 南京市 中考 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