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课程第二版考研辅导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docx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程第二版考研辅导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心理学课程第二版考研辅导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docx(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一、品德的涵义与结构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个性的核心成分。 第一,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会行为。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大致
2、有三种: (1)直觉的道德情感。 (2)形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 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各种心理要素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在 人的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二、品德的发展 (一)品德认知判断的发展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3、和认识;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在实验中向儿童提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错误回答,提出规律性的东西。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 5 8 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
4、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3)自律阶段。 9 11 岁儿童进人自律阶段,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同伴交往是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解放出来的最重要途径。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格 ( L.Kohlberg)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顺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
5、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他们两人都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在 20世 纪 60年代,科尔伯格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例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的水平。这是在小学中
6、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 18 个地区对 5 11 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经历了从客 观判断 (依据行为的外在结
7、果)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 6 7 岁;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 8 9 岁之间。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品德是个性(人格 ) 的一个方面,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 ( id)、自我 ( ego)和超我 ( superego)构成。这三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内部动力,支配着个体的行为,在个体行为中,道德行为的原动力来自超我的支配。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 弗 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父母很早就向儿童提出了社会化的要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教育 心理学 课程 第二 考研 辅导 第十三 品德 形成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