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docx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古诗词鉴赏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该要求有两重含义。一是阅读的诗歌的难易度:浅易。二是以鉴赏为主,伴随着理解与分析活动。分项考点(1)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简释:该考点规定了鉴赏的内容。形象。它也叫意象,包括景物、事物、人物三类形象。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艺术技巧。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2)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简释: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要求较高。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
2、试题较多。试题年份 诗题体裁题材题号题干分值考点 题点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鉴赏技巧用典2015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词(长调)赠寄诗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鉴赏技巧描写方式2016 北来人 古 民 21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 鉴赏 赏句2分 技巧二首体诗生诗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鉴赏技巧叙述方式19本诗前八句叙写_,后六句叙写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概括思想感情全诗2017 采 地 黄者 古体诗民生诗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鉴赏技巧表现手法19
3、“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体现出诗人_的心情。2分概括思想感情景中情2018 送 王 昌龄 古体诗送别怀人诗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鉴赏技巧表现手法1选诗特点:多变(1)从体裁上看,灵活多变。既有近体诗,又有古体诗;既有诗,又有词。(2)从时代上看,跨度较大。既有唐宋的,又有南宋的,更有金、元的。总体上以唐宋为主。(3)从题材上看,多元交替。既有传统的题材诗,如送别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又有新颖的赠寄诗、民生诗。选材富有浓浓的家国情怀。(4)从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近几年偏易。2考点特点:稳定主要考“意”(思想内容)、 “情”(思想感情
4、)、 “法”(表达技巧),尤以表达技巧为最,每年必考。3题型特点:稳定主要由一道填空题与一道简答题构成。填空题重点放在思想内容及情感上,答案简洁,多为2 分,试题容易。简答题几乎全放在表达技巧上,答案完备,难度较大,多为 6 分。31(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 注 ,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读标题,探内容:_提示 一个“送”字,表明该诗是一首送别怀人诗。(2)读正文,明主旨该诗有
5、两个明显的“情语” ,分别是“暮情”和“叹息” ,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朋友远去的离别之苦、依依不舍之情。鉴赏 这首诗属于送别诗,诗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是记叙写景,更是抒情言志,以景衬情。先写洛水东流,后写送君情意, “送君多暮情”是全诗关键,领起全诗,点明伤别之情,表现中心题旨。以下十句则多角度、多层次加以铺写,全方位渲染这种离别之情。作者视点由近到远, “野寺” “孤山”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 “数千里”无蒲稗,又给人以空阔荒凉之感。夕阳下的舟楫微波,增添了离别的伤感。举酒于林月之上,醉卧于沙洲之边,也许只有在梦中你我才能相会。主体部分写景,竭尽铺陈之能事,从不同角度渲染“多
6、暮情”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伤感离别之情。最后两句照应开头,再次点明“伤离别”的主题,并以想象和联想营造更辽阔的意境,抒发无穷的思念之情。全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重在点染,有声有色,镜头感强,意境深邃,委婉蕴藉,给人以绵远悠长的审美体验。(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体现出诗人_的心情。(2 分)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每空 1 分)答题提示:该题一题两问,一考词语理解,一考情感把握,而且都集中在“淹留野寺出”这4一诗句中。第一问,可用两法解词,一是联系教材法,联想到教材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即可理解;二是邻字释义法, “淹”与“留”是同义组合。第二
7、问可以通过对诗歌“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标题、第一句中“送君多暮情” ,再加上“淹留”一词即可答出。(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 分)答:_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 城 ”十 句 , 层 层 铺 写 暮 景 , 满 篇 幽 淡 惆 怅 , 字 字 都 是 “暮 情 ”, 有 力 渲 染 烘 托 了 离 情 。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每条 2 分,合起来就是两“点”一“染”)答题提示: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知道什么是“点染” ,而理解“点染”手法的
8、关键又在于对苏教必修四教材雨霖铃课后练习的留心。所谓“点” ,就是“点明主旨” “点出情感” ;所谓“染” ,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铺叙、描写或渲染。从这个角度入手,这首诗的“点染” ,就可以分为“点”出“送君多暮情” 。“染”:用“夕阳” “微波” “林月” “沙鸟”等意象加以渲染离愁。结尾再“点”:叹息此别离。形成“点、染、点”的结构。该题命题用心良苦,关注教材,回归教材,呼唤学生对教材的重视。也体现了浙江卷古诗鉴赏第 2 题专考“手法”且“手法”不在常见范围内的特点。不过,该题有考查“术语”之嫌。2(2017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
9、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 。铁锹。(1)读标题,探内容:_提示 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采地黄者,暗示他可能是一位下层百姓,隐含作者对他的同情。5(2)读正文,明主旨该诗采用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了采地黄、卖地黄的故事,表达了对下层百姓的同情,批判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鉴赏 这首诗作于元和年间,此时诗人退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农民遭遇春旱秋霜之灾,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去田间采地黄,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诗人对此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反映贫民
10、疾苦的诗。开篇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辛苦劳作的农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第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地黄换粮食。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以上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诗人虽然是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的,却能够激起读者对贫苦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第九、十句写把采来的地黄卖给富贵公子。而富贵公子买地黄是为了给马匹进补。 “肥马” “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由此可
11、见,在这样的灾年里,富人过的仍是一种奢靡的生活。结尾两句着重突出“人不如马” ,加强了对比效果,将批判豪门奢侈、同情贫民的主题揭露得更加深刻。(1)本诗前八句叙写_,后六句叙写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采地黄 卖地黄(每空 1 分)答题提示:根据题中关键词语“叙写”得知,所空内容应是概括了的叙事内容,根据提示的答题范围,可在前八句中提取“采”字,后六句中提取“卖”字。(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 分)答:_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20 高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十二 古诗词 鉴赏 讲义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