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记念刘和珍君(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02 年去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和艺术改变国民精神。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
2、 年 1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作品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 三闲集 二心集 而已集等。评价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人物轶事标点的稿费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
3、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 ”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2(一)背景链接大沽口事件1926 年 3 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三一八”惨案1926 年 3 月 18 日,北京人
4、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 200 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文章题目中的“刘和珍” ,即是当年“三一八”惨案中倒在反动派枪下的一位年仅 22 岁的女大学生。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面对暴行和流言,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篇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奋勇前行。(二)常识整理散文,文学体裁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即除诗、词、曲、赋之外,
5、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三)博览悦读于细微处见真情记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愤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残暴无耻。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起到抒发悲愤之情、打动读者的目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一处是“反复细节” 。在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
6、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 “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3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另一处是“再现细节” 。在第五部分中,作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 “张静
7、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根据后来的尸检再现得毫发毕现,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 ,但却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杀人者,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精思附会的结晶。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毫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8、于细微处见真情。(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洗涤(d) (2)踌躇(chu ch)(3)桀骜(ji o) (4)赁屋(ln)(5)黯然(n) (6)不惮(dn)(7)尸骸(hi) (8)虐杀(n)(9)呻吟(shn yn) (10)浸渍(jn z)(11)绯红(fi).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干Error! (2)当Error!(3)菲Error! (4)攒Error!(5)创Error! (6)阿Error!2语境辨析法(7)有个仆(p)人饿极,随主人上城,见市上有卖馒头的,就伪装着大叫一声,仆(p)倒在地。主人惊问其故,仆(p)人说:“我一向怕馒头,所以晕倒。 ”(8)两岸人民拥有共同文化
9、这一事实不会因为陈水扁拐弯抹(m)角的几句吞吞吐吐的话而被抹(m)杀。4(二)写准字形(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5)Error! (6)Error!(7)Error! (8)Error!(三)用准词语.明确词义(1)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2)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语境运用(辨析正误)在孩子意外伤亡后,全家长歌当哭,沉浸在悲痛之中,但有关单位却殒身不恤,也太没有人道了吧。辨析:“长歌当哭
10、”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没有“痛哭”之意。 “殒身不恤”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不是指死后不加以抚恤。.易混辨析1徘徊 vs 徜徉课本原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辨析都是动词,都有“慢慢走”的意思。但二者侧重点不同。作“慢慢走”讲时, “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行。另外, “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即境活用人生充满了得意与失意,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得意时徜徉花间小道不可忘形,失意时徘
11、徊犹豫不必自弃。2.爆发 vs 暴发课本原句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辨析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 “爆发”多指人为的大的或抽象的现象、情况突然发作,如力量、情绪、事变等;还特指火山爆发。 “暴发”多指自然现象或事物突然发作,如“洪水暴发” ;还可指一个人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即境活用 这些暴发户多性情暴躁,发作起来犹如火山爆发。5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1文章共七部分,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答: 明确:写作缘起,记念死者 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刘和珍概况 刘和珍遇害 刘和珍遇害经过 “三一八惨案”教训 惨案
12、的意义。2从本文结构看,全文七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在思路是:目的回忆总结。(1)第一、二部分反复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就是交代写作本文的三个目的:悼念先烈,揭露敌人,唤醒庸人。(2)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记述了刘和珍在学潮中的事迹和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经过,愤怒地控诉反动派的暴行,驳斥他们的无耻谰言,呼唤庸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3)第六、七部分总结“三一八”惨案的历史教训,探讨它对于将来的意义。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学 习 目 标 1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人物形象。 (一)阅读课文第二至六部分,回答下面问题。1在第二部分,作者两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
13、必要了” ,两个“必要”有何深意?答: 明确: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 ,使人们记住这笔血债不要忘记。两次“必要” ,突出了写作缘由。2文章追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答: 明确:(1)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青年;(2)坦然对偏安坚毅乐观的青年;(3)黯然虑母校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的青年;(4)欣然去请愿而被害勇敢无畏。3联系语境,分别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并写出句子的深层意蕴。(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
14、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答: 6(2)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答: (1)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深层意蕴: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
15、伟大,何等的崇高。(2)明确:“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 “便”说明惨案发生之快。 “居然”二字说明一是出乎意料后的惊诧,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而” “即”把作者这种惊诧之情又推进了一步。深层意蕴:这一句子突出表现了反动军阀的卑劣行径比作者想象的要严重。 4第四节中“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缘由”有哪些?答: 明确: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5第五节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一下。答: 明确: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16、。屠戮妇婴、惩创学生并非伟绩、武功,作者反话正说,旨在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6第六节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大量的木材”比喻残酷的流血斗争, “一小块”比喻前进一小步。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作者以“煤的形成”做比喻,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并沉痛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斗争方法。(二)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17、。7本文题为 “记念刘和珍君” ,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请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哪几类7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在下列表中填上相关内容)哪类人 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爱国者、猛士、苟活者(“我”) 尊敬、悼念、激励 反动派、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揭露、嘲讽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哀伤、唤醒运用比喻修辞的技巧写法领悟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如作者在表达对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
18、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五部分中“伟绩” “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做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写 法 指 导 巧用比喻,生动表达1定义:比喻是用本质不同的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事理的修辞格。2好处:运用比喻描绘事物,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运用比喻说明事物,可使事理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3注意事项:(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
19、,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述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 ,应当注意。(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举例等其他手法结合起来使用。针 对 练 笔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8答: 解析:解答此类
20、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关键是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及所用的修辞手法。本题所给的例句是一个两重关系的复句,第一层关系为解说关系,第二层关系为并列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仿写时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且选择恰当的本体和喻体,本体选取人的某种良好品德,喻体选取某种植物。参考答案:(示例一)坚毅犹如青松,夏季迎灿烂阳光却无轻浮,冬季遇皑皑白雪而不屈服。(示例二)从容犹如松柏,冬天点缀皑皑雪山却不争宠,夏天展现苍翠欲滴却不夺目。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 责 任1从教材中积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学生,
21、痛悼“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刘和珍烈士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中华民族的好女儿。2从历史中积累鉴湖女侠秋瑾秋瑾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1906 秋瑾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 ,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1907 年 5 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 月 6 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
22、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 1907 年 7 月15 日英勇就义,终年 31 岁。3从名言中积累(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2)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3)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4)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9(5)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刘易斯4从佳作中积累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3、” ;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二)这样运用素材精 彩 范 文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 ,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第三 单元 课记念刘 讲义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