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高频话题阅读试题精选(17)高考改革(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语文高频话题阅读试题精选(17)高考改革(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高频话题阅读试题精选(17)高考改革(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高考改革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
2、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 6 选 3 模式有 20 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 7 选 3 模式更是达到了 35 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 7 到 8 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
3、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
4、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2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材料二:“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
5、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B.“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C.“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D.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2.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B.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C.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D.浙江的 7
6、 选 3 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E.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答案:1.B; 2.CE; 3.“走班制”无法有效落实;选考制度和个人兴趣、特长不匹配;多样选择加重职业规划压力,学生负担加重。3解析:1.“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错,原文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2.A 项,原文说“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选项中漏了参考部
7、分。B 项偷换主语,“学校”错,原文说“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主语是家长。D 项,“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错,原文只是“出发点”,是愿景,不是事实。2、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
8、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
9、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2014 年 12 月 22 日解放日报07 版) 材料二43 月 28 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
10、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 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 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 800 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 分钟,二年级 150 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
11、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 950 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 320 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 2017 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12、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长春广播 2015 年 3 月 29 日,有改动) 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
13、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5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摘自 2015 年 3 月 25 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 40 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
14、键。(摘自 2015 年 4 月 1 日腾讯教育)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材料一着眼于微观,就目前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材料二着眼于宏观,指出了我国对母语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B.材料一认为,语文教育应突破课本的限制,尽可能多使用多媒体,加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量,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C.材料一认为,课堂教学要合理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口语训练,经常举行演讲与辩论会,将口语表达纳入考试的范畴。D.材料二认为,要充分认识语文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重视语文教育,增加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及其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2.新闻材料就我国语文教育
15、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有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逐了。C.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每科是 800 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6E.我们这次高考
16、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 2.AB; 3.1. 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借助语文的力量;2. 语文是交流的工具,人的思想要靠语言来表达;学好语文是产生好的思考与创意的关键。解析:1.材料一认为,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多是语文教学的弊端。2.C 项,“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表述程度过重,材料一的表述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D 项,“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说法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17、并不是美国的事实,只是苏连成的观点。E 项,“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表述的意思是这些只是借鉴的一部分,并不是借鉴的全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7 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据初步调查,2016 级高中生在 2017 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 7 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 50 人选考物理;某县
18、所有中学只有不到 100 人选考物理;某市 2016 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 900 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材料二:“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7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 1%为 10
19、0 分,2%为97 分,以此类推,以每 3 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 21 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 40 分。“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 10 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 10 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 “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材料三:2017 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 1400 多所高校中,有 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
20、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材料四: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3 门以及 3 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 3 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 6 门(或者 7 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 1 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 3 门,在
21、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 3 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8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
22、的关键所在。(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C.材料三中的图表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
23、,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B.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D.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E.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
24、。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3.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答案:1.B; 2.BE; 3.原因:赋分制的缺点;物理学科难度高;学生的畏难心理。9方案: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3 门以及 3 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 3 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解析:1.“直接原因”应该是赋分制。2.A 项,“最重要的问题”,于文无据;C 项,“高校不配合高考改革”,主观臆测;D 项,强加因果。4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语文 高频 话题 阅读 试题 精选 17 高考 改革 解析 DOC
