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
《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7 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次模拟试题 语文 第 1 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 就文化特质而论,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 汉语言文字的这种人本精神从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就可见一斑。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在古人看来,文字的发明这一伟大创造足以使鬼神哭泣。因此,文字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神圣性。古代先人们用它来祝福,诅咒,甚至相信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所以名字要避讳,要讲吉利。这种对文字的敬重是人们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和喜悦
2、,表现出人能够战胜外部未知世界的信心。正因如此,我们的古人没有让神居文字创制之功,而是由仓颉这样一位史官来完成文字的创制。汉字在它后来的发展、丰富中都是按照人的观察、需要而形成的。汉字造字近取 诸身,远比诸物。从人自身身体取材,从人接触到、体验到的自然形体、动物、植物取材,从人使用的工具包括生活器具和武器取材,这就是汉字形旁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才说汉字具有反映先人生活和社会构造的独特人文价值。 譬如“人”字,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侧立的人形。它笔画简单,却反映出古人对人的存在的观察是准确和细致的,同时也充分显示出古人自我认识的能力,而我们则通过“人”字看到远古先民意识中浓郁的人本主义精神。
3、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哈姆莱特也这样讴歌人类“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欧洲人通过文艺复兴奠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而我们汉民族却在它的文明伊始 文字诞生之初就确立了人在万物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仁”字,从人从二,是针对群际关系而言的,反映了古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礼记释名等说:“仁者,人也”,“人,仁也”。二者互释现象表明我们的先人认为群际亲密的关系是人的本性。正是从此意义上,他们才热情讴歌人是天地间最尊贵最有灵性的动物,呈谦逊侧立的人形才会成为“人”的代符,并出现顺从为“从”,反从为“比”的字符。这样就从人的内在本性到外在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必然关系中建构起了“仁”的
4、道德框 架,体现了中国古代旨在建立温情脉脉、相处和睦的群际关系的道德理想。 中国古代文化属于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譬如“善”字取意羊和悦的叫声,以类比仁人之善言。而好群居的羊又被视为有仁、义、礼之德。“群”字从羊君声,君又兼表意义,即作为人伦之英杰的君子应该像羊那样相处和睦。由羊、羊声、羊群到人群,到合乎仁、善礼仪的群体,其间融通着丰富的文化学意义。 同时,“羊在六畜主给膳”,是难得的美食。“美”字从羊,表明它首先起源于对食的某种感受性。广雅中把“腆”、“甘”、“旨”等关于食味的词语同列于“美”的条下,表明我们先人曾有一种以人的享乐本能为标准的审美心态,它意味着对官能性享受的积极肯定,对现
5、实人生的充实追求和独特的领悟,蕴涵着中国人所特有的实用理性精神。 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实生活,主张幸福在人间是近代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出发点。但这种人文性在我国古代的汉语言文字中就已明显凸现。当西方民族汲汲于向外探索,以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时,中国人则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这种内向型文化所显示出的独特的人文性往往是西方的科学传统眼光很难理解,也很难企及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汉字从最初的创制到后来的发展、丰富都源于人的观察、需要,因此可以从汉字中了解先人的生活状态
6、、社会构造。 B.人是天地间最尊贵最有灵性的,西方文艺复兴奠定的个体生命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在汉字诞生之初就已确立了。 C.中国古代曾有以“甘”为“美”的审美标准,体现了肯定人的官能性享受和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的实用理性精神。 D.“人,仁也”。汉字的构造中充分蕴涵着人的内在本性与外在行为规范,体现中国古代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文化特质。 解析: 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 项“群际亲密的关系史人的本性”。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A.古人认为汉字不是神的创造,而是人的发明,仓颉造字的
7、传说反映了先人相信自己有战胜未知世界的能力。 B.古人觉得汉字具有神圣性,可以用来祝福,也可以用来诅咒,因此给小孩取名字既要讲吉利,也要守避讳。 C.甲 骨文中的“人”字,虽笔画简单,却既反映出对人的外在形态的准确观察,又体现出对人的内在本质的深刻认识。 D.汉字中的“善”和“美”都从“羊”取义,是因为羊好群居,符合古人认为人应该相处和睦、群际亲密的道德理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 项“美”应该是“起源于对食 的某种感受性”。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古人造字“近取诸身,
