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类职业资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7及答案解析.doc
《【学历类职业资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历类职业资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7及答案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7,分数:100.00)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的是_(分数:3.00)A.事前可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B.事前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C.事前可预见的自然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D.事前不能避免的自然灾害2.在中国法学研究领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同环境法或者环境保护法的内涵和外延_(分数:3.00)A.完全一致B.基本一致C.完全不同D.差别很大3.受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政策性的影响,美国 1969 年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综合性立法直接被命名为_(分数:3.00)A.国家环境政策法B.
2、国家政策环境法C.国家环境政策实施法D.国家环境政策宣言4.在社会面对金融危机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_(分数:3.00)A.更为严格B.比较宽松C.松紧适中D.一如平时5.被称为环境保护耳目的是_(分数:3.00)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执法D.环境监测6.下列属于理论上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的分类的是_(分数:3.00)A.基础的直接的目的和最终的目的B.基础的间接的目的和最终用的目的C.阶段性的目的和最终的目的D.初始的目的和阶段性的目的7.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最终目的为_(分数:2.00)A.促进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B.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3、高C.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可持续发展8.自_确立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立法目的以来,后续制定或修订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中,均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立法目的。(分数:2.00)A.1989 年修改颁布的环境保护法B.1998 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C.1999 年修改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D.2000 年修改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9.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2.00)A.在全国人大宣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环境污染防治立法被归到行政法部门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自然资源立法被归到了经
4、济法部门D.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合理分割,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10.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的根据是_(分数:2.00)A.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B.十八大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报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制定环境保护法的决议11.下列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2.00)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政府干预手段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体现并且法制化的结果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许多国家被视为行政法的组成部分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政府主导性和政策性的特征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行政法的立法目的相同12.下列属于国
5、际环境法中的权利义务主体的是_(分数:2.00)A.国家和政府间组织B.国家和非政府间组织C.国家和个人D.国家和国际组织13._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部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二十多年来对依法保护环境与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分数:2.00)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B.环境保护法C.环境污染防治法D.环境综合治理法14.下列关于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法律的立法宗旨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2.00)A.侧重于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B.侧重于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C.侧重于经济价值D.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不断深化而发生转变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2.00)A.自然保护法律通常具有多元的价值目标B.自然资源法
6、律通常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作为唯一价值C.我国在自然保护法律的制定方面比较成熟D.自然资源法律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16.下列对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在内的公益诉讼进行原则性规定的是_(分数:2.00)A.民事诉讼法B.刑事诉讼法C.行政诉讼法D.ABC 项均正确17.因其具体、可操作性强而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是_(分数:2.00)A.专门性环境资源保护法律B.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C.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规章D.综合性环境资源保护法律18.下列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2.00)A.早期的立法主要强调平等主体间的环境利用关系B.早期的立法主要强调政府和
7、公众之间的环境利用关系C.早期的立法主要强调政府和开发利用者之间的环境利用关系D.现在的立法主要强调平等主体之间的环境利用关系19.与一般社会关系相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_(分数:2.00)A.建立在环境利用行为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B.建立在环境利用行为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C.建立在环境保护行为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D.建立在环境保护行为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20._是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受益者,是本能利用环境的主体。(分数:2.00)A.公民B.环境保护团体C.国家D.国家机关21.环境保护组织是_(分数:2.00)A.由政府设立的国家机关B.由政府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C.由公民自发成立的公司法
8、人D.由公民自发成立的社会团体22._年,萨克斯教授出版了保卫环境公民行动战略一书,首次根据公共信托原理提出了“环境权”理论。(分数:2.00)A.1960B.1965C.1968D.197023.我国规定公众“环境权益”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首见于_(分数:2.00)A.1989 年环境保护法B.1999 年海洋环境保护法C.2000 年大气污染防治法D.2002 年环境影响评价法24.下列关于公众环境权益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2.00)A.公众环境权益是公民基本权利中与享受优美环境相关的、非独占性的权利和利益的集合B.公众环境权益是公民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享有的不受他人干扰和侵害的权利
9、与利益C.任何改变环境状况的行为都可能侵害公众的环境权益D.公众在私权意义上适用环境权益的前提是妨害或侵害的实际发生25.环境权在公民要求国家保护环境或者据以参与环境监督和管理的意义上使用时,主要具有_(分数:2.00)A.共益权的性质B.私权的性质C.公权的性质D.以上三项具有体现26.当表现为不特定多数的自然人特有的权利受到不当决策行为或者开发利用行为侵害时,公众可以通过环境公益诉讼请求加害人为一定行为,这些行为不包括_(分数:2.00)A.消除危险B.排除妨害C.恢复原状D.接受惩罚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2.00)A.公民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B.当行政
10、机关审批的某项环境与资源行政许可直接关系公众重大利益的,利害关系人有被告知、陈述和申辩的权利C.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环境与资源行政许可决定公众无权查阅D.公众就规划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被政府审批或批复机关认真考虑,并获得相关说明的权利28.下列哪一项不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_(分数:2.00)A.检察机关B.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C.受到环境污染侵害的个人D.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29.我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属于_(分数:2.00)A.国家所有B.集体所有C.个人所有D.国家或集体所有30.各国以环境资源耗费补偿为中心建立了环境_制度,可以为
11、企业提供相关环境和经济信息,并反映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数:2.00)A.评价B.报告C.审计D.统计31.企业可以通过会计系统以及其他途径采集的环境信息以_报告的形式向外界披露,以公示其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程度。(分数:2.00)A.季度B.年度C.定期D.不定期32.从法理推演,可以认为中国公众的环境权益主要是建立在环境资源的_基础之上的。(分数:2.00)A.国家所有制B.个人所有制C.集体所有制D.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33.1983 年 12 月,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国务院根据当时的国情决定将_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下来。(分数:2.00)A.计划生
12、育B.环境保护C.耕地保护D.节约资源34.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主体是_(分数:2.00)A.各级人民政府B.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35.下列关于中国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个?_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2)地方政府的环境行政机构的构建与国务院不同 (3)地方的某些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事项可以由地方立法确立 (4)地方政府及其环境行政机构除了享有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所赋予的职权外,还享有地方立法赋予的执行地方环境保护事务的职权(分数:
