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5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难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学生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2 课时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 ;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
2、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竺可桢(18901974 年),浙江上虞人,20 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物候学等。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2理清文章条理。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2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部分:(第 45 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第 610 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部分:(第 1112 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齐读第 1 自然段。(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讨论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3)开篇用“沉睡”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
4、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 “萌发” “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 “北雁南飞”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5、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2.学习第 2、3 自然段。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第 2 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 3 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1)第 2 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本文用“传语” “暗示” “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2
6、)第 3 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1.指名朗读第 4、5 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
7、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 ,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 5 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2.默读第 610 自然段。(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
8、个是时间因素。3齐读第 11、12 自然段。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1.说明的条理性强。 ,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
9、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
10、形象。 , ,avs4al(大自然,的语言 )blc(avs4alco1(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blc(avs4alco1(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
11、。,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难点,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2 课时, , ,同
12、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 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 恐龙。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过,可就是这样一种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生物,却在 6500 万年前灭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 500 本,其中有 100 多部科幻小说,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代表作有基地 新疆域 我,机器人等。,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如何说明文章
13、内容的?,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归纳:,1.按逻辑顺序说明的,过程为: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5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生物学
14、(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
15、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学的板块漂移理论,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
16、的效果。(我们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所感动,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avs4al(恐,龙,无,处,不,在)blc(avs4alco1(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 214 自然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推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第三部分(第 15 自然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
17、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这样既将中心内容逐步推出,又使读者有如面对面地交流,既亲切,又真挚。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2.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1)
18、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6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4)列数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具体地说明了“
19、大冰箱”的内涵。文中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blc rc(avs4alco1(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o(sup7(佐证),sdo5( )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生物学) (地质学),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逻辑顺序本课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教学时我多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说明的思路和从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使学生
20、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学习。恐龙无处不有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跟我来吧。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假说一:“撞击说” 。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
21、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假说二:“火山说” 。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7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
22、清楚。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 , “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 ,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
23、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 “列数字” “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被压扁的沙子 第 一 部 分 ( 第 1 4自 然 段 ) : 提 出 问 题 “撞 击 说 ”和 “火 山 说 ”第 二 部 分 ( 第 517自 然 段 ) : 分 析问 题
24、, 支 持 “撞 击 说 ”探 究 恐 龙 灭 绝 原 因 的 意 义 , 防患 于 未 然佐 证 “撞 击 说 ”, 发 现 “斯 石英 ”压 扁 的 沙 子事 实 证 明 , 斯 石 英 只 在 被 撞 击后 才 形 成得 出 结 论 : “造 成 恐 龙 灭 绝 的 原因 不 是 火 山 活 动 , 而 应 该 是撞 击 ” )1题目提纲挈领。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2.用词准确精练。“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案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