8、远比诸物”,汉字的形旁都是以自身为立足点观察自然万物产生的,说文解字中仅用 “止”(人的足)作形旁构成的字就有 400 多个。 B.“仁者,人也”,“人,仁也”,汉字的这种互释现象较为普遍,又如“畜”“养”同称,“道”“德”并举,“和”“合”相通,体现了向内探求、注重本质的文化。 C.顺从为“从”,反从为“比”,反映了古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从人际关系着眼的,同理,双手相合为“共”,双手相顺为“友”;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D.羊被古人视为有仁、义、礼之德,原因有多方面,而合群最主要;“独而不群”的犬,在中国就大受贬抑。汉语中与孤立的“个体”相联系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 解析: 题干问的是“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 A 项“近取诸身,远比诸物”意为“从人自身身体取材,从人接触到、体验到的自然形体、动物、植物取材,从人使用的工具包括生活器具和武器取材”,这是汉字形旁的“主要来源”。 答案: A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谱传家风 央广网北京 2 月 12 日消息(记者牛萌王涛李楠)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如今,也许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
10、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山西原平上院村, 90%都姓辛。辛氏家谱 70 多年前修过, 2002 年,作为上一代修谱人的孙辈,辛存寿和辛根兰开始集资,新修家谱。 辛存寿介绍:“我们的旧家谱是 1941 年修的,辛根兰的爷爷辛在勤和我爷爷辛兆仁他们两个人为主,修成了家谱。到了 2002 年,我们又开始修。” 辛存寿把手仔细擦干净,解开正房厅堂 几案上摆放着的新修辛民族谱侧面的黄丝带,捧起家谱,细说往事。“ 1941 年印家谱时,上面有名字的人,到 2009 年 6 月发行新家谱的时候,老家谱上还有 166 个人在世。从 2009 年到现在,又去世了 35 个人” 辛氏旧家谱历经战乱、文革,散失殆
11、尽,时隔 70 多年重修家谱,困难重重。为修谱,辛存寿工作之余四处奔走。后期病重,调查时都说不了话,只能写在纸上,让别人念。 辛存寿说,八年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心里记着祖辈。当年,辛存寿的爷爷辛兆仁修家谱,就靠几十块墓碑。“当时找到碑以后,因为时间长了碑上面有土,字就看不清了 。他就带一壶水,把这些碑冲了,洗出来,所有的字不一定都认得,他就把这个字照原样描下来。”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水浇到碑上,也浇到手上。“爷爷的手裂开一道道口子,整个冬天都无法愈合。”辛存寿说,想起祖辈,心里不平静,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 辛存寿说,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的事迹,像有一位叫栓恒的孝子,后代人都已不知道他
12、的故事,这次把他的事迹写进家谱,就是想让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故事是这样的: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天栓恒的母亲想吃一个冰棍,但村里面没有,他就跑到原平县里去买;没有保温杯,他就拿一块 毛巾把冰棍包起来,放在茶缸里,回来冰棍全化了,他把毛巾拧出甜水来,让母亲喝了。 辛氏家族新家谱修成后的领谱大会,族人来了四五百,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他说,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 看着一本本家谱被大家恭恭敬敬领走,辛存寿觉得,可以告慰先人了。 相关链接 : ( 1) 青年一代家族意识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的真正壁垒。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担忧:“家谱收藏户主已由父祖辈
13、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家谱损毁较多。” (陈 宣章十谈 ) ( 2) 2016 年 3 月 4 日,“常州市家谱档案馆”正式挂牌。这是全国首个家谱档案馆,是由市档案局和家谱收藏爱好者朱炳国合作建立的,该馆的成立是政府部门和民间收藏者为了保护档案而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馆内珍藏新老家谱近千套,计 10000 余册,涉及江南地区 100 多个姓氏。同时,还有部分古老的谱牒木刻雕版。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及地方史等资料。因此,家谱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常州晚报 20160
14、305 第 A03 版,有删改。) 4.下列对本篇报道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在前人靠着几十块墓碑艰难修订家谱的基础上,辛存寿为修家谱,继续四处奔走,就算病重也没有放弃,坚持了八年。 B.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领谱大会,不仅为了让孩子们体会长辈们修家谱的辛苦,也为了让子嗣传承家风、尊老、睦邻等。 C.传统的修谱习俗,现代只在一些乡村得以保留,且修谱工作基本没有年轻人参与。上院村家谱传承的现状正是普遍的写照。 D.本文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客观呈现,而是以小见大,通过辛家修谱的故事,让主人公现身说法,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深沉忧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的概括。 A 项,
