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河渠书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河渠书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河渠书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渠书失败的间谍 成功的水利专家郑国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发生的第一大间谍案,即“疲秦之计”变为“强秦之策”的郑国案,可谓家喻户晓。话说 2 200 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弱小的韩国为了对付强大的秦国,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前往秦国,劝说秦国修建水渠,引泾河之水灌溉农田。以此耗费秦国人力,阻止秦国东伐韩国的故事。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这便是著名的“疲秦之计” 。 然而,郑国是一名出色的水利工程师,却不是一名成功的间谍。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疲秦之计”被发觉,秦王欲杀郑国。郑国据理谏秦王曰:“此渠成,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造万世之功。 ”秦
2、王认为有理,没有治郑国之罪,而是令他继续完成未完的渠工。这一修,便是 10 年。当耗时 10 年的郑国渠竣工后,关中平原成为天下粮仓。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因为郑国凿渠有功,遂以郑国命渠。至此,韩国的“疲秦之计”反成“强秦之策” 。公元前 230 年,秦军直指韩国,韩国灰飞烟灭。郑国渠建成 15 年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河渠书的由来司马迁从 20 岁开始,从北方南下,游历长江、淮河一带,登上庐山,观看禹疏导的九江,又到会稽太湟,上姑苏台,眺望五湖;东行考察了洛汭、大邳,逆河而上,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水;西行看到
3、了蜀地的岷山和离碓;北行自龙门直到朔方。从夏禹能分流水势,防止洪水泛滥,河道沟渠得以疏通,作者深切感到:水的利害太大了! 并且随从皇上背负薪柴填塞宣房决口,因感伤瓠子诗而写下了河渠书 。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作了详细记叙,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水利概况及其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反映出作者对水的利、害两面性的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赞颂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精神及所取得的成就。- 2 -一、通假字1然河菑衍溢 同“灾” ,译为“灾难”2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同“导” ,译为“疏导,疏通”3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同“斯” ,译为“分开”4于齐,则通菑济之
4、间 同“淄” ,译为“水名”5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同“疲” ,译为“疲惫”6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 同“抵” ,译为“抵达”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同“傍” ,译为“依靠,沿着”8用注填阏之水 同“淤” ,译为“淤泥,淤塞”9其奉邑食鄃 同“俸” ,译为“俸禄”10鱼沸郁兮柏冬日 同“迫” ,译为“逼近”11北渡污兮浚流难 同“纡” ,译为“纡曲回转”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同“他” ,译为“其他”二、古今异义1以别九州古义:我国上古行政区划 今义:中国的代称2害中国也尤甚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3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古义:往常 今义:不同的时候4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5、古义:难走的地方 今义:不容易相处;困难5漕从山东西古义:崤山以东的地区 今义:山东省6便于砥柱之漕古义:比方便 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 3 -7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三、一词多义1. 既Error!2引Error!3说Error!4数Error!5卒Error!6间Error!7以Error!8于Error!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 漕:漕运令齐人水工徐伯表 表:测量标记漕从山东西 西:向西去则田者不能偿种 田:种田下御史大夫张汤 下:(天子)交给(下属)从斜下下渭 下:流入(2
6、)名词作状语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陆:在陆地上水:在水路上毋令东伐 东:向东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东南:向东南2动词活用动词为动用法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悲:为悲伤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富:使富裕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罢:使疲惫- 4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肥:使肥沃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省略介词)欲罢之,毋令(之)东伐。(省略宾语)欲以(之)溉田。(省略宾语)秦以为然,卒使(之)就渠。(省略宾语)2倒装句(1)主谓倒装句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甚哉”倒装)(2)宾语前置句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正常语序:烧萧条兮噫乎以何御水
7、)(3)状语后置句拟于巴蜀。(正常语序:于巴蜀拟)3固定句式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无异:和相同)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以为然:认为对)瓠子决兮将奈何?(奈何:把怎么办呢?怎么办呢?)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明确:时间 治水工程夏朝 大禹治水春秋战国时期 李冰凿开离碓、西门豹兴水利、郑国渠的开凿汉代郑当时开凿漕渠、番系选渠田、张汤通褒斜道、庄熊罴凿龙首渠、堵塞瓠子决口2.“水之为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结合文章,说说有哪些人为因素。明确:(1)豪门的阻挠,如武安侯田蚡出于私利,请皇帝把黄河决口之事不必放在心上。(2)迷信思想的干扰,把黄河决口问题看作是天意。(3)汉武