13、2.00)A.1B.2C.3D.436.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_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分数:2.00)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国务院环保部门3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国务院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权?_(分数:2.00)A.对全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与协调B.对本部门、本系统各自在职权范围内行使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行为进行统一指导C.对国务院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各自在职权范围内行使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行为进行统一指导D.对各省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行为进行统一指导3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环境污染防治分工负责机关?_(分数:2.00)A.海洋行政主管部
14、门B.渔政渔港监督机关C.土地管理机关D.民航管理部门39.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_可以对与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分数:2.00)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人民政府D.公安机关4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_(分数:2.00)A.限制人身自由B.查封、扣押C.划拨存款、汇款D.冻结存款、汇款41.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且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以_(分
15、数:2.00)A.强制执行B.代履行C.执行罚D.收取滞纳金42.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处罚的种类不包括_(分数:2.00)A.限制人身自由B.罚款C.警告D.没收违法所得43.享有代表国家行使民事索赔的权利的部门是_(分数:2.00)A.各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政府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行使国家环境保护职权的部门44.人类为了基本生存而本能地利用环境要素及其产生的生态效益(本能利用行为),是_主张的自然权利(天赋人权)的思想渊源。(分数:2.00)A.古典自然法学派B.实证主义法学派C.历史主义法学派D.现实法学派45.以排放为特征的开发利用行为是_(分数:2.00)A.环境容量利用行为B.自
16、然资源利用行为C.环境容量利用行为或自然资源利用行为D.环境容量利用行为和自然资源利用行为46.主要以满足人类所有群体的基本生存为目标,利用环境提供的自然物质与生态效益的是_(分数:2.00)A.开发利用行为B.本能利用行为C.开发利用行为或本能利用行为D.开发利用行为和本能利用行为47.我国实行_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分数:2.00)A.统一监督管理B.分部门分工负责管理C.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分工负责管理相结合D.以上均不正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7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7,分数:100.00)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
17、要控制的是_(分数:3.00)A.事前可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 B.事前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C.事前可预见的自然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D.事前不能避免的自然灾害解析:解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的是可事前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以预防事前不可预见、不能克服和不能避免的自然灾害为目的的法律规范,理论上都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答案为 A。2.在中国法学研究领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同环境法或者环境保护法的内涵和外延_(分数:3.00)A.完全一致B.基本一致 C.完全不同D.差别很大解析:解析 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相关的概念主要有环境法、环境保护法等。在中国法学研究领域,环境
18、与资源保护法同环境法或者环境保护法的内涵与外延基本一致。答案为 B。3.受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政策性的影响,美国 1969 年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综合性立法直接被命名为_(分数:3.00)A.国家环境政策法 B.国家政策环境法C.国家环境政策实施法D.国家环境政策宣言解析:解析 美国 1969 年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综合性立法直接被命名为国家环境政策法。答案为 A。4.在社会面对金融危机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_(分数:3.00)A.更为严格B.比较宽松 C.松紧适中D.一如平时解析:解析 在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稳定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就比较严格;相反,在社会面对诸如金融危机等复杂的经济情势时
19、,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就比较宽松。答案为 B。5.被称为环境保护耳目的是_(分数:3.00)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执法D.环境监测 解析:解析 环境质量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好坏的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判断排污者是否行政违法的标准,环境监测被称为环境保护的耳目。离开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这些科技手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就难以实施。答案为 D。6.下列属于理论上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的分类的是_(分数:3.00)A.基础的直接的目的和最终的目的 B.基础的间接的目的和最终用的目的C.阶段性的目的和最终的目的D.初始的目的和阶段性的目的解析:解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立法者拟实现的
20、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理想和目标,是确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依据。理论上,可以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的,二是最终的目的。答案为 A。7.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最终目的为_(分数:2.00)A.促进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B.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可持续发展 解析: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最终目的逐渐演变为“可持续发展”。答案为 D。8.自_确立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立法目的以来,后续制定或修订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21、中,均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立法目的。(分数:2.00)A.1989 年修改颁布的环境保护法B.1998 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 C.1999 年修改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D.2000 年修改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解析:解析 自 1998 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确立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立法目的以来,后续制定或修订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中,均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立法目的。答案为B。9.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2.00)A.在全国人大宣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环境污染防治立法被归到行政
22、法部门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自然资源立法被归到了经济法部门D.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合理分割,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解析 目前,在全国人大宣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环境污染防治立法被归到行政法部门,而自然资源立法则被归到了经济法部门。这种对污染防治立法和自然资源立法的法律部门归属的处理虽然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它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为地割裂开来,否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从根本上来看不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答案为 D。10.我国环境
23、与资源保护法制定的根据是_(分数:2.00)A.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B.十八大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报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制定环境保护法的决议解析:解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因此,宪法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的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不得与宪法相违背。答案为 C。11.下列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2.00)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政府干预手段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体现并且法制化的结果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许多国家被视为行政法的组成部分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政府主导性和政策性的特征D.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历 职业资格 环境 资源 保护 法学 考题 1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