15、原文“辛存寿的爷爷辛兆仁修家谱,就靠几十块墓碑”,张冠李戴; B 项,“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以偏概全; C 项,“只在一些乡村得以保留”过于绝对。 答案: D 5.面对重重困难,辛存寿为什么坚持要新修家谱?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分析。面对重重困难,新村手坚持要新修家谱的原因,主要从家谱的作用,及对人们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为寻根问祖,为 告慰先人,为传承家风等。 答案: ( 1)为寻根问祖。旧家谱上有名字的人多已过世,不修家谱则血脉延续无据。( 2)为告慰先人。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 3)为传承家风。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
16、的事迹,想让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6.当代中国,家谱文化还能不能广泛传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文本的内容、观点,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 。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现实分析。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家谱文化仍能广泛传续。 ( 1)家谱蕴藏的多方面价值,为社会重视。( 2)中国多数人生活的农村,还保留着家族聚居的形态和注重族谱的习俗。( 3)有辛存寿这样的老人锲而不舍的行动,一定会带动后辈的传承意识逐渐提高。 示例二:我认为家谱文化很难得到广泛传续。
17、 ( 1)青年一代家族意识日渐淡漠,对寻根问祖、遵循家训家规这一类的传统并不很在意。( 2)当下还保留着修谱习俗的主要是农村老人,他们往往不具备修谱所需的条件和能力。( 3)原有的家谱损毁严重,了解家族变迁的老人相继去世,即便有修谱之心也难以实现。 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 泽卡利亚 泰米尔 囚笼中的老虎怒视着笼子四周注视着它的人们。其中一人用平静的口吻说道:“干我们这一行的,就应该时刻牢记:对手的胃是第一个目标。你们会发现这个职业既困难又简单。” 老 虎说道:“快拿吃的来,我该吃东西了。” 驯兽师故作惊讶:“你这个囚犯在命令我
18、吗?真是可笑!要知道,我才有资格在这里发号施令。” 老虎说道:“没有人能命令老虎。” 驯兽师说道:“你在森林里才是老虎。现在你只是一个要听从命令的奴仆。” 老虎不屑地说:“我不会做任何人的奴隶。” 驯兽师说道:“你愿挨饿就挨饿吧,我不会强迫你做不情愿的事。” 老虎饿了,它伤心地回忆起来去如风、无拘无柬地追赶猎物的日子。 第二天,驯兽师说道:“你不饿吗?你肯定在饱受饥饿煎熬。说声饿,你就会有肉吃。” 老虎仍然沉默。驯兽师说:“照我说的做吧,别傻了。承认一下饿,你马上就会吃饱。” 老虎说道:“我饿。” 驯兽师笑了,老虎就获得了很多的肉。 第三天,驯兽师对老虎说:“如果你今天想得到食物,就得按我的要
19、求做。” 老虎说道:“我不会听从你。” 驯兽师说道:“别着急,我的要求很简单。要你现在在笼里绕圜,等我说 停 ,你就停下。” 老虎心想:“这要求不过小事一桩。我何必因为固执而挨饿!”于是绕起圈来。 驯兽师严厉地命令道:“停!” 老虎立刻站住不动,驯兽师很高兴,老虎也很高兴。 第四天,老虎对驯兽师说:“我饿了,命令我 停 ,下来吧。” 驯兽师说:“今天你得学猫叫,才有吃的。” 它学了猫叫,驯兽师却皱了皱眉,责备道:“模仿得很差劲,你把咆哮当猫叫吗?你自己练习吧,明天要是学不像,就别想吃。” 驯兽师慢吞吞地离开了老虎。老虎哀伤地呼唤森林,可惜森林很遥远。 第五天,老虎模仿了猫叫,驯兽师鼓起掌来,扔
20、给它一大块肉。 第六天,驯兽师刚靠近老虎,它就迫不及待地学起了猫叫。可驯兽师让它改学驴叫。 老虎正色道:“我是老虎,我宁死不干!” 驯兽师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虎笼。 第七天,驯兽师和颜悦色地来 到笼前。老虎努力地回忆森林,但脑中一片空白。它双眼一闭学起了驴叫。驯兽师说道:“学得不行,但是出于 同 情心我还是给你一块肉。” 第八天,驯兽师对老虎说:“我要作一段演讲,讲完了你要鼓掌叫好。” 驯兽师开始演说:“公民们此前,我们曾经多次阐述过对一些命运攸关的问题的立场,这一立场坚定而明确,无论敌对势力玩弄了什么阴谋都不会改变,凭着信仰我们必胜!” 老虎说:“请原谅。我没有文化,听不懂,但你讲得很精彩,让我
21、鼓掌我就鼓掌吧。” 老虎鼓了掌,驯兽师却说:“我讨厌伪善和伪善家,作为惩罚,你今天不能吃东西。” 第九 天,驯兽师抱来一捆草,扔给老虎说:“吃吧。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吃草。” 老虎饿极了,就试着吃草,草的味道让它大倒胃口,它嫌恶地走开,但不久又回过头来,慢慢地发现原来草也可以下咽。 第十天,驯兽师、老虎和笼子全都不见了。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 项是()() A.这篇小说看似荒诞,却脱胎于现实生活,借助虚幻的情节揭示深刻的道理。结尾处“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这句话直接点明喻意,深化了主题。 B.小说大量运用语言描写
2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刻画了驯兽师和老虎这两个形象,展现了这二者在十天里表现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其实是老虎内心的精神支柱。作者借老虎三次对森林及过往生活的怀恋,步步推进,表现出老虎心理的变化,为下文做了铺垫。 D.小说开头驯兽师说“这个职业既困难又简单”,困难之处是很难从精神上征服对手,简单之处是指只要牢牢控制住食物,就可以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征服。 E.第八天,老虎无条件选择了顺从,可驯兽师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惩罚了它。这是因为没有文化 的老虎不懂装懂,此时已经变成令人讨厌的伪善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 B 项,驯兽师没有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一次 模拟 试题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