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1520-2011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pdf
《DB34 T 1520-2011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 T 1520-2011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 B 00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5202011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2011 - 10 - 25 发布 2011 - 11 - 25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520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安徽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淮南市绿色食品办公室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勤、陈晓明、高照荣、王希帮、林玉明、斯黔东。 DB34/T 15202011 1 安徽省绿
2、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基地环境、栽培管理、收获、运输、储藏、组织管理、技术培训服务以及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
3、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285 绿色食品 豆类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52 绿色食品 豆制品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食品 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3.2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
4、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 DB34/T 15202011 2 4 基地环境 4.1 环境条件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基地选点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 4.1.1 大气 生产基地空气清新,边界 5 km 和上风向 20 km 范围不得有污染源的企业,距医院和主要铁路、公路干线等有明显污染源地域 1 km 以上,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 GB 3095 二级标准和 GB 9137 的规定。 4.1.2 灌溉水
5、 灌溉水清洁,无污染,排灌方便。农田灌溉水质量符合 NY/T 391 标准要求。 4.1.3 土壤 基地土壤肥沃,无污染,有机质含量 1.2以上,pH 值 6.57.。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 15618 二级标准要求。 4.1.4 环境监测 基地环境质量报告规范,监测布点能覆盖整个基地。 4.1.5 养殖场 基地内畜禽养殖场粪水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 4.2 农田基础设施 基地集中连片,规划合理,规模种植。 基地路、桥、涵、站、闸设置合理,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田间路面整洁平坦,有绿化,生态环境优良。 4.3 边界保护 基地与外界设立明显的边际界限, 界限可以是林带、 河
6、流、 围墙等有形的物理障碍物形成的隔离带。 基地及各生产单元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识牌美观、规范、牢固,标识内容齐全(至少应包括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创建单位、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等)。 基地地块要进行统一编号,基地分布图、地块分布图详细明了。 5 栽培管理 5.1 整地与播种 5.1.1 耕翻整地 及时深耕,深度在 20 cm22 cm, 耕后及时耙地,整平整细土地,畦 面平整。大豆播种的适宜水分含量为 1920。墒情不足,应造墒或雨后抢墒播种;水分过多,应适当散墒后播种。 5.1.2 品种选择 DB34/T 15202011 3 选择熟期适宜、 优质、 高产、 抗逆性强的品种, 且
7、应通过安徽省或国家审定的优良品种。 如中黄 13、皖豆 24、豫豆 25、中豆 20 等。原则上 3 年更换一次品种。 良种普及率 95以上。 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2.2 规定。 5.1.3 种子处理 种子播前要进行精选晒种,去除病、残粒、虫食粒及杂粒;用高锰酸钾、多菌灵进行消毒;用钼酸铵拌种处理,提高种苗质量。 5.1.4 播种 5.1.4.1 播种期 适宜播种期 6 月上中旬,全省由南向北逐渐推迟,适期内尽早播种。 5.1.4.2 播种方法 采取机条播和精量播种,播种深度一致,一般 3 5 。 5.1.4.3 密度 采取宽窄行或宽行窄株种植方式均可。行距 40
8、 cm,株距 12 cm,一般适宜密度每 667 1.61.8 万株。 5.1.4.4 播种质量 种、肥分箱,不混合,播后种、肥不接触。 播种均匀一致、覆土严密,播后适时镇压。 5.2 灌溉 根据大豆各生育期需水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幼苗期需水较少,不特别干旱不宜灌水;开花结荚期,需水量最多,如出现干旱可及时灌水。 5.3 施肥 5.3.1 施肥原则 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如施用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达 1:1以上。禁止施用硝态氮肥。适当的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使用应符合NY/T394。 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高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5.3.2 基肥 结合平整土地 ,施
9、足基肥,底肥以充分腐熟的 农家肥为主,每 667 2000 kg 以上,配施磷酸二铵 10 kg,氯化钾 5 kg 或用大豆配方肥每 66 7 2030 kg,整地时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翻入土中。 5.3.3 追肥 DB34/T 15202011 4 大豆苗期或初花期每 667 各施尿素 2 3 kg。在花荚后期或鼓粒期缺肥时,每 667 追施 5 kg 左右的尿素或叶面喷施适量的尿素、磷酸二氢钾和钼、硼、锌等微肥,促进植株健壮,提高产量和品质。 5.4 病虫草害防治 5.4.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原则, 针
10、对本地近年来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和防治重点, 在优先采取农业措施综合防治基础上鼓励采用诱杀、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无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病虫害测报,适度放宽防治指标,对于防治对象达到和超过防治标准的田块,适时应用符合 NY/T 393 标准要求的药剂品种和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生产允许的范围之内。 大田除草遵循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综合防除杂草的原则,以人工除草为主,化学除草为辅。草害不重的田块采取人工拔除或中耕耘除。如果杂草发生量较大,必须使用除草剂化除时,要选择符合 NY/T 393标准要求的除草剂品种和除草方法(见附录B)。 5.4.2 农药选择和使用 在选择农药时,应选用符合 N
11、Y/T 393 标准要求的低毒农药和中等毒性农药(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允许使用农药及方法详见附录 B)。 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 每种可使用的有机合成农药在大豆的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 6 收获、运输、储藏 6.1 收获时期 95豆荚转为成熟荚色,豆粒呈品种的本色及固有形状时即可收获。若成熟期多雨或低温,看豆荚的颜色及豆粒成熟情况而定。不炸荚的品种宜延收 23 天。 6.2 收获要求 选择晴天人工或机械收割。基地大豆做到单收、单打、单运、单贮藏,严禁混杂和混收混放。收获后及时晾晒,以防霉变降低品质。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晾晒。 运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T15202011 安徽省 绿色食品 原料 大豆 标准化 生产基地 管理 准则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