8、帝治黄过度耗费人力财力。3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5 -明确:正是因为“水之为利害也” ,既有“利”也有“害” ,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绩,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则“不可胜言” ,说也说不完。4举例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对兴利除害的殷切期盼。明确:大禹、李冰、西门豹、郑国治理水患效果显著,泽及后世治理水患效果的对比汉代统治者劳民伤财,收效甚微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对秦国也有利,
9、利人利己治理水患态度的对比田蚡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大禹身先士卒,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成功对比统治者兴修水利行动的对比 汉代天子临江作歌,靠祈祷以达目的水之利害司马迁在阐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观点时举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面的有:河东守番议绕砥柱开漕运,结果河移徙,渠不利;御史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结果水湍多石,不可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结果“水颓” ,未得其饶。造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的结果。相反,成功的例子也有许多:大禹治水,九泽既洒;西门豹、郑国兴水利,使国富强;郑大司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10、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实践” “重视调查” “思路” “实事求是” “和谐” “顺应自然规律”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精彩片段“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鲧奉命治理洪水,鲧用“堙”法,愈堙愈决,不可收拾,结果“九年而水不息” ,治水无功而被杀。禹改用“导”法治水, “高高下下,疏川导滞” ,结果消弭了水患, “钟水丰物” 。大禹治水成功的经验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给人以启示。- 6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的方法治
11、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奇货可居卫国的富商吕不韦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受宠,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的“货物” ,现在获取以便有朝一
12、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回家后,吕不韦问父亲:“农民种田,一年能得几倍的利益?” “可得十倍的利益。 ”父亲回答说。 “贩卖珠宝能得几倍的利益?” “可得几十倍的利益。 ”“要是拥立一个国君,能得几倍的利益?” “那就无法算得清楚了。 ”于是吕不韦说起秦国公子异人的事,并表示要设法把他弄到秦国去做国君,做个一本万利的大买卖。父亲非常赞成。吕不韦于是告诉异人,表示愿助他回国成为太子。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在与异人接洽后,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的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生过儿子的她认异人为自己儿子,并通过她要求
13、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子楚没有食言,他让吕不韦享受着十万户的纳税,并当上了丞相。吕不韦所买下来的奇货,终于换得了无法估量的名利。“奇货可居”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1书“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史记共有“八书” ,依次为礼书
14、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禅书 河渠书和平准书 。- 7 -2九卿秦汉时中央九个行政官职的总称,即奉常(后改称太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掌管宫廷侍卫)、卫尉(一名中大夫令,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皇帝的舆马)、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少府(掌管宫廷总务)、廷尉(一名大理,掌管刑狱、司法)、典客(后改称大行令、大鸿胪,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和治粟内史(后改称大司农、大农令,掌管租税、赋役、财政)。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魏晋以后,尚书省六部分管各部行政,九卿权力减弱。明代有大小九卿之别,大九卿为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
15、使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小九卿为大常寺卿、翰林学士等。清代常以六部九卿并称,一般不将六部尚书计算在九卿之内,但九卿究竟指哪九种官无明文规定。(时间:40 分钟 满分:57 分)一、基础知识(25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作:造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道:同“导”C水颓以绝商颜 绝:渡,穿过D岁因以数不登登:登上,攀上解析:选 D D 项,登:丰收。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陆行载车B毋令东伐C东南注巨野D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解析:选 D D 项,为使动用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专题 河渠 讲义 苏教版 选修 史记 选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