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模拟历史.docx
《2017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模拟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模拟历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7 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1.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 ) 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D.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解析: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关系具有 “ 理所当然 ” 的特征,是由于儒学从血缘关系这一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的起点出发,推及君臣关系,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 D 项正确。君臣关系、社会关系并非都具有血缘关系, A、 B 两项错误;材料强调以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并 不能说明是否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
2、 C 项错误。 答案: D 2.有学者认为: “ 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 ,组织越严密。 ” 由此可知 (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本题考査历史解释能力,与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大趋势的史实有所不同,必须紧扣材料作答。 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 项
3、由 “ 无法解脱的困境 ” 可知正确; C 项表述过于绝对; D 项不符合的主旨。 答案: B 3.清王昱东庄论画说: “ 学问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 ,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 该绘画理论 (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解析:该绘画理论强调,绘画先要端庄品德,方能体现作品的正大光明,并强调 “ 画如其人 ” ,体现的是理学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 A 项正确。材料 无法体现 “ 文人画 ” ,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对绘画品
4、质的影响,不能说明绘画者都具有高尚的品德, C 项错误; “ 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 强调的是文章、绘画都体现人的品德修养程度,不是对绘画、文学地位的界定, D 项错误。 答案: A 4.有学者著文指出, 16 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 “ 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 ” ,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 16 世纪前后的中国 ( ) A.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经济政策 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解析:材料表明, 16 世
5、纪前后的中国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例如土地买卖的自由、租佃关系的灵活等,但政府却一直压制商业的发展而没有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说明经济政策失调抑制了社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商人阶层深受权力 阶层的制约、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均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 。 答案: B 5.有研究表明,在 1842 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 城市。 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 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6、 ( )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农村经济的凋敝 D.城乡差距的扩大 解析: 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由于这些新的经济因素首先出现在城市,而后向农村扩展,导致了城市领导农村局面的形成,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水平、农村 经济状况、城乡经济差距的前后对比情况,故 B、 C、 D 三项错误。 答案: A 6.维新思想家严复说: “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
7、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 严复此言旨在 ( )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 衰 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不同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 D 项正确。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解释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原因、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属于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材料的内容,均 不是 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 A、 B、 C 三项错误。 答案: D 7.2017 年 1 月 11 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 20l7 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
8、“ 十四年抗战 ” 概念, “ 八年抗战 ” 一律改为 “ 十四年抗战 ” 。 “ 十四年抗战 ” 主要是基于 ( ) A.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解析: “ 七七事变 ” 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具有连续性,中华民族的抗战始于 “ 九一八事变 ” ,与 “ 七七事变 ” 后的抗战是一个整体, “ 十四年抗战 ” 更能展现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故 C 项正确。东北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不足以体现抗日战争的整体性, A 项错误; “ 九一八事变 ” 后开始抗战的并非只有中国共产党, B 项错误; “ 十四年抗战
9、” 能够体现中国抗战的长久性,但无法说明其是否 “ 悲壮 ” , D 项错误。 答案: C 8.经过新中国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私营企 业的大多数 不再是纯悴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这种状况 ( ) A.说明国民经济恢复收到良好效果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C.确立了人民政府的经济领导地位 D.把私营企业纳入了计划经济轨道 解析:材料表明,私营企业的大多数接受人民政府的管理,建立了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并接受工人监督,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这就为私营企业走向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
10、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成效, A 项错误;人民政府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对经济的领导权, C 项错误;建国后前三年,尚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D 项错误。 答案: B 9.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 , 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 “ 陶片放逐法 ” 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 “ 陶片放逐法 ” 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解析:材料表明, “ 陶片放逐法 ” 针对的是权力或权威威
11、胁 民主政治集体议政制度的个人,这体现出 “ 陶片放逐法 ” 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故 D 项正确。 “ 陶片放逐法 ” 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A 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与 “ 陶片放逐法 ” 无关, B 项错误; C 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10.马丁 路德认为:教会分为 “ 不可见的教会 ” 和 “ 可见的教会 ” ,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 的主要意图是( ) A.将宗教
12、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解析: “ 不可见的教会 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 ” , “ 可见的教会 ” 是 “ 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 ,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 B 项正确。马丁 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 A 项错误; “ 可见的教会 ” 、 “ 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 ,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 C 项错误; “ 不可见的教会 ” 、 “ 存在于
13、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 ” ,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D 项错误。 答案: B 11.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 )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 权阶层 解析: “ 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 ,表明罗斯福新政要通过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来释放市场活力,缓解生产与销 费 的矛盾以 度 过经济危机
14、,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怎样干预经济运行秩序的信息, A 项错误;材料强调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B 项错误;提高普通阶层的生活不等于压制特权阶层, D 项错误。 答案: C 12.下图是 1991 年莫斯科街道上被拆除的一个前苏联镰刀和锤子。对此, 20l6 年 12 月 26日俄罗斯学者指出 , 共产党点燃了 世界革命,并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 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这说明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苏联共产党 ( ) A.未能处理好国际国内关系 B.缺乏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 C
15、.背离了目标和忽视了民生 D.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 解析:图片反映的事件是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表明其背离了自己设计的目标,“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说明其没有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故 C 项正确。“共产党点燃了世界革命”是指其对世界革命进程的影响,不能说明其是否处理好了国际国内关系, A 项错误;共产党“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说明其具有 对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 B 项错误;“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说明苏联共产党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的含义, D 项错误。 答案: C 13.阅读材料,
16、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奏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 17、 18 世纪前后的明清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交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 “ 边缘 ” 化的体现 。 秦晖 “ 东方中心论 ” 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材料二 :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
17、口却进展缓漫,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 1850 年到 1856 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 4274880 磅涨到 8436072 磅,几乎翻了一番。 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 “ 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货易逆差 ” 。 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转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 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高考 模拟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