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四).doc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四).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019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四)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2、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宁夏吴忠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
3、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对宇宙深化、社会认识的要求。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
4、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
5、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忘言得意”中的“
6、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B“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B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
7、辩证分析,指出利弊。D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B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C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二)(宁夏吴忠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8、成 46 题。材料一:“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 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还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
9、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摘编自“人民网”)材料二: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
10、,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 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
11、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
12、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三: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
13、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
14、”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摘编自訾岸坪公务员“跳槽”是对“国考热”理性回归)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
15、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5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C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D社会各行业
16、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6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6 分)(三)(山东滨州 2019 届高三期末质量检测)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秦 腔马晓红“祥云闪闪起寒光,春风摆动草木香。竹帘高卷现神像,惩恶扬善把名扬”这是秦腔。唱戏的是我二舅,一个在广东生活了三十几年的陕西农民,又矮又黑,粗胳膊大脚丫,宽肩膀厚胸膛,一看就是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二舅大字不认几个,却酷爱秦腔,也记得很多戏词。高
17、兴了,田头屋后吼几句,比戏台上大花脸唱得还好。20 世纪 80 年代初,珠三角率先开始现代化建设。先修路架桥,把弯曲的路捋直,把两岸的码头接通。二舅甩开家里婆娘和两个小姓的三双手,跟着乡亲们南下“淘金”。田地里长大的汉子,没几个读过书。没文化,没技术,却有的是力气。水泥、钢筋、沙石,在他们的大手掌和宽肩膀上流动,在宽阔的江面架起一道“彩虹”。3第三年入冬,桥建成了,二舅却进了医院。他上驳船时,一脚踩空,掉河里去了。好在抢救及时,命算是保住了。我去医院看他。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天哪!你不辨贤愚枉为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为地,辜负了苍茫茫绿水青山”唠唠叨叨半天,到我离开时,他却莫名地想开了,唱腔
18、也高昂起来:“想当年卧龙岗散淡高隐,讲三坟论五典博古通今”等他出院,身板虽看起来还是那么宽厚,却没有原来结实了,还落下了咳嗽病。工头还算有良心,给他在码头找了份工作。他就留在珠三角,也算是新广东人了。桥虽通了,但河网密布的珠三角还是离不开船,离不开码头,离不开靠力气吃饭的汉子。在江边,在码头上,来回穿梭着这么一个又矮又黑的西北汉子。甘蔗、橙子、瓷器、沙石、木炭、煤气、机器黑的白的,轻的重的,吃的穿的,在他渐弱的肩上从船到岸,或者从岸到船。傍晚时,浅水处,时不时会荡起几勺压低了声音的秦腔戏词。千里之外的两个娃娃,也在他浸着汗味的钞票上长大。二十几年来,轮船越来越大,起重机越来越高,集装箱越来越多
19、,他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日夜奔波,也只能勉强挣个温饱。旧码头日渐荒芜了。他终于决定回老家了。我开车送他去火车站。一路无话,不知道该说什么。打开音响,塞进一张 CD。“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长袍子短袍子都是衣裳,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能爬起来爬起来,爬不起来可趴下”二舅笑了:“秦腔也有新调子了,挺好听的!说的倒是大实话,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哭一声笑一声也就是一声”后视镜里,他仍然又矮又黑,却不再那么壮实了。才五十出头,却苍老得像六七十岁。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二舅回了乡下,前后有两三年。乡下男人,一辈子也就是几件大事:修房子娶老婆,
20、生儿子养儿子,给儿子修房子娶老婆,准备棺材老衣等死。刮尽所有积蓄,修了两层小洋楼,刷好墙装好门窗,钱也差不多用完了。勉强给大儿子说了门亲事,小儿子的亲事就没了门路。这几年农村娶个媳妇不容易!动不动十几二十万的彩礼,又把他逼出了家门,跟远房侄子去新疆卖面皮。秦腔,面皮,本是他的最爱,也是他一身力气的根。可是,从小到大吃的面皮,却变了味儿。侄子拿出了一包东西,说调米浆时加一撮,蒸出来的面皮又白又薄,光滑筋道,不破不裂,过夜不坏。辣子蒜水里再加上点儿罂粟壳磨成的粉,更是又香又辣,让人吃了这碗想下一碗。第二天,侄子的面皮店开张,二舅却走了,回老家去了。听说走之前,他在厨房里学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禀
21、一声”,把侄子吓得愣了半天。过了几个月,他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旧码头,就在旧码头的对面,二舅开了间小吃店。小小的铺面,只有三四张木桌。他擦擦凳子,让我坐下。向里间叫了一声:“田娃,给你哥拌一碗面皮!”一个憨厚敦实的后生走出来。和二舅年轻时一模一样。白白的面皮,青青的黄瓜丝,红红的油辣子,熟悉的家乡味。他放下碗,转身招呼着其他客人,嘴里轻声哼着听不清词的秦腔。我吃着面皮,脑海里却回旋着另一句词:“我大舅我二舅都是我舅,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选自 2018 年第 22 期小小说选刊)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二舅建桥时受伤住院,“他没叫痛,只觉得
22、冤”,并借助戏词,表达了自己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冤屈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B“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二舅虽然年过半百但仍然不为生活所屈的可贵品质。C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二舅“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勉强挣个温饱”,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农民工面临的困境。D小说以秦腔贯穿全文,大量戏词的穿插运用既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态度,也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气息。8小说塑造了二舅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9在小说结尾,戏词由“他”换成了“我”,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寄寓的“我”的情感态度。(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23、(一)(山东滨州 2019 届高三期末质量检测)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渡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四年秋,帝幸谯,
24、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也。”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语文 第三次 模拟 考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